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風海濤樓札記

天風海濤樓札記

《天風海濤樓札記》是朱偰先生於1947、1948兩年為《中央周刊》專欄所寫文章之總名。20世紀60年代前半期,朱偰先生於百無聊賴中又寫了一些札記性文字,仍稱為《天風海濤樓札記》◇將這些新寫的札記與已刊在《中央周刊》專欄中的部分文字以及在《旅行雜誌》、重慶《新民報》、《中央日報·山水專欄》上之部分文章匯為一集,編為十三卷,統名之日《天風海濤樓札記》。

圖書簡介

天風海濤樓”是朱偰先生的書齋名。《天風海濤樓札記》是朱偰先生於1947、1948兩年為《中央周刊》專欄所寫文章之總名。20世紀60年代前半期,朱偰先生於百無聊賴中又寫了一些札記性文字,仍稱為《天風海濤樓札記》◇將這些新寫的札記與已刊在《中央周刊》專欄中的部分文字以及在《旅行雜誌》、重慶《新民報》、《中央日報·山水專欄》上之部分文章匯為一集,編為十三卷,統名之日《天風海濤樓札記》。 本書第一卷《回首當年》部分,收入作者寫於文化大革命,,中及之前的文章。《我家的座上客——交遊來往的人物》、《回憶北大人物》、《船上與朱自清聯句》、《故鄉散記》等四篇遺稿,作為附錄置於該卷之末。

作者簡介

朱偰(1907~1968),字伯商,浙江海鹽人,著名歷史學家朱希祖先生長子。192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25年人本科政治學系,1929年赴德國柏林大學研讀財政經濟,1932年獲經濟學哲學博士。歸國後,任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講授財政學、世界經濟、經濟名著選讀等課。1933年,任中央大學經濟系主任。1939年10月入國民政府財政部,先後任專賣司司長、關務署副署長等職。1949年後,歷任南京大學經濟系教授、系主任,江蘇省文化局副局長,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省圖書館委員會副主任。1957年因批評拆毀南京城牆一事,被定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慘遭迫害,於1968年7月憤然辭世。

目 錄

天風海濤樓(代序)

第一卷 回首當年

一、故鄉

二、幼年之回憶

三、中學生活之回憶

四、大學生活之回憶

五、學生運動

六、復校運動

七、文藝之愛好

八、留學生活之回憶

九、萊茵之游

十、文學之交遊

十一、義大利之游

十二、歸國

十三、教學生活

十四、流亡生活

附一 我家的座上客

附二 回憶北大人物

附三 船上與朱自清聯句

附四 故鄉散記

第二卷 燕京憶舊

一、故都三門

二、薊門煙樹

三、鐘鼓樓

四、黑寺

五、通惠渠二閘

六、盧溝曉月

七、瓊華島

八、紫禁城角樓

九、什剎海

十、陶然亭香冢

十一、明十三陵

十二、明景泰帝陵

十三、明代北京宮闕之盛

十四、九重城

第三卷 金陵小品

一、石頭城

二、台城

三、明皇城

四、明宮城

五、金陵山水最佳處

六、莫愁湖

七、雞鳴寺

八、牛首山

九、棲霞山

十、寶華山

附一 梅花山孫權墓

附二 龍廣山新發現晉陵

附三 南京發現秦漢時代江乘縣古城

第四卷 名山憶語

一、黃山(上)

二、黃山(下)

三、羅浮山

四、峨眉山(上)

五、峨眉山(下)

六、瓦屋山

七、劍閣

八、巫山

九、玉壘山

十、縉雲山

十一、天目山

十二、金華北山

十三、寶華山

十四、京口三山

十五、靈岩山 天平山

十六、琅琊山

十七、敬亭山

十八、衡山

十九、霍山大別山

二十、廬山

二十一、桂林山水

二十二、陽朔山水

二十三、婁山

二十四、螺髻山

二十五、西山

二十六、八達嶺

第五卷 名湖憶語

一、太湖(上)

二、太湖(下)

三、五里湖

四、瘦西湖

五、玄武湖

六、西湖

七、永安湖

八、嚴州東湖

九、甘棠湖

十、鄱陽湖

十一、洞庭湖

十二、百花潭

十三、邛海

十四、峨眉龍池

十五、螺髻山天池

十六、滇池

十七、洱海

十八、翠湖

十九、榕湖 杉湖

二十、荔子灣

二十一、北海

二十二、中海

二十三、南海

二十四、什剎海

二十五、昆明湖

二十六、嘉興南湖

第六卷 海外瀛

一、河內印象

二、二徵祠

三、海防

四、塗山

五、雄王陵

六、西貢

七、堤岸

八、聖岬克角

九、新嘉坡

十、翠藍嶼

十一、錫蘭

十二、亞丁

十三、錫蒲堤

十四、蘇彝士運河

十五、波賽

十六、愛琴海

十七、西西里海峽

十八、馬賽

十九、柏林

二十、波茨坦行宮

二十一、德勒斯敦

二十二、薩克森瑞士

二十三、萊茵河之音樂情調

二十四、貝多芬故居

二十五、萊茵河風景之美

二十六、煙雨中之萊茵河

二十七、弗蘭克府歌

……

第七卷 懷古小品

第八卷 漫遊隨筆

第九卷 人海滄桑

第十卷 文藝叢談

第十一卷 從政雜憶

第十二卷 浮生哀樂

第十三卷 博古論叢

基本信息

·語言:簡體中文

·出版時間:2009-06-01

·版次:1

·總頁數:282

·印刷時間:2009-06-01

·印次:1

·字數:300000

·ISBN:9787101067200

·大小:16開

·裝幀:簡裝

·紙張:膠版紙

圖書摘要

第一卷 回首當年

一、故鄉

聽——

夜深寂寞打孤城,

春潮急

余之故鄉,在大海之濱,當錢塘江人海之口,即浙江省海鹽縣是也。浙西低濕,極少丘壑,惟海鹽則多山崗,往往聚為連嶺,散為島嶼,龕、赭二山,其著者也。當海濱而望,青山隱隱,碧海迢迢,白鷗翱翔,柔波如語,於莊嚴偉大之中,寓有秀麗明媚之景色;而錢塘之潮,馳名字內,尤為壯觀。海中有秦望山,相傳秦始皇東遊,曾登此島望海。從海上遙望,鬱鬱蒼蒼,古色盎然。每當仲夏雨過,海上出現彩虹一道,宛如架海金橋,直通仙島,更令人神往不置。此海濱之孤城,蓋為余兒時之搖籃,余在海鹽,為日雖淺,然余愛吾故鄉,每為之神往不置。入蜀以還,八更寒暑,巴、蜀多山,霧氣沉沉,每念海天寥闊之明媚風光,輒為之流連不止焉。

余以一九。七年四月十五日(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三月初三),生於海鹽縣小虹橋外祖家。當日環境情形如何,兒時印象,已覺模糊,但憶庭院深廣,門楣高大而已。及三十年後舊地重遊,始更覺故園之可愛。時當暮春,景色明媚,登小樓而望,但見桃李爭妍,春光穠艷,奼紫嫣紅,競開於牆頭屋檐間。年來久客他鄉,家園景物,轉覺生疏,對此風光,不能無感於懷。抗戰發生,故鄉灰燼,因城邑逼近大海,飽受敵寇炮擊,舊家園第,盡毀於火,余在巴、蜀,有詩憶之云:

東海潮頭撼不休,孤城寂寞峙中流。

舊家園第荒蕪盡,回首先塋無限愁。

二、幼年之回憶

海濱孤城,人煙寥落,小樓一角,兀峙河畔,此余誕生之處也。餘生以一九o七年四月十五日,即舊曆丁未年三月初三日,俗稱花朝。時先看年二十九歲,方留學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家中僅吾母及二姊而已,生事艱難,維持不易。是年冬,先君自日本歸里,始與余相見。次年春先君仍赴日本,吾母則創辦貝貝英女學于海鹽;吾邑之有女學,蓋自此始。一九○九年夏,先君卒業於早稻田大學師範科,自日本歸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