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皇會

天津皇會

天津皇會原稱“娘娘會”或“天后聖會”,民間口傳源於元明時期,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從清康熙四年(1665年)始,後更名為“皇會”流傳至今。天津皇會是舊時天津民間極為隆重的民俗活動。它最初僅為祭祀海神——天后娘娘而在其誕辰吉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所舉行的慶典儀式。

歷史

天津皇會天津皇會

天津皇會原為“娘娘會”或“天后聖會”,民間口傳源於元明時期,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從清康熙四年(1665年)開始,後更名為“皇會”流傳至今。

皇會的形成歷史源遠流長,元明兩代是產生、形成時期,清康熙、乾隆時期最為鼎盛,民國以後是一個轉折時期,開始規模上的縮小,民國二十五年 (1936年)舉辦後,期間停辦了50餘年,新中國成立後至“文革”時期基本處於冷落沉寂狀態,至1988年在天津民俗文化博覽周期間得以恢復、搶救,並逐漸得到弘揚和振興。

2008年6月,天津皇會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稱出處

天津皇會最早所見為清人於豹文撰《天后會四十韻》,詩作者於豹文(1713-1762),字虹亭,號南岡,清乾隆三年舉人,十七年成進士。所著《南岡詩鈔》十六卷,存詩一千五百四首,詩律清堅,選才宏富,有清稿本現藏天津圖書館。其卷十二即載此《天后會四十韻》,但並未題作《天津皇會四十韻》,說明乾隆時尚未稱作皇會。

“皇會”一詞的最早出處,所見為樊彬撰《津門小令》。其中第51首小令謂:“津門好,皇會暮春天。十里笙歌喧報賽,千家羅綺斗鮮妍,河泊進香船。”下注云:“天后神最靈應,三月出處,賽會雲集,名皇會,數百里皆來進香。”這是目下所知最早把天后會稱作皇會的記載。

會檔

天津皇會的會檔(種類)分為三類:

一是服務性質的,如掃殿會、淨街會、請駕會、梅湯會等。

二是儀仗性質的會,如門幡會、太獅會、廣照會、寶鼎會、接香會、日罩會、燈罩會、鑾駕會、華輦會、護駕會、燈亭會、鮮花會等。

三是以各類鄉村民間花會為基礎的表演,涉及內容相當廣泛。皇會內容豐富多彩,包括槓箱、鮮花、法鼓、門幡、秧歌、提爐燈、大樂、高蹺等40多種。

演出時間

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津民間為慶賀天后聖誕,以香會和歌舞會為班底組成“娘娘會”,一邊演出一邊行進,間或暫停於一地演出,向聖駕駐蹕地點進發。隔日返回天后宮。

慶祝活動一般從農曆三月十五日著手準備,十六日送駕,十八日接駕;二十、二十二日兩天輦駕出巡,俗稱“巡香散福”;二十三日為天后壽誕,達到高潮。

保護措施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馮驥才先生為保護和傳承此項天津特有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從2011年開始對天津皇會進行文化檔案普查,通過採訪歷史悠久的老會,為他們撰寫了其皇會文化檔案,並希望通過2013年10月13日的“當代社會中的傳統生活”國際學術研討會暨韓美林藝術基金會捐贈天津皇會儀式讓社會進一步了解天津皇會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