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的個別動、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某個器官(或部位)會產生一些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它們可隨著生長期而被破壞或逐漸蓄積,這些有害物質就是天然內因毒素,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類。
有毒蛋白質(toxoprotein)類
目前所發現的有毒蛋白質主要來自植物性食品,包括血凝素(lectin)和酶抑制劑(enzyme inhibitor)。其中血凝素是某些豆科、大戟科等蔬菜中的有毒蛋白質,這類毒素現已發現10多種,包括蓖麻毒素(ricin)、巴豆毒素(crotin)、相思子毒素(abrin)、大豆凝血素(soybean agglutinin)、菜豆毒素(phasing)等。酶抑制劑主要是胰蛋白酶抑制劑和澱粉酶抑制劑,能引起消化不良和過敏反應,有人稱其為過敏原(allergen)。人們食用的黃豆(soya bean)中已發現至少有16種蛋白質能引起過敏反應,其中主要的過敏原是胰蛋白酶抑制劑。
有毒胺基酸類
主要指非蛋白有毒胺基酸。在發現的400多種非蛋白胺基酸中,有20多種具有積蓄中毒作用,且大都存在於毒蕈和豆科植物中;它們作為一種“偽神經遞質”取代正常的胺基酸,而產生神經毒性;另外,還有一些含硫、氰的非蛋白胺基酸可在體內分解為有毒的氰化物、硫化物而間接發生毒性作用;重要的毒性非蛋白胺基酸是刀豆氨酸(indospicine)、香豌豆氨酸(lathyrine)、白蘑氨酸(tricholomic acid)等。
生物鹼(alkaloid)類
生物鹼廣泛存在於毛茛科、芸香科、豆科等許多植物根、果中的有毒生物鹼,成分極其複雜。依其化學結構可細分為非雜環氮類、吡咯烷類、吡啶哌啶類、異喹啉類、吲哚類和萜類等。根據生源特點被分為原生物鹼(proto alkaloid)、真生物鹼(true alkaloid)和偽生物鹼(pseudo alkaloid);典型的生物鹼是吡咯烷生物鹼(pyrrolizidine alkaloid)。它們能引起攝食者輕微的肝損傷,但中毒的第一反應是噁心、腹痛、腹瀉甚至腹水,連續食用生物鹼食品2周甚至2年才有可能出現死亡,一般中毒都可康復。
蕈(蘑菇)毒素(mushroomtoxins)
食用野生毒蘑菇而引起的食物中毒稱為蕈毒,其有毒物質稱為蕈毒素。已發現的蕈毒素主要有鵝膏菌素(amamitin)、鹿花菌素(gyromitrin)、蕈毒定(muslardine)、鵝膏蕈氨酸(ibotenicacid)、蠅蕈醇(muscimol)和二甲-4-羥基色氨磷酸(psilocybin)等。
木藜蘆烷類毒素
這類毒素包括木藜蘆毒素(granyanotoxin)、欞木毒素(andromedotoxin)、玫紅毒素(rhodotoxin)和日本杜鵑毒素(rhodojaponin)等六十多種化合物。這類毒素主要作用於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是心臟—神經系統毒素。
毒甙和酚類衍生化物
毒甙
主要毒甙化合物是氰甙(cyanogenetic-glucoside,典型的是苦杏仁甙)、芥子油甙、甾甙、多萜甙等,它們蓄積在植物的種子、果仁和幼葉中,在酶的作用下它們在攝取者體內水解生成劇毒氰、硫氰化合物。
酚類衍生化物
食品原料尤其是植物性原料往往含有一些酚類化合物,其中的簡單酚類毒性很小,有殺菌、殺蟲作用,但食品中含有複雜酚類如漆酚(urushiol)、香豆素(cumarin)、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大麻酚(cannabinoid)和棉酚(gossypol)等特殊結構的酚類化合物,則顯毒性,最典型的食物中毒事件是棉子引發的棉酚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