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花魚號潛艇

大青花魚號潛艇

大青花魚號潛艇是美國海軍的一艘水滴形線型試驗性潛艇。它是現代潛艇自1900年以來最具特色的一種形狀。

基本信息

發展沿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鐵幕兩側的委員會研究了戰後對原子能的使用並建議開發船舶核推進裝置。由於核電廠將在沒有傳統機械所需的氧氣供應的情況下運行,並且由於技術可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潛艇設計人員將注意力轉向可以長時間運行而不會浮出水面的船舶。資深潛水艇可視化一種新型潛艇,其表面性能特徵將完全服從高速淹沒速度和敏捷性。1949年,一個特別委員會開始了一系列流體動力學研究,這導致了IS船舶局內部的一個計畫,以確定哪種船體形式最適合水下作業。在大衛泰勒模型盆地測試了一系列設計。然後在蘭利空軍基地的一個風洞中對最好的雙螺旋槳和雙螺旋槳進行了測試。單螺旋版本被採用,並於1950年11月25日批准了這種設計的試驗潛艇的建造。該船被列為輔助潛艇AGSS-569,並命名為Albacore,譯文大青花魚。

對潛艇水下性能展開大規模的深入研究,始於1940年代末。1948年初,時任美國海軍潛艇作戰部隊副司令的莫姆森少將提出一項建議,建造一艘具有最佳水下性能的潛艇。

一切都從頭開始,在大衛·泰勒試驗水池開展了潛艇模型的系列性研究,以確定水下高速航行時阻力最小的潛艇艇體線型。有27個模型在水池內進行了系列試驗,積累了大量寶貴數據,最終確定了水下高速潛艇的最佳線型,即水滴型。 為對其適用性進行驗證,又在美航空研究所的蘭利風洞進行了試驗、比較和驗證。最後,美海軍決定建造一艘採用水滴線型的試驗性潛艇。

1951年,美國政府批准建造大青花魚號潛艇,預算經費1000萬美元。

技術特點

大青花魚號潛艇是美國海軍的常規動力高速試驗艇,主要用於試驗流體動力學。潛艇艇體第一次採用鯨魚型的流線型,因而它比當時其它的常規潛艇速度快(水上25節,水下30節以上),機動性好。它成了美國和其它西方國家後來建造高速潛艇(不論是核潛艇還是常規潛艇)的主要標本。大青花魚號潛艇經過幾次改裝,其中第三次改裝將艉舵改成X型結構,也就是將以前的布置相對地轉過45度,用以提高舵的效率。第四次改裝採用了銀鋅電池和反轉螺旋槳,大幅度提高了水下推進電機的單機功率,由6500馬力提高到15000馬力。此外,在大青花魚號潛艇上還進行了聲納和其它許多設計方案的試驗,試驗取得明顯效果的是艇型。美國的鰹魚級攻擊核潛艇就是採用了這種水滴形減小水下阻力達到高速性的。

總體評價

大青花魚號潛艇是潛艇發展史上首次採用水滴線型的潛艇,使潛艇的水下高速航行成為現實,為當今世界各國水下高速潛艇的發展開拓了方向,因此被認為是現代潛艇技術發展過程中的第四個里程碑。 (現代艦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