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鏡閣景區

天鏡閣景區

大理天鏡閣景區,位於大理洱海東岸的羅荃半島,陸路距大理火車站25里,水路距大理港10公里,大理古城,大理古城隔海相望,相距水路3公里,陸路3公里。南詔、大理國時期,這裡曾是很有影響的佛教聖地。著名傳說《望夫雲》的故事發生在這裡。景區正南方的礁石就是石騾子,南詔王曾命人在礁石上刻有“國門在此”。景區內有天鏡閣、觀音閣、太子閣、八仙樓、羅荃寺、羅荃塔遺址,洱岩題,郭沫若詩刻及石騾子等景點,每處都有流傳久遠的傳說故事。

基本信息

簡介

天鏡閣景區天鏡閣景區
大理天鏡閣景區,位於大理洱海東岸的羅荃半島,陸路距大理火車站25公里,水路距大理港10公里,大理古城,大理古城隔海相望,相距水路3公里,陸路3公里。南詔、大理國時期,這裡曾是很有影響的佛教聖地。著名傳說《望夫雲》的故事發生在這裡。景區正南方的礁石就是石騾子,南詔王曾命人在礁石上刻有“國門在此”。

景區內有天鏡閣、觀音閣、太子閣、八仙樓、羅荃寺、羅荃塔遺址,洱岩題,郭沫若詩刻及石騾子等景點,每處都有流傳久遠的傳說故事。

大理洱海東玉案山上的天鏡閣景區,因玉案山三面臨水,懸崖壁立,地勢險要,有山環吞海,澄海如鏡之勢,明代所建之閣即起名為“天鏡閣”而成為大理洱海的四大名閣之一,原有的天鏡閣曾被毀,現為重建,規模雖不如從前,但仍舊能看出天鏡閣建造之初的氣勢。

史載,天鏡閣和觀音閣為一闌若(寺院),始建於晉天福四年,即公元939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名人名聯“逸峰斜插水中東是水西是水,傑閣遙臨天外上有天下有天”極盡其景致之妙。觀音閣內供奉“南(洱)海觀音”,求籤拜佛者絡繹不絕。每逢觀音會、佛祖會、耍海會、星回節、火把節,這裡遊人香客雲集,熱鬧非凡。八仙樓樓里樓外,供奉有上八仙、下八仙,加上羅荃寺里還供有附近村民的本主的所謂三教合一的文化現象。到此供奉的香客初一、十五絕對吃素,而平時則可開暈,非常實惠。這裡集中反映了白族文化的內涵。

這裡已經成為大理的一個著名景區,是觀賞大理蒼山洱海風光的最佳位置。如果運氣好,還可看到蒼洱奇觀——望夫雲和玉帶雲。如果有興乘船游洱海,還可體驗漢代司馬相如留下的“此水可當兵十萬,昔人空有客三千”的內涵以及為何南詔王命人在此刻下“國門在此”?為什麼南詔大理國何以能存在600多年?為什麼古人要選擇在這裡建寺閣?

景區內有食宿設施。歡迎遠方客人在此小憩。客人可以享受地道的白族民俗迎客待遇,品味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還可聆聽由民間藝人演唱的淳樸美妙的白族“大本曲”,更能品嘗以洱海水煮洱海魚為主的白族“海八碗”。用遊客的話說,這是在“人間仙境”品味“人間美味”。

傳說

天鏡閣景區天鏡閣景區
相傳,南詔王有一個美麗的阿鳳公主愛上了獵人阿龍,父王不允,阿龍阿鳳就私奔到了蒼山。為給阿鳳避寒,阿龍在神助之下飛到了海東盜取羅荃法師的迦衫,不料,阿龍被羅荃施法打入了海底變成了石騾子,阿鳳聞訊悲憤而死並化作一朵白雲飄在玉局峰頂,遙望阿龍。觀音甚為同情,給了風瓶,助其吹開海水見一眼阿龍。然而,千年過去了,風年年吹,浪年年打,但是洱海還是沒有吹乾,石騾子還是石騾子,阿龍阿鳳永世不得相見。事實上,蒼山玉局峰頂的這朵白雲一出現,洱海就狂風大作,白浪滔天,這是一自然奇觀,年年冬春季都經常發生,民間流傳的這一傳說故事,充分體現了青年男女想望自由戀愛的人間真情,對封建統治的強烈不滿。

每年,秋冬之際,大理蒼山頂上出現飄浮遊動的氣象雲景“望夫雲”,大理洱海就要掀起風浪,船隻不敢航行,人們把它稱為“無渡雲”。清代詩人趙廷玉有《望夫雲》詩:

一縷浮雲幾度秋,堅心常注海中漚。踉蹌浪打蛟龍窟,綽約神明水月樓。
捲地難平千古恨,回峰又鎖百重憂。可憐夫婿無訊息,空抱情根護石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