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太和小米以色澤微黃,粒小,糊鍋易爛,入口綿甜襦香,營養豐富而深受消費者歡迎。太和小米營養價值極高,蛋白質含量約為9.2~14.3%,高於大米和玉米,粗脂肪含量3.0~4.6%率低於麵粉,十倍於大米,胺基酸種類齊全,特別是人體所需要的色氨酸192毫克,蛋氨酸297毫克,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可暖胃養人,舒緩筋骨,止煩解渴,益氣補中,常年食用可延年益壽。
產地環境
突泉縣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西南部,地處大興安嶺向松嫩平原和科爾沁草原的過渡地帶,地形特點是“北山、中丘、南平原”。屬溫帶大陸季風性氣候,無霜期130天左右,年平均氣溫5℃,年有效積溫2700-2900℃,環境污染小,光照資源豐富,雨熱同季。平均降水量為400毫米左右。突泉縣耕地面積217萬畝,有機食品認證和綠色生產基地面積67萬畝,水澆地面積達到89.5萬畝。農作物以玉米、大豆、雜糧為主,小米等農產品已形成綠色品牌。
突泉縣山高樹綠水清,晝夜溫差大,純天然無公害。
歷史溯源
對穀子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爾雅》等古籍也都有對穀子的記載,到了周朝已經出現了不同穀子品種的描述。不過當時是以糜子的栽培為主,但到戰國時穀子的生產就超過了糜子,而且從戰國到南北朝穀子的生產一直居於糧食生產之首。 太和是穀子的發源地,突泉縣太和鄉是粟的發源地,穀子的故鄉,據史料記載有著300多年的種植歷史。
生產情況
2009年,太和小米加工成品3000噸,年實現產值6000萬元,利潤200萬元以上。
產品榮譽
2012年12月27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太和小米”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太和小米產地範圍為內蒙古自治區突泉縣突泉鎮、六戶鎮、學田鄉、太平鄉4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山西大紅谷系列、張雜谷3號、大金苗系列。
二、立地條件
土壤類型以黑鈣土、栗鈣土及草甸土為主,土壤有機質含量≥3.3%,耕作層厚度≥25厘米。
三、栽培管理
⒈播種:當耕層10厘米處地溫穩定通過8℃時,及時播種。正常年份播種期為4月20日至5月5日。
⒉播種方法:採取豁溝濾水寬播技術。當春季10厘米至25厘米耕層土壤含水量低於13%時採用該方法。即在隴上用12厘米寬小鏵開溝,深8厘米至10厘米,濾足水,待水滲透,用點葫蘆加寬後點播。
⒊留苗密度:每公頃保苗株≥45萬株。3月至5月期間進行間、定苗,做到等距定苗,33厘米留苗6株至8株。
⒋田間肥水管理:每公頃施入無害化處理的農家肥3噸,結合整地一次施入。收割前20天停止灌溉。
⒌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採收
10月中上旬,籽粒變硬,成熟“斷青”時及時收穫。
五、加工
穀子→篩選→去石→磁選→碾米→精選→檢驗→包裝。
六、質量特色
⒈感官特色:粒小飽滿,色澤鮮黃,氣味清香,綿軟滑爽。
⒉理化指標:水分≤13%,蛋白質≥8%,粗脂肪≥2.8%,直鏈澱粉12.0%至18.0%。
⒊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太和小米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內蒙古自治區突泉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內蒙古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國家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太和小米的法定檢測機構由內蒙古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