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面向牛田洋,原是榕江出海口的一個海島,稱泊仔島。相傳宋末時,就有“胡、龔、蔡”三姓漁民在泊仔島一帶開展漁業養殖。明嘉靖年間,饒平、揭陽、潮陽等地的五位林姓漁民結伴來到泊仔島捕魚。嘉靖四十三年正月十六日,至晚,滿月的光輝照得泊仔島亮如白日。有感於風浪相濟,有感於同姓勝似同胞,為不受他人欺凌,繼續開創事業,發展事業,五兄弟決意義結金蘭,結拜為兄弟。於是以天為父,稱印月公;以地為母,稱程洋媽,天港漁村也由此而漸漸取代了泊仔島之稱。清順治康熙年間,清政府為了抵禦鄭成功“反清復明”,實行遷界措施,將東南沿海一帶的防線強行內遷50里,使此地盡為無人區,房舍為虛,田園荒蕪,天港一帶的漁業養殖大受影響。胡、龔、蔡三姓族人都已較為富有,在這場遷界的大災難中,都成為徙居內陸的順民。五兄弟的後人則在海島堅持下來,當然,都飽受了躲躲藏藏的艱辛。直至康熙二十三年,清朝收復台灣,解除海禁,五兄弟的後人才成為合法漁民。
當年,林姓五兄弟結拜後便在天后宮前種下了5顆榕樹,即現今的娘樹,當時種下的榕樹就位於林氏祠堂的後花園。五兄弟後代中,二房、五房先後離開了泊仔島,一往達濠神仔山,即今之松山社區,至今尚有後人往來;一往江西,則未明所終。非常巧合的是,隨著二個房頭的外遷,五叢榕樹也不知何時死了二棵,存活了三棵,真是人旺樹茂。眼觀三棵合栽在一起的大榕樹,盤根錯節,枝幹縱橫,繁茂蒼鬱,成了祠堂後花園的一處景觀。
地理環境
天港社區位於金平區西南端,東、北向多為林地,西、南多為基本農田區。周邊對外交通還不完善村莊總體地形大部分為農業用地和林地,總體地勢為北高南低。地處金平區範圍內,氣候條件與汕頭市中心城區大致一致,屬於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全年無霜期達360天以上。多年平均降雨量達1600毫米。雨季多集中在4~9月,雨量占全年85%。光照和雨量充足,熱量豐富。
社會經濟
天港居民主要以糧食蔬菜種植、三鳥、淺灘魚、蝦、蟹養殖和外出打工為生,截止2014年,社區共有1287戶,5928人。轄區面積2.8平方公里,擁有耕地面積2236畝;其中:蔬菜面積100畝;魚池、蓮藕面積860畝;海灘土面積1500畝 。社區集體主要以耕地和魚塘發包經營、補助收入為主,年收入約135萬元。
文化與旅遊
天港林氏宗祠
天港林氏宗祠位於汕頭市金平區鮀蓮街道天港居委後港園,坐西向東,始建於清乾隆元年(1735)。1939年,日軍侵華,汕頭淪陷,天港林氏宗祠也難逃一劫,遭到日軍的嚴重破壞, 在後來的颱風中,林氏宗祠倒塌。2009年,在全村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宗祠按照原先的坐向,原有的格局重建。林氏宗祠是一座空廟式,四合二進門的建築物,形似能吸水大蟹。祠堂占地面積10672㎡,建築面積約1188㎡,採用抬梁式硬山頂金式結構,兩進一天井格局。通面闊36m,總通進深33m。土木結構,外貌增添裝飾,門樓石刻詩畫,屋頂垂廉嵌瓷裝雕花鳥禽獸,山水墨畫,門窗上面半浮書巷灰畫。祠前“兜池”,祠後包建有公園,花圃綠地,很具有潮汕建築風格,對研究潮汕古建築有一定價值。
天港古井
天港古井位於廣東省汕頭市金平區鮀蓮街道天港居委天港後港園林氏宗 祠內,坐西向東,始建於清乾隆七年(1742),占地面積4.2㎡。井牆以亂石交叉而建,崎嶇不平,凹凸不平不序,狀似八角,不成方圓,井壁石角突出管迭,建設與眾不同,獨具一格。
古井非常特別,古時天港四面臨海,全鄉大部分水井的水味含鹹,水色帶黃,只可用於清潔,洗滌衣物,只有宗祠內這處水井可供飲用,其泉水充沛,水質甘甜,取之不盡。是當時全鄉居民的主要飲用水井。
天港林氏輩序
•輩序:朝廷崇名士,山嶽毓英賢,擎天惟武略,華國在文章
•校序:必發開蘭桂,夏茂垂書香,裕昆有光烈,繼祖思覲揚
著名特產
天港木仔
木仔,學名番石榴。“天港番石榴”是該村的特產水果。1994年12月,天港村將3.4公頃低洼田改種為高值高效的台灣大珍珠番石榴,產出的果子清甜、爽脆,品味獨特,深受消費者青睞。 天港村靠近牛田洋,土地相對較為濕潤,土壤鹹硬,因此種植出來的番石榴樹叢小,掛果成活率低,特別是“水晶”品種的番石榴,高溫天氣一旦遇到雨滴,果實立刻爛掉。雖然掛果率低,但是樹叢卻是“優生優育”,存活下來的成熟果實口感酸甜酥爽,質量好所以價格相對較高。番石榴因甜美多汁、美名遠揚,銷路很好。番石榴給村民帶來了“一村一品”的生財之道,人均年收入達3000多元。
該村番石榴園也成為可供人們郊遊踏青,體驗自助採摘樂趣的好去處。通常每天都有20至30輛小車近百位顧客自己到園中品嘗採摘購買,雙休日更為熱鬧。每年有8至9個月銷售期,即從陽曆的9月至隔年的5月,是一種反季節水果。果園還吸引了十多種鳥類棲歇,同時也吸引了蜜蜂、蝴蝶、蜻蜓等昆蟲,初夏時節,“石榴開花一片白,香氣撲鼻陶醉人”,枝葉茂盛,鬱鬱蔥蔥;當石榴果壓滿枝頭,別有一番景色。人們在園中邊觀光、邊採摘、邊品嘗、邊購買,可謂心曠神怡!
天港蓮藕
天港村共有400多畝種植區,其中300多畝為池塘種養,由於該村的許多土地在過去都屬於塭田,土質和水質鹹淡適宜,種植出來的蓮藕香甜、粉綿、酥香,產量喜人,深受市民的喜愛。新鮮出土的蓮藕銷路很好,一般不用拉到集市上販賣,自有小販前來收購。 農戶亦會將其中的一部分製成藕粉,深受消費者青睞,也都是是綠色健康的好食材。每年夏天,這裡都是一派“接天荷葉無窮碧”的景觀,也經常有市民來到這裡觀景,向農戶購買剛從田間地頭採收來的優質農產品。 當地種植的蓮藕大致可分為池蓮與田蓮,除了池塘種植的蓮藕外,一些地勢低洼的田地也被開發種植蓮藕,由於經濟價值遠高於種植水稻,廣受當地農民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