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天寧寺三聖塔,總高32.76米,由基座、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方形基座占地140多平方米,高6.5米,其上置邊長8.6須彌座,承托著十三層密檐式塔身。基座南面一券門上方有青石題額一方,上書“中天一柱”四個大字,為懷慶知府張甑題。第一層塔身四面設門,門兩邊施隱窗,在普柏枋以上設磚砌斗拱承托撩檐枋,以上各層疊澀密檐下均施菱角磚,並砌出腰檐。檐上砌菱角牙子,其上疊澀做出密檐,各層高度由下向上逐層遞減,寬度也逐級收斂,使整體外輪廓呈拋物線形。剎頂為一小寶塔,相輪式剎座,上置寶珠。由於三聖塔特殊的造型,使其既雄偉壯觀,又玲瓏迷人。建築特點
外觀
三聖塔外觀仿唐,內部結構似宋。龐大的石造基座內為雙環體壁,兩壁中間設迴廊走道。內環中心為雙層心室,塔身一至九層,各層均有心室。各心室下部砌地窖,上棚木樓板,頂部是用磚砌成不同圖案的天花藻井。各心室四壁,或開設佛龕,或開設與上下相通的洞門甬道。塔內是豎井式的方形通道,通道兩壁有腳窩,可供遊人攀登。通道直至第九層,從九層外部攀沿而上,才可以登上十三層頂,這是取“九霄雲外”之意。最令人讚嘆的是從進入塔門到達塔身第九層,要通過九平、九轉、九豎的“三九”通道,每個九的長度恰好相等。建塔者的匠心技藝還表現在:一至九層的各層地窖和藻井,都留有16至18公分見方的活口,明確地告訴人們,當年建塔的程式是先修成井架形木塔,作為聖塔的木骨。然後從頂部掛上垂線,作為掌握中心高度和四壁數據的標準。還有安排巧妙的氣窗、風洞,使塔內各個部位的空氣都清新宜人。在採光上也出現了“明三層、暗三層”神秘色彩。以巧妙的氣窗風洞和較大的心室組合,使三聖塔產生了良好的聚音效果,三里之外之聲在塔內清晰悅耳,所以又稱為三絕塔。內景
沿階攀登請您一定留意塔內的石刻題記。在內環入口處,石刻鑲門,門額有“玉泉龍宮藏”半月形刻石,左右線刻雲龍和花卉圖案。內環背面砌有小佛龕,龕內置三世佛。在塔身第一層正中,有銘石一方,具體記載了建塔者的姓名、簡歷、磚匠、木匠、泥匠以及燒磚的地點和人名,為金大定十一年六月一日刻。塔銘面對的是“隱瑞洞”,背靠的是“騰雲洞”。聖塔內設佛龕多處,內置泥、石造像多尊。現存塔身第一層西龕內的北魏造像,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分高浮雕一佛二菩薩,各有蓮座。在下部的整體蓮座上,正中線刻仰蓮寶爐,左右為司樂人。從塔內的多處佛龕來看,應為收藏曆代石刻造像所用。象徵
古代文明象徵
從外觀看,三聖塔龐大的基座用青石砌面,給人以穩固剛毅之感。磚造塔身,通體呈土色,拔地而起,雄健於世。鐵鑄剎頂,又給人以堅不可摧的感覺。木骨大架含而不露,只在心室極處才可窺見。尤其是在用磚上,不論是壘砌塔身的條磚,建造氣窗、風洞的拱磚,各層密檐的菱角牙子磚,安置在四角的大方磚、三角形磚、抹角磚,全是按照設計事先燒制而成。所以有“三聖塔,地接天,壘塔不用刀砍磚”的說法。三聖塔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也是沁陽古代文明的象徵。
浮圖高聳入雲霄,古寺莊嚴歲月遙,祗借豐碑留穢跡,大書年月則天朝。
與三聖塔遙相呼應的唐《大雲寺皇帝聖祚之碑》就具體地記載了寺院的興廢創建木樓閣的詳細情況,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金塔是在唐木樓閣的基礎上創建的,難怪後人評價該塔是“磚塔抱木塔,小閣托大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