歷史演變
在楊凌區揉谷鄉的地圖上,不難找到一個“姜塬遺址”,這個姜塬遺址就是雷澤。而姜塬有其神話傳說,神話中,一位名叫華胥的少女去野外遊玩,在雷澤岸邊看見了一個大腳印,很好奇,便踩了上去。這一踩,華胥心有所動,便懷孕了,十二年後生下了伏羲。周人的始祖、帝嚳正妃姜嫄同樣是踩了大腳印而懷孕生下了棄,也就是后稷。雷澤邊緣上現在有4個村子,學者們反反覆覆地考察了東西兩個村子,一個是姜塬,一個是白龍灣,遺憾的是從沒有人去注意南北兩個村子,一個是太子藏,一個是秦豐。考察姜塬的收穫大概是得到了一些青銅器,肯定了瑪祖源出姜塬而已。可以說,專家首先關心的是地名,並不了解地名的變化和發展史,自然太子藏和秦豐就成了漏網之魚。遺憾的是,這兩條漏網之魚確實是兩條真正的大魚。太子藏就是邰氏姜,邰氏姜就是崑崙城,秦豐就是姜太公釣魚的姜尚村。歷史在邰氏姜是連續的。
正義《括地誌》云:“故斄(邰)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州武功縣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國, 后稷所封也。有后稷及姜嫄祠”。這裡十分明確地指出了武功鎮西偏南,即沿渭河向西二十二里就是古邰城,現在為扶風縣的太子藏。據邰氏姜傳說(可能在《劉秀走虢》中有記載),西漢末年,漢光帝劉秀被王莽追殺,四處亂逃。當逃到(寶雞扶風)牛谷村時,飢餓難忍,抓起地里的谷穗就生吃。待王莽快追到時,又向西南方向逃去。不到七八里路,來到了姜尚村,看到一口井,匆忙下馬喝水(這裡地勢很底,扒在井邊掬手可及)。
剛喝完,王莽追了上來,劉秀又順路向北逃去。也就兩三里路,逃到了邰氏姜。有一小孩正在路旁的樹上玩,看到劉秀騎馬過來便向其身上撒尿。劉秀不但沒有發怒,反而笑著對樹上的小孩說,後面有壞人追他,要頑童哄騙王莽說自己去了北邊。說完後,劉秀急忙躲藏到了村子的一個窯洞。王莽追到樹下時,問小孩劉秀向哪個方向跑了,小孩指了指北面,說上北坡去了。王莽沿北坡追趕時, 劉秀乘機沿東坡逃脫。王莽上北坡追了一會兒,發現不對,氣急敗壞,回頭便把騙他的小孩徒手劈成了兩拌。至今村里人仍用“王莽來了”嚇唬哭鬧的小孩。後來劉秀做了皇帝,為了感謝救命之恩,便將牛谷改為揉谷,將姜尚改為井兒上(今秦豐),將邰氏姜改為太子藏,並在邰氏姜設定邰縣城。
雖然三個村子都改了名,但本地老百姓至今一直叫牛谷,姜尚和邰氏姜。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改名和設定邰縣都是真實的。扶風縣誌將古邰城誤為邰氏姜的東鄰村法禧,武功縣則認為是法禧到疙瘩廟。
歷史是不變的,地名是可變的。只有揭開地名的演變過程,才可能找到真正的歷史。歷史的誤會常常是張冠李戴。太子藏因為具有天池皇邰和羊頭結構而稱為邰氏姜,《國語》、《世本》、《帝王世紀》均有“炎帝長於姜水”之記載。東漢初年的《說文解字》進一步肯定了“炎帝以姜水成”,即姜姓的炎帝之後長於今扶風縣內的記述:“邰,炎帝之後,姜姓所封,周棄外家”。這是真實可信的,因為東漢初年在邰氏姜設定了古邰縣,對古邰縣的記載應具有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