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介紹
據《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 先秦稱黃海為東海,這裡曾是東夷人的家園,後來又建立過以"齊"為名的諸侯

國。
《孟子.離婁》:太公避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
《呂氏春秋.首時》:太公望,東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無其主,聞文王賢,故釣於渭以觀之。
《中論.亡國》:昔伊尹在田畝之中,以樂堯舜之道,聞成湯作興,而自夏如商。太公避紂之惡名,居於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亦自商如周。
《十七史百將傳》: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先祖嘗封於呂,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於周西伯。
《廣名將傳》卷一《呂尚》:呂尚者,東海上人,本姓姜,從其先祖封於呂,故名呂尚,字子牙。尚抱經天緯地之才,嘗著有《六韜》,備言陰陽,遂為兵書之祖。
《武經七書匯解.太公六韜》:太公姜姓,名尚,字子牙,東海上人。
《漢書.董仲舒傳.仲舒對武帝問》:"愛施兆民,故太公起于海濱而即三公之位。"
《聖賢群輔錄》引《尚書大傳》:太公避紂,居東海之濱,皆率其族曰:"盍歸乎!吾聞西伯昌善養老。"
《荀子.君道》:夫文王非無貴戚也,非無子弟也,非無便嬖也,倜然乃舉太公於州人而用之,……。州,東夷古國名,也叫淳于,姜姓,在東呂之北,今山東東部。(見《世本.姓氏篇》、魯桓公五年《左傳》疏引及《通志略.氏族略》)
《戰國策.秦策》姚賈曰:"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仇不庸……。"
《後(漢)志》:"琅邪西海,太公所出,又釣於棘津,今存。"《沂州府志》載:日照縣有棘津,在城東二十里,去東海里許,舊跡尚存。《後漢書》亦載:西海縣(即海曲縣,東漢改)系太公望所出,今有東呂鄉,又釣於棘津,其浦今存。東呂鄉和棘津,位於黃海之濱,在今山東省日照市。
劉昭注引《博物記》:太公呂望所出,今有東呂鄉。又釣於棘津,其浦今存。又於清河國廣川縣棘津城,辨其當在琅邪海曲,此城殊非。餘謂海曲故城,《通典》稱在莒縣東,則當日太公避紂居東海之濱,即是其家。
《元和郡縣圖志.密州》、《太平寰宇記.密州.莒縣》:漢海曲縣故城在縣東百六十里,屬琅邪郡,有鹽官。《博物志》曰:"此地有東呂鄉東呂里,太公望所出也。"
《太平御覽》七一引《水經注》:呂望,東海人也。老而無遇,以釣乾周。呂望行年五十,賣食棘津,七十則屠牛朝歌;行年九十,身為帝師。
《齊乘》卷四《古蹟》:海曲城,莒州東百六十里有東呂鄉,棘津在琅琊海曲,太公望所出。據《太平寰宇記》:"漢海曲城在莒縣東百六十里,屬琅琊郡。"西漢之"海曲"即今之日照。
清雍正《山東通志.秩祀》:諸城縣縣學東,祀周太公望。《博物志》:"太公居東呂鄉,釣於棘津。"縣城南有棘津,莒州東有東呂鄉,即今之日照縣也。
《續山東考古錄.沂州府.補遺》:日照縣,太公出於東呂鄉,《路史》謂即莒國。《大清一統志.沂州府.山川》:東呂鄉,在日照縣東。舊志:"姜公台在縣東北二十里,去海里許,舊址尚存。台旁溪水清漣,即太公釣處。"
《西海征》:今縣東二十里,去海里許有姜太公故址。其旁溪水清漣,即棘津也,質之諸書,若合符節。
《炎黃氏族文化考.三邾土著為東夷炎族》:呂為莒之初文,二字通用。故莒有東呂鄉、東呂里。《博物志》謂太公望所出。漢有呂母,皆其氏族。呂者,神農所自出。當是莒縣、日照、贛榆一帶之土著,因皆炎族也。
《寶雞縣誌》:呂尚,東海上人,姓姜字子牙,炎帝之裔,伯益(夷)之後,掌四岳,佐禹平水土有功,封於呂,故姓呂。避紂亂居東海,聞西伯善養老,乃隱於渭濱。……事載《史記.齊世家》。著有《丹書》、《陰符經》、《六韜》。
《炎黃氏族文化考.炎黃二族之分》:太公即東夷之人也。太公姜姓,祖為伯陵。伯陵,神農之後,世系班班可考。是東夷為神農苗裔矣。
清光緒《日照縣誌.古蹟》:東呂鄉,棘津。原注一:《元和志》:"海曲故城有東呂鄉,本太公望所出。"原注二:城東二十里,去海里許,一名姜公台。《日照縣誌.人物》:太公望,居東海之濱。《續漢書o郡國志》琅邪西海縣註:"太公呂望所出,有東呂鄉。"《元和志》、《寰宇記》、《齊乘》略同。今縣東有水,曰棘津。津上有太公釣台。台側舊有祠。
《山東各縣鄉土調查錄.日照縣》:日照、古東呂鄉,漢為海曲縣、宋置鎮,金升為縣,清屬山東沂州府,民國隸屬膠東道。古蹟:棘津,在城東二十里,距海里許。太公呂尚釣於棘津,即此。
《中國人名辭典》:呂尚,周東海人,四岳之裔,本姜姓,從其封姓,故曰呂尚,字子牙。
《史記.陳杞世家》說"伯夷之後至周武王復封於齊,曰太公望,陳氏滅之。"由此可知,姜太公應是東方土著,周復封姜姓於齊,是採取齊人治齊的政策。《後漢書.郡國志》西海注引《博物志》云:"太公呂望所出,今有東呂鄉。又釣於棘津,其浦今存。"《戰國策》說:"太公望,齊之逐夫"。鳥戀舊林,人思故鄉,落魄遊子,失意宦人尤其如此。因而太公第一步歸隱山東是合乎情理的,非常自然的。
《山東古國考》、《史記.齊太公世家》說太公是"東海上人";《呂氏春秋》也說是"東夷之士"。可見太公的原籍為山東。《路史.國名紀》因說:"而太公乃出東呂,呂,莒也。"清代考據家閻若璩進一步提出:姜太公故里為山東莒縣東呂鄉。王獻唐先生在《山東古國考》中也說:"太公是山東土著的姜姓,是無可懷疑的。"
又據世界盧氏源流研究會案內資料記載,姜太公的出生地是日照。盧氏為姜氏後裔。現經美國考古專家組同山東大學聯合考察認證,在四千年前,日照市兩城鎮(距市區十八公里),是亞洲最大的城市。而只有在這樣的文化發達地區,才能造就一代"武聖"姜太公。
抓海鮮全攻略
太公島位於日照山海天旅遊度假區北苗家村太公文化度假村東面海域,在平時是一座半隱於海下的海島,只有島頂和一個逃生塔露於海上。退朝後,整座島就浮現了出來。這個時候就可以上島上抓海鮮了~
在潮落之時,全島浮現於海面,進去趕海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貝殼是最常見的,海鮮更是比比皆是~海虹,海蠣子,海螺,海星,海膽,小蝦,小魚,螃蟹、紅眼蟹……只要你心細,就能發現好多好多。
到太公島,抓最新鮮的海鮮,體驗一下親手抓住螃蟹,魚蝦的感覺,感受一下從沙里、岩石縫隙間找到蛤蜊、海螺的驚喜,在島上吹吹海風,看看海天一色,無邊無際的遠方,這個時候你才真正體味到大海的無私,大海的博大~來日照,玩什麼呢?太公島趕海才是您最愜意,最能體驗自然的好方式!
岩石上,那黑黑的,三角狀的,是海虹,這是最常見的,用手撕下來就可以~還是在岩石上,那不規則的,貝殼白白的,是海蠣子,這個要用工具了,漁家的“蠣抓子”是專門打海蠣子的,所謂一物降一物:)在岩石間,細心發現,就會看到一個個屁股尖尖的,身體圓圓的小玩意,這個就是海螺了~海螺有很多種,在岩石石縫間的是辣海螺,顧名思義,吃起來感覺有點辣味(日照人稱“辣格魯”,日照管海螺叫“格魯”),這個用小鉤子鉤出來就可以了;還有在石頭下面的,流水的地方,是圓海螺,(日照人稱“團格魯”,日照話“團”就是圓的意思),這個就是力氣活了,翻石頭;再一種比較常見的是大海螺,個頭比較大,有拳頭般大小,因其貝殼裡面呈紅色,日照人稱其“紅里子”,呵呵,日照話就是這么形象、生動,聽其名,則知其色,嘗其味。碰到岩石間的小沙地,用帶的小鐵鍬、小抓子扒一下,仔細看看翻出來的砂,裡面就很可能有蛤蜊喔~蛤蜊也有很多種,貝殼滑滑的,有花紋,呈扇形的,是花蛤蜊,這種最多;貝殼粗糙些,顏色類似海沙,呈圓形的,是沙蛤蜊,學名文蛤,日照人稱“和尚頭”,因為有點類似和尚光光的腦袋~還有蟹、海星,多數藏在石縫間有水的地方,隨手可捉,就是不要讓蟹夾住手喔~
就這么抓著、鉤著、翻著、挖著,不經意間,你的小桶、小網兜就堆滿了各種海鮮,體驗一下收穫的感覺吧:)
親手抓的海鮮可以帶到旅館加工,六個字:超新鮮,原生態!
至於趕海的工具,比如鉤子、小鐵鍬、小桶等,都可以跟住宿的漁家索要,漁家會很熱情的口授趕海秘訣~
一句話,來日照旅遊,只看海不玩海,不抓抓海鮮,就失掉了很多很多的樂趣……
常熟尚湖太公島
太公島是根據傳說姜太公尚湖釣魚處,而修建的一個景點。2010年向遊客開發。島上有太公文化館、八卦戲水池、子牙亭、祈福台、太公雕像、竹林迷宮等。通過人文與生態交融、歷史與時代薈萃、視聽與參與性結合的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充分展示姜尚文化的豐富內涵。

溫馨提示
門票:40元,包含來往船票和門票。
交通:市內乘214、219路到匯泉角下車,然後在碼頭坐快艇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