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故事傳說
天台寶塔,坐落在坪陽廟鄉。傳說,趙真人與宋朝開基祖趙匡胤為同宗,他在唐朝末年與一位叫陳摶的方士,一同跟鬼谷仙師學道,學成後尋訪天下名山,繼續修煉,以求早成正果。趙匡胤登基那年(960)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年邁40歲的趙真人,頭戴太極圖騰禮帽,身著雲紋鑲邊龍袍,手執拂帚,逆沙江,繞米谷湖,過杏花坪,轉上了天台山。只見山頂岩石聳立,山下眾山俯伏,遠近風光盡收眼底。山上古木參天,雲蒸霞蔚,紫氣騰升,百鳥朝鳳。於是,他在這裡了建廬靜修。傳說有一妖孽在天台山作祟為患,壓制攸州子弟升遷,連當地天子坪真命天子剛一出世,也遭殺身之禍。當地百姓便捐資建一座寶塔鎮住孽妖,以保地方安寧,子孫得以升遷。
修建歷史
天台塔,始建於元代初期,幾經興廢。大約過了600多年,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坪陽廟當地民眾再次在天台山上建塔築觀。山頂為塔,名曰“天台”;山側為岩,名曰“雷神岩”。天台塔七層八角,純用本地紫褐色巨石建成,門窗沒有用一寸木頭做的,都是用紫褐色石塊巧妙地架設而成,匠心獨運,饒有風韻。塔內有螺旋式石梯,盤旋而上,到第七層塔頂憑窗遠眺,不但沙村(坪陽原名沙村)景物盡收眼底,而且南面可依稀瞧見攸城輪廊,北面可俯瞰相距40華里的醴陵泗汾鎮。塔門上方有石刻凹形正楷“天台”兩個大字,字約2尺,筆力勁秀,耐人欣賞。夕陽餘輝,反射到塔身上,金碧輝煌,燦爛耀眼。據說,早先塔頂,原系有一銅鈴,每當山風吹來,叮鈴叮鈴聲,數里可聞。塔下建有“石城觀”,正殿供奉“風伯雨師”,旁殿供“杉仙真人”。每逢大旱之年,沙村士紳,帶領民眾,殺豬宰羊,到此祈雨,並抬杉仙真人偶像,週遊滿村田壟,謂之“掃水”。觀門口有兩株側柏、一株桂花樹和一棵大樟樹,每株側柏,胸圍足有五尺多,柏葉呈圓錐形,直刺藍天。八月金秋時節香飄數里,雄偉中又透露些幽靜。
明、清兩朝當地紳士和社會名流,曾兩次大規模重修此塔,使它700年間巍巍矗立於攸北大地。
1954年農曆四月初四日,本是個晴朗、悶熱的夏天,中午突然烏雲翻卷,雷聲隆隆,飛沙走石,狂風大作,不一會兒下起了罕見的傾盆大雨。大約下午2點多鐘時,天空驀地劃出一道刺眼閃電,直劈塔頂,隨著一聲驚天動地巨響,天台古塔上部頃刻倒塌,文物破碎,丟棄山頭。1958年冬,坪陽廟鄉修建北乾渠,施工民工將天台塔下殘存的四層全部拆除,把石頭運到龍前和筆伍修渡槽墩腳。龍前村紅星組埠下的江中礁墩,就是此塔塔石砌成的。
國泰民安,政通人和,坪陽廟鄉發生了喜人的變化。人們富而思文,富而懷古,多次呼籲,重建寶塔。2003年冬,幾經磋商,由原坪龍村黨支書王新國領頭,組成天台寶塔重建委員會,向社會發出重建倡議,立即得到了不少有識之士、政界領導和廣大民眾的大力支持和擁護。籌委會迅速規劃設計,落實重建方案。天台塔由攸縣建築勘探設計院設計,坪陽建築隊隊長譚三雄領頭施工,2003年12月奠基,經數月努力,於2004年農曆四月十六日竣工。天台塔總投資32萬元。重建的天台塔,按原貌原址不變,塔身坐東北朝西南,呈八角形,塔高7層22.1米。她立定青翠、秀麗的山峰,是攸北一道亮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