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介紹
衛星、火箭於1988年6月運抵中心。經過數千人近3個月的認真測試和準備,9月7日4時30分,“長征四號甲”運載火箭將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一號”準確送入太空。18分鐘後,廣州衛星雲圖地面接收站收到“風雲一號”發回的信號。次日,中央氣象台開始使用“風雲一號”發回的雲圖資料,進行天氣預報和海浪預報。中國沒有氣象衛星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國家領導人發來了鼓舞人心的賀電,發射當日正在北京召開的國際氣象組織會議的會場沸騰了,與會代表紛紛同中國代表擁抱,向中國致敬!
從此,中心向現代化、綜合型的衛星城闊步邁進,在衛星發射中連戰連捷。1997年至2002年的5年多時間裡,中心一共傳送22顆衛星,成功率100%,扭轉了“八五”期間、“九五”初年中國航天發射的嚴峻局面,使中國航天在國際上重樹雄風。
草藥 接下來,這裡不斷放飛的衛星絢麗著晉西北高原的夜空。2003年10月21日,中心發射“資源一號”02星和“創新一號”搭載星取得成功;2004年7月25日,“探測二號”衛星從這裡沖向太空,準確入軌;2004年9月9日,兩顆“實踐六號”衛星從這裡成功進入太空,相映生輝;2004年11月6日,中心發射“中國資源二號”衛星再傳捷報。
中國航天在這裡寫下了多個“第一”: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第一顆資源衛星,第一顆海洋探測衛星從這裡成功起航……燦爛星空里,閃耀著中心成功發射的29顆衛星。
航天試驗技術研究依託發射任務取得重大突破,人才培養在攻關克難中結出累累碩果。中心有1000餘項科技成果獲獎,其中4項獲部委級一等獎,22項獲部委級二等獎。2人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人分獲國家中青年人才獎和伯樂獎,20人獲中國航天基金獎,2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06人考取碩士、博士研究生或取得學位。如今,這裡真正成為一座薈萃航天英才和尖端技術的“衛星城”。
艱苦和奉獻的新註解
1948年4月4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共中央領導同志,在離開陝北前往晉察冀根據地的途中來到這裡。毛主席對縣領導說,這裡“是個好地方,有山有水,產胡麻、莜麥、土豆……”
1994年1月29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視察中心,他感慨地說:“……這個地方的條件確實是艱苦。”並題寫了“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八個大字。
同一個地方,在兩位領導人的眼中,卻不盡相同。
說她是個好地方,自有道理。此地工業甚少,天清氣爽。當全國大部分地區正處於火熱的伏天時,位於天然風景區、山西第三高峰——蘆芽山下的發射中心卻十分涼爽,要說來避暑,承德避暑山莊也不及她。說艱苦,更為貼切。且不說初創時期的艱辛,即使把如今的自然風貌、生活條件與其他地方作一個橫向比較,得出的結論仍然是:艱苦。這裡是國家級經濟貧困地區,最近的縣城還比不上南方的一個鄉鎮繁華,當今社會的時尚雖然也悄悄把觸角伸向這裡,但到達之時山外已是另一種時尚。這裡乾燥貧瘠,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30毫米。一年中大半年裡冰雪不化,年平均氣溫只有4.7℃;短暫的春季,40米/秒的大風颳得沙塵蔽日,童山禿嶺,偏遠寂寞……這一切,直接挑戰著人們的心性、意志與信念。
為了祖國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一批批航天科技人員甘願捨棄都市生活,來到這裡獻青春、獻終身。筆者看到一份統計資料:為了完成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的發射任務,中心保障部操作員張立華,在檢修供電線路時以身殉職;中心計畫處工程師孫文元,患有嚴重的膽結石病,率隊驅馳千里,到深山峽谷執行火箭殘骸搜尋任務。20多天的野外生活,使他膽囊萎縮,功能幾近盡失。任務中,中心510人推遲假期,230人在父母、親人病重、病危之際堅守崗位,100多人帶病工作,許多人妻子臨產但因任務需要而無法回家照顧,幾十對夫妻把幼小的子女寄托在老人或親友家,雙雙奔赴任務一線……他們譜寫出的“兩種精神”即立足場區、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和著眼試驗、甘願吃虧的獻身精神,將和中心創造的卓越成就一樣永載史冊。
英雄的人們應該受到英雄的禮遇,不能讓甘願吃虧的人吃虧!近年來,中心對住房、水暖電設備、炊事機械、醫療設備等進行了更新改造和配套治理,特別是解決了下屬散、遠、險單位的吃水、取暖、洗澡、吃菜難等問題。新建的二級甲等醫院大大改善了中心的醫療條件,竣工不久、呈大鵬展翅型的體訓館,集現代化的游泳池、健身房、保齡球道和室內籃球場於一體,豐富了科技人員的業餘文化生活。2004年,中心基層單位肉、菜、蛋自給率分別達到63%、60%、135%,實現了每年人均1隻羊、3隻雞和每日“雞蛋加牛奶”的目標。中心還積極推進發射禁區的三荒造林工程和辦公、居住區的綠化美化工作,先後造林11萬畝,植樹300多萬株,努力營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