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山摩崖石刻
位於甘肅省成縣縣城西南約15公里處天井山下的豐泉峽,石刻縱約300厘米,高約210厘米,由《黽池五瑞圖》、《西狹頌》正文、題名共三部分組成,全稱《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狹頌》。因為在此刻石頌文正中之頂部豎刻有“惠安西表”4字篆額,故又名《惠安西表》。又因《黽池五瑞圖》中有“黃龍”二字刻於全圖及其他題字之上,鄉民又將《西狹頌》俗稱為《黃龍碑》。
該碑刻鐫於東漢靈帝建寧四年(公元171年),碑主李翕史書無傳,刻石主要記述了李翕生平及屢任地方行政長官之政績,以及其率民修通西狹古道,為民造福之德政。東漢書法家仇靖撰文。碑文末刻有書寫者“仇靖”二字,開創書家落款之例。 《西狹頌》正文陰刻豎寫漢隸大字共20行,共385字,每字約7厘米見方。“惠安西表”4字篆額,每字約11厘米見方。縱觀全篇文字,俱清晰可辨。尤其是其通篇文字基個完好無損,均可辨認,為漢脾之上乘。清代著名學者楊守敬在《評碑記》中稱此碑“方整雄偉,首尾無一缺失,尤可寶重。”《西狹頌》結構方正,雄渾高古,行氣整肅,且帶篆意。清梁啓超《碑帖跋》評:“雄邁而靜穆,漢隸正則也。”可謂漢隸之珍品。因這裡地處僻遠,遊人罕至,在歷經魏、晉、南北朝、隋、唐將近乾年的時間見都未能為人們所知曉。一直到北宋末年,這方刻石才被發現。北宋文學家曾鞏《南豐集》中的《元豐題跋》,是迄今為止我們所見到的對於此碑最早的文字評述。此碑在北宋末年為人們重新發現以後,隨著拓本的流傳,名聲日隆,至清朝末年對其著錄者幾近四十餘家。《西狹頌》與《石門頌》《甫閣頌》合稱《漢三頌》。但《石門頌》《甫閣頌》其碑文部分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破損。目前惟有《西狹頌》面貌依舊,像《西狹頌》這樣歷經近兩千年而碑面不見一處裂紋,實為罕見。《西狹頌》之所以能夠完好如初地保存至今,其中有此地較為偏僻,人為干擾的因素較少等原因之外,與當年碑石建造者在選址方面的良苦用心亦不尤相關。《西狹頌》刻於懸崖上,碑面朝東南方向,由於碑刻雕鐫於凹陷的山體崖面中,上有凸起的山石遮擋,從而使碑石避免了雨水的直接沖刷,減少了陽光的照射,整方刻石在將近兩千年的漫長歲月中基本未受到自然風燭的破壞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