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仙遊縣天馬山
坐落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榜頭鎮天馬村,距縣城15公里,為南北走向,如一匹昂首挺胸的天馬,故稱天馬山。其“馬頭”有一條形如繩狀的水溝,圍繞著山麓的周圍,中間有一座石橋,取名“鐵鎖橋”,說是用來牽制天馬。“馬尾”有兩塊田螺狀的巨石,據說為陰陽兩性,乃田螺精的化身,常去糟踏作物,被土地公上奏玉帝,玉帝旋令雷公擊碎一塊,此後,另一塊田螺石再也不敢去糟踏作物了。這裡每逢天晴景清,山嵐蒸騰,水氣氤氳,山腰處處纏雲繞霧,遠觀山似天馬,若隱若現,猶如奮蹄騰空之勢,因而有“天馬晴嵐”之雅稱,為莆田廿四景之一。
天馬山山上建有古寨,其基寬闊,門樞孔有小缽子大,方圓有數里。這裡地勢險要,只有一條羊腸小道可通,為藏龍臥虎之處。相傳宋時陳同濟於此落草,後被楊文廣所破。又說黃石有個叫李毓,在此築起山寨,壘起城牆,稱王稱霸,顯赫一時。山寨有一參天大樹,人稱“晴嵐樹”,又稱“通天松”。山寨被雲霧湮沒,若隱若現,變幻莫側。有一年秋天,朝廷令一武元吳浩率兵攻打天馬山寨,用火燒毀周圍的草木,霧氣化解,山寨便顯出真相。雙方短兵相接,殊死搏鬥,吳浩敵不過李毓而退卻。幾年後,朝廷又派遣一大將攻打山寨,李毓寡不敵眾,逃離了天馬寨。
山上有明御史朱浙所建的“天馬山房”讀書處和他書寫的“忘歸”石刻及他的墓道。據說,天馬山的半腰有座古寺,周圍樹木蒼蘢,環境幽靜,是讀書的好處所。明嘉靖年間,塘下有個朱浙的書生,自幼聰穎好學,每天很早就來到寺旁擇處讀書,一日三餐托寺僧代炊,並同寺僧成了至交,有時讀書忘了時刻,便在寺中過夜。一天,塘下和附近幾個村莊聯合出遊,幾十里方圓,幾十台戲同時演出,大燈、大旗、大鑼、大鼓、十音、八樂、旱船、馬隊、妝架……隊伍長達幾里。朋友們到處找他,找了半天都不見他的影子。原來他坐在寺旁的一塊巨石下靜心讀書。由於他刻苦攻讀,終於登上進士榜,當上左都御史。他出任御書後,趁一次巡視閩粵的機會,回鄉省親,並特地來到天馬寺重遊少年讀書的地方,興致百倍,揮筆在寺旁大石上寫了“忘歸”二字。從此,這石就被人們稱為“忘歸石”。
登上天馬山巔,那浩瀚壯觀的興化灣、平海灣和湄洲灣以及莆地的秀景盡在眼下。現天馬山上喬木參天,綠樹成蔭,與壺峰、九華諸山遙遙相望,爭雄比美。在周圍平原和臨近“土海”的陪伴下,將再展現出天馬的雄姿!
頗為世人矚目的天馬寺,屹立於久享仙遊四大景之一盛譽的天馬山之上,在其懸崖峭壁呵護之下,天馬寺與其泉瀑爭流、松竹掩映為伴,相邀日月、歡洽雲霞而閱盡春秋。論其隸屬乃係古之折桂里昆頭鄉即今之榜頭鎮上昆村境內。此處與縣城僅十多公里之遙,與東鄉之大柿山、何嶺關、九仙山挽臂摩肩而毗連。其山下有依傍木蘭溪東岸之通往莆田市的“瀨榜路”穿境而過。天馬山素來以山險峰奇,巍峨雄峻,氣勢磅礴,直插雲霄聞名於世。天馬山寺周遭素以天馬、雙兔、天梯、鰲柱、海日等五峰與其鼎湖、丹室、龍首、藥槽、雲門、天津、松關等七漈瀑布聞名遐邇。其峰高尤以突兀陡立領袖群倫,能望海上日出之海日峰為最;其漈奇尤以寺右側“水雲鄉”後山之飛泉鳴瀑或如飛珠濺玉、凌空曼舞,或如銀河裂岸、轟然而下之天津漈為最。然而,其景之奇莫過於天梯斜掛於懸崖峭壁之上,令人自下而上傍崖臨澗、絕壁摩空,頗覺陡然穿行於雲天之間,既懷岌岌可危之心悸,又具登高望遠之豪情!
此處早在宋代即有古昆頭鄉先民被南宋末代皇帝封為“東坡王”陳基的祖先,因得九仙異夢之開悟,為解除民間疾苦,遂立志仗義疏財、積德行善,在選址於水雲鄉與藥槽之間,建造避雨攬勝之“月華閣”,草創修道煉丹之製藥房,以其周遭飛瀑甘泉、琪花瑤草與其天生“藥槽”之得天獨厚而擅勝,幾經曲折,終於九轉成丹,得以濟世利民,深得百姓感恩戴德。至今尤有“驚風散”經民間發掘,由信士奉獻出當年祖傳秘方,治病救人功德無量而傳為佳話。天馬寺後峰巒起伏、山崗疊架之處,掩藏有幽深莫測之“鱸鰻洞”。此洞自古不但有其:洞上通羊山頂峰下達木蘭溪底,內有修煉千年的鱸鰻精,曾爬至洋山吃人家田裡韭菜;且有“金紡車” “蛭蛦被”等神奇傳說,而且是宋代“東坡王”率領抗擊元朝侵略軍之埋伏隱庇之所與其撤退逃亡通道,更是其解放前老區地下革命藏身之地。此處不但傳有宋朝蔡襄的孫子,南宋禮部尚書,一代文學家、大詞人蔡伸游天馬登月華閣時,即興一氣呵成四首浣溪沙詞的風騷韻事,更有其丞相陸秀夫,追隨護駕皇帝趙昺來到天馬山麓,當時作為已屆耄耋之年的富豪儒士陳基,在國難當頭之際,毅然不惜身家性命,捐獻巨款招兵買馬組織義軍,在此與塘坡宮一帶,為其扶宋猛烈抗擊元朝侵略軍之防禦陣地。因此而被皇帝御賜陳基由“東坡侯”而累封為“東坡王”,並御賜其住宅為“東坡王宮”。其時天馬山上所有建築,皆因其元代蒙族統治視反抗者為仇敵,遭其報復劫殺而毀於一旦。而今該宮舊址與宋代石獅猶存,政府列入“文物保護單位”,以至於該宮被視作“抗元行宮”與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至於作為歷史上能為之發揚光大,使其為仙、佛、菩薩並祀於天馬寺者,當歸功於古代折桂里雲莊村竹莊人王君家祿(字寵策,號劍洲,邑廩生)。王君系宋熙寧進士元祐名臣、監察御史王回第十四代裔孫,明保定府經歷王文燁之孫,為明朝一代名臣鄭瑞星之女婿。據云莊王氏族譜載:劍洲“公性不喜塵氛”,“一日遇異人(傳說系九鯉湖九仙所化)授以丹術,逐產生來此參禪悟道之念;以至後王先生果然攜妻鄭氏於明朝萬曆年間在天馬山建造寺廟隱居修煉(從其近段時間出土之應為王君其手書之三一教九序氣功方塊磚瓦照片考察,應該為其內容重要),以至於功業無量,修成正果,被後人尊為一代祖師。至今寺右深澗中兀立著的一塊巨石摩面上,王君當年手勒“雲房如有約”五個字,仍清晰可辨,引人注目。雖然經過數百年之世事滄桑,以上明代所造 之建築群,除聚仙橋外,其他早已幾經焚毀,古蹟幾乎難以尋覓。然而,其王君家錄夫婦當年那領風氣之先的艱苦創業精神,將永遠為後人所景仰與效法!此次,重修、拓建九仙宮時,因此而特開闢第一層為其祖師殿,以讓後人世世代代為之緬懷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