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鎮

太公鎮

太公鎮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元壩區南部。東連石井鋪、清水兩鄉,南接張家鄉,南、北與黃龍鄉毗鄰。面積50.32平方公里,轄9個村委會,5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8368人,漢族。鎮政府駐地太公寺,距元壩鎮32公里。以寺內供姜太公得名。鎮以太公寺而名。

基本信息

四川省廣元市元壩區太公鎮

基本概況

清代屬昭化縣積陽里轄劉旗(保)。民國初屬黃龍團區。1933年建嘉陵縣永寧鋪區轄太公寺蘇維埃。1935年設太公聯保處,屬第二區。1940年屬黃龍鄉。1951年黃龍鄉江、南部建太公鄉,屬虎跳區。1958年改太公鄉為太公公社。1959年隨昭化縣併入廣元縣,同年將柏林溝公社的新民和清水公社的大樹兩大隊劃入。1966年將原新場公社解放大隊劃入。1984年改太公公社為太公鄉。1986年撤虎跳區公所屬廣元市中區衛子區公所,1989年改屬元壩區。1992年將張家鄉併入建太公鎮。1995年出張家鄉境。

太公紅軍山

【歷史事件】:太公紅軍山的是因1933年至1935年由徐向前總指揮所領導的紅四方面軍31軍276團團部曾住紮在紅軍山的寺廟裡所形成的,這座寺廟現被命名為“紅軍大院”。“紅軍大院”不僅為276團團部所在地,還曾設立過“太公寺鄉蘇維埃政權”。紅軍在這裡生活戰鬥了兩年之久。在這裡留下了許多革命文物和傳奇故事。
【革命遺存】:這裡的革命文物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紅軍時期所遺留的遺址和遺物。其中有紅軍大院、練兵場、紅軍井、槍械所、迫擊炮陣地、機槍陣地、戰壕和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曹興發等紅軍戰士的“紅軍樹”等遺址遺蹟,還有紅軍使用過的大刀、長矛、手榴彈、銅幣、布幣、陶器、碗罐、紅軍標語石刻等遺物。另一部分是解放後修建或徵集的,它們有徐向前元帥所提“緬懷先烈遺志、發揚光榮傳統”的紀念碑,此碑高三丈三尺,以紀念1933年紅軍在這裡戰鬥生活的開始。1985年以來,還修建有紅軍山大門、紅軍亭、烈士陵園等,除此之外還徵集到一位元帥、26位將軍的題詞和回憶錄手稿,還有1933年為紀念紅軍入川60周年和毛主席誕辰一百周年在太公紅軍山舉辦的全國性書畫展所蒐集的有關紅軍文化的書畫作品493件。

紅色歷史

1933年6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31軍進軍廣元後,開闢了嘉陵江東岸的大片蘇區。7月23日在元壩子成立了川陝省嘉陵縣蘇維埃政府。不久在紅軍政治部的組織領導下,太公寺、馬鞍山、楊家嘴等鄉蘇維埃政府亦相繼成立,太公寺鄉蘇維埃政府駐地設在太公寺內,馬鞍山鄉蘇維埃政府駐地設在馬鞍山山樑下面一個村民的家裡。 正當蘇區人民在打土豪分田地,翻身鬧革命之時,太公寺一帶的地主豪紳、反動武裝,趁紅軍作戰暫時轉移之機,於10月12日,偷襲了馬鞍山鄉蘇維埃政府,鄉蘇勞工委員仲思朝二同志不幸被捕,殺害於黃梁樹下。同年11月10日,反動民團乘紅軍和游擊隊在殲敵之機,再次向太公反撲,抓去鄉蘇維埃政府內務委員仲張氏,砍死在黃梁樹下,同時,太公寺鄉蘇維埃主席兼馬鞍山鄉蘇維埃土地委員、游擊隊長譚懷炳等15位同志不幸被捕。敵人用棕繩穿過每個人的鎖頸骨後連在一起,押到黃梁樹下。敵人把一游擊隊員吊在樹上,並將其殺死,架屍於黃梁樹上,其他人綁在樹下毒打。在殘酷刑訊逼供面前,曹興發等15位同志面對屠刀毫不懼怕,斬釘截鐵地說:“怕死就不參加游擊隊,跟著紅軍幹革命”。最後匪徒暴跳如雷,喝令開刀,曹興發同志面無懼色,帶頭高呼:“打倒國民黨反動派!”、“打倒豪紳地主!”、“共產黨萬歲!”、“紅軍萬歲!”。就這樣,15位同志被亂刀砍死在黃梁樹下,次日游擊隊班長朱建元也在黃梁樹下英勇犧牲……鄉親們含著眼淚將壯烈犧牲的19位同志的屍體安葬於黃梁樹附近。

太公鎮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9160
4702
4458
家庭戶戶數2405
家庭戶總人口(總)9071
家庭戶男4646
家庭戶女4425
0-14歲(總)2253
0-14歲男1208
0-14歲女1045
15-64歲(總)6414
15-64歲男3256
15-64歲女3158
65歲及以上(總)493
65歲及以上男238
65歲及以上女255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8574

地震

2008年“5·12”那場大地震後,1000餘名青川移民離開了故土移民元壩2009年4月29日,來到元壩區太公鎮青川移民安置點看望這裡的移民。通過近一年來不屈地奮鬥、拼搏,他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日子也過得越來越紅火了。 據了解,該安置點的10戶青川移民早於年前就搬進了新居,為更好的重建家園,這裡的青川移民就在自家門前建起了廠房。2009年4月份,青川移民馬和青、何平和胡元兵三戶就共同投資15萬元辦起了一家預製板廠。

河南省衛輝市太公鎮

太公鎮原名太公泉鎮,2008年8月21日,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河南省民政廳批覆(豫民行批〔2008〕17號),衛輝市太公泉鎮更名為太公鎮。
該鎮位於河南衛輝市西北部,距市區11公里。西鄰輝縣市張村鄉。面積89平方公里。2006年轄前太公泉村、神頭村、西寺莊村、東寺莊村、沙溝澗村、郭坡村、西陳召村、東陳召村、韓窯村、黃山村、田窯村、田灣村、來灣村、賈莊村、牛窯村、芳蘭村、祁窯村、後太公泉村、道士墳村、宋莊村、朱莊村、古子澗村、山後李莊村、西代村、東代村、呂村、張王屯村、西寺門村、東寺門村、溫寺門村、大漫流村、許漫流村32個村民委員會。7441戶,28227人,耕地55660畝。衛輝—輝縣公路、唐莊—太公泉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
全鎮總戶數8014戶(其中農業7083戶),總人口35435人(其中農業26955人),耕地4.4萬畝,鎮域面積78平方公里,轄32個行政村,54個自然村,147個村民小組。境內有豐富的石灰岩、煤、粘土等礦產資源。有姜太公故里、香泉寺、芳蘭村龍山文化遺址等看市級重點文物。
姜太公故里
 位於衛輝市西北十二公里處。公元前1210年農曆八月初三,姜太公誕生於衛輝太公鎮呂村。姜太公亦稱呂太公,名尚,字子牙,號飛熊。是我國西周時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他也是我國二百多個姓氏的血緣始祖。這個傳奇色彩頗為濃厚的歷史人物,單是姓名就有不少叫法,如《史記漢書諸表訂補十種》記載他的名字有:太公望、呂望、周望、呂牙、呂尚、姜望、望尚、師望、姜公、姜老、呂等等。姜太公故里原是姜氏的一個大部落。1995年在太公泉出土的唐代墓碑,曾記載著太公泉原叫“姜塬”。
北魏酈道元撰寫的《水經注》:“汲城東門北側有太公廟,廟前有碑云:太公望河內汲人。又有太公泉。”據《竹書紀年》上說,姜太公仙逝於“周康王六年”十月二十日,終年139歲。葬於衛輝太公泉。至今太公泉境內還保留著許多姜太公的歷史遺蹟,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姜太公墓、姜太公祠、姜太公廟、姜太公呂望表等。每到農曆八月初三姜太公誕辰之日,許多海內外後裔組成的姜氏、呂氏宗親會都會前往姜太公故里尋根祭祖、旅遊觀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