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葛沽第一中學

天津市葛沽第一中學

天津市葛沽第一中學原名天津市葛沽中學,始創於1947年,學校設有高中部和國中部,現學校占地47728平方米。具有一流教學設備條件,建有教學樓、行政綜合樓各一幢,建有互動式多媒體電視教學系統,高配置的信息技術中心,初高中教室均為裝有現代化設備的電化教室。圖書室藏書5萬餘冊。現有教學班32個,學生1500人;教職工為142人,專任教師99人,其中具有中、高級職稱的教師61人,占教師總數的60% ,大學本科學歷的教師比例為90%以上。新建綜合樓、宿舍樓、食堂、風雨操場年內完工,將交付使用。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天津市葛沽第一中學天津市葛沽第一中學

葛沽第一中學,位於天津市津南區葛沽鎮西,原名天津市葛沽中學,始創於1947年,學校設有高中部和國中部,現學校占地47728平方米。

學校具有一流教學設備條件,建有教學樓、行政綜合樓各一幢,建有互動式多媒體電視教學系統,高配置的信息技術中心,初高中教室均為裝有現代化設備的電化教室。圖書室藏書5萬餘冊。現有教學班32個,學生1500人;教職工為142人,專任教師99人,其中具有中、高級職稱的教師61人,占教師總數的60%,大學本科學歷的教師比例為90%以上。新建綜合樓、宿舍樓、食堂、風雨操場年內完工,將交付使用。

學校重視環境育人,把學校建成了一座花園式學校。徜徉校園,令人遐思神往。鮮花、綠樹、青草,賞心悅目;曲徑、迴廊、涼亭,愜意怡然。寬敞明亮的教室,是莘莘學子求知進步的理想港灣。

學校擁有一流的教學設施,互動式多媒體電視教學系統為提高教學水平、創新教學理念創造了條件。學校有教學軟體近2000套,各門課程實現了網上教學;語音室、實驗室、計算機房功能齊全,館藏豐富的圖書雜誌,讓萬千學子如虎添翼,張開騰飛的翅膀。

學校堅持先進的辦學理念,立足服務濱海新區,努力打造人民滿意的學校。學校管理體系清晰,制度建設較為完備,領導班子堅強有力;以科研為先導,堅決走科研興校之路;全體教師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業務素質不斷提高,具備一定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骨幹教師隊伍正在形成;德育工作方面,開展學生自主教育活動,加強學生自主教育課題的研究,探討開發校本德育課程。健全德育工作體系,初步形成了全員育人的德育工作氛圍。

葛沽一中史話在海河下游的南岸,在濱海新區津南新區,在華北名鎮葛沽,有一所名揚津門的學校,她就是的天津市葛沽第一中學。天津市葛沽第一中學位於津南區葛沽鎮西,是一所公立完全中學;她創建於二十世紀四十代年末期,至今已經走過六十餘年的征程。

歷史沿革

津東書院,為葛沽一中前身

天津市葛沽第一中學天津市葛沽第一中學

光緒三年,即公元1874年,在華北八大名鎮之一的葛沽鎮,津東書院出現了,這在當時在當地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收藏於葛沽藥王廟的“津東書院碑”這樣寫道:“津郡巨鎮,人文薈萃,代有逸才,本防府下車伊始,即以列為首務矣!”同時,葛沽鎮當時的諸賢紳董蘇善恆、趙延弼、郭延沛、張金藻、張鶴齡、蘇式勛、郭象山等也積極行動,覆稱:“遵諭舉行。”不久,洋務派代表人物、直立總督李鴻章批准並書寫匾額,津東書院在葛沽文昌閣開辦。

書院之名始於唐代,宋代尤盛,創辦者或為私人,或為官府,以研究儒家的經籍為主,有時亦議論時政。明清時仍盛,但多數成為準備科舉的場所。清朝末年,廢除科舉制度,伴隨辛亥革命的爆發,津東書院改為葛沽官立二等學堂,民國十六年(1927年),又改為天津縣葛沽鎮官立國小校。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二月,葛沽鎮的幾位鄉紳為解決孩子國小畢業後要到路途遙遠的市區求學的困難,決定在葛沽官立國小開設國中班,辦學資金由鄉紳籌集、並動用了葛沽地區的廟產,當時招收學生20人,學制三年,校址為津東書院舊址葛沽鎮文昌閣。民國三十七年(1948)二月,國中班與葛沽鎮官立國小校分離,遷往葛沽保國民學校暫駐,定校名為“津東私立中學”,校長龔如鑒。1948年底,葛沽解放。由此我們得知:津東書院為葛沽一中前身,葛沽中學在解放前夕誕生。

建國初期,葛沽中學獲新生

前文曾說,葛沽一中的前身為清光緒三年(1877年)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直隸總督李鴻章批准立案、葛沽鎮諸賢蘇善衡、趙任弼、郭延沛等人發起籌建的津東書院。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二月,在葛沽官立國小開設國中班,民國三十八年(1948年)二月,國中班與官立國小分離,遷往葛沽保國民學校暫駐,即今葛沽鎮南大街63號,校名為“私立津東中學”。

天津市葛沽第一中學天津市葛沽第一中學

1948年12月,葛沽鎮解放,20日“私立津東中學”被人民政府接收,隸屬天津縣,改名為“天津縣葛沽中學校”。其間,縣委委員徐樹義多次來校作安撫工作,宣傳黨的教育方針和黨對知識分子的政策,穩定教師情緒,學校的各工作逐漸走上正軌。

1949年初,改稱“天津縣縣立葛沽中學校”,遷往原偽大鄉鄉公所(今葛沽百貨商場舊址),年底又遷往鄭家瓦房,即今葛沽鎮南大街42號,。

1950年秋,隸屬天津地區專署領導,專署派來張劍冰任校長主持工作,校名改稱“天津葛沽初級中學校”。1952年秋,校名定為“天津市葛沽中學”。

由於葛沽中學是當時天津近郊唯一的中學,從1950年開始,天津縣所屬東麗、西青、北辰、津南四區,以及市區和河北省、山東省、北京市臨近地區的學生紛紛到這所學校求學。學校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1951年已開滿三個年級。從學校畢業生花名冊可以看到:1951年15人,1952年24人,1953年44人,1954年(春)113人,1954年(秋)203人。以此可以看出,葛沽中學這所舉步維艱的學校在解放後獲得了新生。

汽燈微光下,發奮鑄就輝煌

解放初期的葛沽中學,和當時的全國一樣,處在翻身解放的歡樂氣氛中。據首屆畢業生高景暉回憶:“當傳來上海等地解放的訊息時,葛沽鎮的老百姓興高采烈,我們學校就擔當起宣傳隊的重任,扭秧歌、送喜報,站在房頂上用喇叭筒喊話,把訊息及時告訴民眾,而我們就像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任務似的,引以為自豪。”學子們擔負起為祖國的未來期望努力學習的使命。教室里,汽燈留下他們苦讀的身影;校園中飄散著他們歡快的歌聲。

歡樂也激發著教師們極大的為國建功立業的熱情。20世紀50年代,葛沽鎮交通極為不便,教職工常常步行幾十里到校工作,他們克服教學設備簡陋、沒有電力等各種困難,教室里點汽燈,辦公室和宿舍里點煤油燈,不分公休日、還是工作日,從不計較報酬。卓憲章老師曾在《魂系葛中,愛灑校園》的文中這樣寫道:“班主任親切的和學生促膝談心,科任老師則認真的輔導功課和答疑,沒有人想到要索取報酬。他們夜以繼日的默默耕耘,辛勤的工作。以他們執著的追求、無私的奉獻和‘潤物細無聲’的崇高風範,把對祖國的忠誠,把對學生的摯愛播撒在葛中學園,播撒在學生的心田。”辛勤的汗水必然換來豐碩的成果。葛沽中學1951年在天津縣中國小田徑運動會上獲團體總分第一名;1954年和1955年,國中數學統考成績連續兩次進入全市前三名;1956年,數學成績獲全市第一名,李學良、王治寶等20餘名學生被保送到市一中和南開中學高中就讀。葛沽中學的師生們艱苦奮鬥形成傳統,書寫歷史,鑄就輝煌。

新建校園,就讀八方同窗

天津市葛沽第一中學天津市葛沽第一中學

前文曾說,葛沽中學在解放前後校址不定,忙於遷徙。1949年底,她遷往鄭家瓦房,終於站穩腳跟。

自1950年始,葛沽中學的學生來自全天津縣,此外還有來自市區和河北省、山東省、北京市臨近地區的學生。隨著外地學生越來越多,做好總務工作,關心學生生活,就成了當時學校工作的重要內容。那時絕大部分學生住校,為此,鄭家瓦房東西兩院都改為學生宿舍。為解決學生的吃住問題,天津市教育局調撥雙人床350架,可解決700學生住宿;又從天津市師範學校拆遷一個容量為1000餘人的席棚飯廳,從而解決了學生的就餐場地問題。1957年,全校教職工82人,其中教師為41人,50%的人在從事二線工作,直接服務於學生生活的校醫、食堂、宿舍的工作人員就達18人之多。

為了滿足民眾對教育的需要,1953年,開始在鄭家瓦房對面建設新校園,當年拆遷民房數十戶,建起12間教室。1954年,新建教師備課室、行政辦公室、儀器室、理化實驗室和4間教室。1955年,新建女生宿舍400平方米,再建教室6間。至1958年建設結束,校園占地面積1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1958年秋天,葛沽中學開辦高中,招生兩個班。成為津南區第一所完全中學。經過十餘年的拼搏,葛沽中學形成了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實事求是的校風和豐厚的文化底蘊,不斷發展壯大。

逆境奮鬥,煉成葛中燦爛金身

在黨的領導下,葛沽中學踏著共和國前進的步伐不斷發展自己。1951年,她建立了共青團和學生會組織,建立校級、班級光榮簿,樹立典型,帶動一般。平時,每當國家有重大事情,學生積極到校外宣傳,舉辦活報劇演出。關鍵時刻,學生也能挺身而出。抗美援朝期間高景暉等4同學光榮入伍,投筆從戎,1955年,黨發出知識青年支援邊疆建設的號召,應屆畢業生中為數不少的骨幹分子去新疆、甘肅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當時天津人民廣播電台在學生時事節目中多次介紹葛沽一中組織學生參加公益服務勞動、修橋補路、照顧軍烈屬的事跡。

天津市葛沽第一中學天津市葛沽第一中學

1957年春天,反右派鬥爭波及葛沽中學,反右擴大使學校7名教師被打成右派分子,其他教師也處於思想壓抑之中,但並動搖老師們為國家建功立業的赤子意志。言語謹慎了,教學依然是兢兢業業,在當年全市統考中,國中畢業班的成績取得河西區第一名。1958年,大躍進中,在操場上建起了高爐,全校師生參加了大煉鋼鐵的運動。當時的一段時間內,夜間勞動,白天有時只好停課,學習雖受到一定影響,但在當年國中統考的學習成績取得塘沽區第一名。

雖然有挫折,但是葛沽中學在挫折中不斷前進,在逆境中煉就燦爛金身。建校時,專職教師只有4人,常常一人兼數門課程,流動性也很大。隨著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師資不斷擴充,到1958年任課教師已達48人,其中大專、大本學歷的有34人,教師隊伍業已基本穩定。1951年第一屆畢業生只有15人,而1957年畢業生為370人,1958年為317人,葛沽中學培養的人才源源不斷的走向祖國的四面八方,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

成績顯著,精英學子留學外國

天津市葛沽第一中學天津市葛沽第一中學

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災害,葛沽中學經受著考驗,但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入學學生雖然有所減少,從學校畢業生花名冊可以看到:1962年109人,1963年83人,1964年102人,但教學依然是高質量的。1959年國中統考的學習成績連續第二年取得塘沽區第一名。1959年和1960年連續兩年獲得塘沽區中國小田徑運動會第一名。

為落實“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1957年,經上級同意,全校師生參加開荒勞動,開墾何家台後墳塋地30餘畝及校南零星地塊共40餘畝,建立了學校農場,作為學農基地。1958年,校辦農場遷址大沽排污河南,面積約60畝。學生們定期參加農場勞動,播種、鋤草、插秧,步行十幾里把自己積好的肥料送到農場。學校制定了有關農場勞動的各項制度,以使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學習農業生產勞動的技能,並得到教育和鍛鍊。

由於教育教學成績顯著,1959年,鄭嘉校長被評為河北省勞動模範,參加了1960年河北省教衛系統社會主義先進單位和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1961年,以部長會議副主席(副總理)為首的阿爾巴尼亞政府教育代表團在河北省、天津市的領導陪同下,考察我校農場和教學情況。

1964年,根據上級教育部門的指示,選派了7名應屆高中畢業生出國留學:馬恩漢(挪威)、李秀環(羅馬尼亞)、馬景琴(羅馬尼亞)、龔淑華(羅馬尼亞)、蘇紹和(古巴)、張彬福(古巴)、王敬誠(摩洛哥)。其中,馬恩漢曾任外交部辦公廳副主任,駐挪威大使;李秀環曾在羅馬尼亞大使館、新華社、北京社會科學院工作;王敬誠曾任新華社人事處處長。

葛沽中學的影響日益擴大,當時已經成為南郊區學生求學深造的首選學校。

“文化革命”里,校名幾度變更

天津市葛沽第一中學天津市葛沽第一中學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在林彪、江青等人的極左思潮的影響下,停課鬧革命,先是部分教師、後是學校領導挨斗,學校一片混亂,但葛沽中學的教室、大禮堂的玻璃無損壞,圖書館的圖書、實驗室儀器設備完好無損,這在當時絕對是一個奇蹟。

1966年10月,校名改稱“天津抗大二中”。1968年年秋天,“複課鬧革命”,恢復國中招生,高中停辦;“老三屆”(1966—1968屆初、高中畢業生)陸續支邊、插隊、回農村或分配工廠。1969年,配合貧下中農管理學校,校名改稱“天津市南郊區葛沽人民公社中學”。1971年開始,教學基本恢復正常,國中學制改為四年。

1972年,全國教育形勢較好,我校學習在南郊區取得好成績。自是年起,招生大規模擴大,每年國中招生700人左右,分為14個班,達6年之久。

1973年8月恢復“天津市葛沽中學”校名,同年秋天恢復高中招生,學制兩年,現任津南區副區長李樹義就是本屆高正畢業生。此年是國中招生的頂峰,800人左右,分為16個班。這一年,5名速專、18名中專畢業生、其他4人共27人補充教師隊伍,為葛沽一中歷史所僅有。

1974年1月開始,“批林批孔”、“小學生日記”、“張鐵生白卷”、

1976年“反擊右傾翻案風”“唐山大地震”等再次打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1976年10月,黨中央粉碎四人幫,十年動亂結束,教學很快恢復正常;但文革十年使葛沽中學的教育教學遭受重創。

新時期開始,成績又爭先

天津市葛沽第一中學天津市葛沽第一中學

1976年10月,四人幫覆滅,全國人民揚眉吐氣,喜氣洋洋。十月下旬的某日,葛沽鎮各界人民在葛沽中學操場舉行慶祝大會,歡呼勝利。每一個與會的人喜笑顏開,法鼓也發出里久違的笑聲。人們的心思只有一個:早日實現四個現代化。

當時的葛沽中學的師生員工們幹勁倍增,處於從多年的壓抑中解放出來的歡樂之中,老師努力工作,學生努力學習。那時我校的辦學規模是最大的,從1977—1981年五年中,共有2091名國中生(年均10個班)、1253名高中生(年均6個班)畢業。每年都有數十名同學考上大學或中專,其中楊傑、李春生、郭鳳濱、王麗昌、邱玉翠等考入全國著名大學。1979年秋,改稱“天津市葛沽第一中學”。

在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高中興辦重點學校,在加上上中專越來越熱,葛沽一中高中考上名校的越來越少。但是國中還是有相當水平的。1984年中考蔡秀強、田煜文、馮克明胡春明王承雲李玉娟、鞏繼承等13人達鹹一中高中錄取分數線;1987年,中考居南郊區前列,邢玉芳、陳永芳、田昕、黃九龍、張謙、胡月鵬、左俊榮等12人考入鹹水沽一中,被區局評為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先進單位。

自上個世紀70年代起,葛沽一中在津南區中國小田徑運動會15次獲國中團體總分第一名,10次獲高中團體總分第一名,為天津市、

國家運動隊輸送了高寶賢、劉呈江等眾多人才。1980年葛沽一中獲得天津市體育衛生先進單位的稱號

積重難返,難現往日景象

上一回曾說,1987年12名學生考入鹹一中,這個成績在全區是很不錯的.但是,在今後的十餘年中,葛沽一中不再出現如此驕人的成績。分析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重點校設立,其初衷是為了培養人才,或許目的是好的,但今天看來,或許敝大於利,這也許是今天上面要求停辦重點校的原因。重點校對於葛沽中學,影響極大。首先是高中首當其衝,隨著中專熱,自1988年秋季開始,只能招生1個班,到1999才開始恢復為2個班,其間共達12年之久。接著,隨著民辦學校的產生、擇校生的出現,國中也受到嚴重影響,1996年國中畢業生只有96人。當然,還有其他原因:學校領導的多次更迭,自1978年起到1988年的十年間,共有9位領導先後主持工作,幾乎平均1年1人,在這樣的情況下,軍心不穩是理所當然的,雖然也許在某任領導當任時並看不出什麼,可日久天長,必然就會形成大問題。另外,首次職稱評定,由於個別老師定職不當,既戳傷了同齡教師的積極性,又打擊了老教師的教學熱情。還有,在大辦重點校的形勢下,學校在教學管理中,實行重點班甚至階梯班,一個年級14個班按學習成績逐個排列,而且領導在全體教職工會上如是說:教學水平高的教1、2班,管理水平高的教後兩個班,這話領導可能出於好心,可無形中打擊了大多數老師的上進心,骨幹教師外流成為必然。辦學條件得不到應有的改善,而教師卻流向他校。新教師到校4、5年後,比較成熟後即要求調動,以至成為笑談:葛沽一中是為他校培養教師的搖籃。

上述種種原因,使葛沽一中的教學質量每況愈下,積重難返,終於陷於十年低谷。

前途無量,再度創造輝煌

天津市葛沽第一中學天津市葛沽第一中學

進入21世紀,2000年8月,葛沽一中與原葛沽二中合併,並遷往新校址,在新一屆黨支部、校行政的帶領下,以“以人為本、德能並重、科研先導、全面發展”為辦學理念,強化師德素養,使教師做到愛崗敬業,樂於奉獻,廉潔從教,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健全激勵與制約相結合的學校管理運行機制,鍛造幹部、教師兩支隊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建設綠色校園、文化校園、數字校園、和諧校園。

重視青年教師的成長,新生力量逐步成熟,日益成為教育教學的中堅力量。2002年起,到2007年10人獲區新秀杯先進教師或優秀教師稱號,教工教工團支部被命名為“天津市新長征突擊隊”、“紅旗團支部”、“青年文明號”。

2000年以來,改變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因為中專熱等原因所形成的辦學不力的局面,2000年8月,高中政治會考A字率居全區第二名。自2000年起,高一招生180人。2001年辦學水平綜合評估躍升全區第七名,為近年來最好成績。2002年,中考、高考創近年來較好成績,高考的升學率突破了80%,辦學水平綜合評估連續第二年居全區前列。2005年,我校胡偉同學以中考全區第一的成績考入南開中學,22人考入市重點高中;2006年43人考入市重點高中。2002年起,連續5年評為津南區高考先進學校。學校被評為區局師德建設先進單位,學校黨支部多次被評為區局先進黨支部。

六十餘年來,葛沽一中培養了近1.8萬名國中和高中畢業生,為各類高等學府輸送數百名優秀人才,其中有數十位成為學有所成、全市乃至全國知名的專家、學者或黨政幹部。葛沽一中坐落在隸屬於濱海新區的葛沽鎮,必將適應濱海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民對教育的需要,再一次以輝煌的辦學業績享譽津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