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利奧波德長期從事林學和獵物管理研究。《沙鄉年鑑》是他最著名的著作。這是一本隨筆和哲學論文集,是他一生觀察、經歷和思考的結晶。他一生共出版了三本書和大約500篇文章,大部分都是有關科學和技術的題目。《土地倫理》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
“人們往往想當然地認為野生生物就像和風和日出日落一樣,自生自滅,直到他們在我們面前慢慢地消失。現在我們面臨地問題是高質量的生活是否要在自然的、野生的和自由的生物身上花費錢財。我們人類對於整個生物界來說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那么能夠真真正正看到自然界中的鵝群的機會比在電視上看更重要,有機會發現一隻白頭翁就像我們有權利說話一樣神聖不可侵犯。”
奧爾多·利奧波德1887年1月11日出生於愛荷華州伯靈頓。他的父親是一位出色的桃木家具製造商;祖父是德國人,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園林技藝師。他從小在一個可以俯瞰密西西比河的豪華府邸里長大。因為房子建在河岸邊的山崖上,因此從山崖上下來,穿過鐵軌就是寬闊的密西西比河,這裡是大陸上1/4的野鴨和野鵝一年一度遷徙的必經之地,因此這裡的河漫灘就是成長中的奧爾多·利奧波德天然的野生動物樂園。
奧爾多的哥哥弗雷德里克說:“當還是孩子的時候,奧爾多就很少說話,但他是一個聰明的學生。他讀過很多書,知道動物們以什麼東西為生,有什麼樣的天敵,他對戶外生物如此熱衷,好像是從父親那裡繼承來的。”
深秋的早晨,小奧爾多和父親一起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穿上高高的長筒靴,一路下山來到火車站,吃一些豬肉煎豆和烤蘋果作為早餐。然後就坐火車穿過密西西比河到達一處沼澤地,在那裡的一個麝鼠皮房子裡等待野鴨的鳴聲。如果不是在有野鴨出現的季節,他們就在沼澤地里到處搜尋,探尋水貂的洞穴,看看他們到底在吃些什麼。在聯邦政府頒布法律禁止在動物繁殖期之前捕獵,奧爾多的父親就得出結論說這樣做是錯誤的,因此他也不在冬天捕獵,他的這種精神被奧爾多繼承下來了。
奧爾多在伯靈頓、新澤西和耶魯大學上學的時候,始終保持著對鳥類學和自然科學歷史的濃厚興趣。他在日誌中把觀察到的東西都記錄下來,這竟然是他長達一生的習慣。
1909年7月,他從耶魯大學畢業獲得森林學碩士學位後,就加入了新成立的美國國家森林局,並被派往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工作。在那些日子裡,奧爾多很快獲得了大量的工作經驗,並得到了提升,1912年成為新墨西哥北部卡森國家森林局的局長。
在那窮鄉僻壤的地方,奧爾多經歷了一場殘酷的暴風雪,並患上了急性腎炎。這場大病幾乎奪走了他的生命,同時也結束了他在那裡工作的日子。一年多以後,奧爾多在家鄉伯靈頓恢復了。
奧爾多又回到了新墨西哥和森林局。1915年,他被任命負責管理森林局西南部地區的漁獵活動。在奧爾多管理西南部漁獵活動之前,森林局和州政府之間簽訂了一份協定,協定規定林警也可以代表州政府的狩獵監督官。奧爾多到那裡之後,再也沒有發生過一起逮捕事件。他馬上起草了一本漁獵手冊,規定了管理森林的官員在相應的狩獵工作中的權力和義務,並且在一些地區起好木樁加以保護,成立了狩獵保護小組,嚴格執行狩獵保護法律,為動物們營造避難家園,使枯竭的水資源和陸地重新獲得了生命。
在離開西南管理局到位於麥迪遜的國家林產品實驗室工作之前,奧爾多提出了一個新的想法。他建議森林局將無路的地區留出來作為自然保護區,他不希望看到這些地區被開闢為各種娛樂場所,諸如野營地、私人的或商業上的出租地等。1924年,森林局採納了他的建議,將新墨西哥州的大毒蜥地區開闢為野生自然保護區,這比著名的野生動物保護計畫(法案)(the Wilderness Act)要早40年。
奧爾多在林產品實驗室呆的時間並不長,他需要一份和保護野生生物相關的工作,在體育軍火製造商協會的資助下,他開始在北部幾個重要的州進行野生生物調查。這些調查工作以及關於狩獵管理的書的出版使奧爾多成為本國狩獵動物管理的權威之一,被譽為美國野生動植物管理專業之父。為此威斯康星大學邀請他在狩獵管理專業上課,1933年奧爾多成為威斯康星大學的一名教師。奧爾多的課程很受歡迎,他在野生動植物課上教學生們如何觀察大自然,並理解他們所看到的,並從理解中得到樂趣。在奧爾多的課上,有一項練習可能會使同學們很迷惑,這項練習需要學生們對大自然中的動植物、土壤、土地利用和季節變化之間的關係有深刻的理解;“……在你今天在校園裡看到的動植物中選擇一種,並闡述它在威斯康星歷史上的作用。”
多年來,作為一項周末活動的消遣,奧爾多一直在麥迪遜附近搜尋著。他在威斯康星河的拐彎處發現一塊被丟棄的農田,一塊已經鹽漬化了的沼澤地,還有一座由流沙堆成的小禿山。其中唯一的一座建築物是一個雞棚,而且其中的一部分已陷進泥沼里了。奧爾多把這個地方買了下來,並開始著手恢復它的生態環境。
奧爾多相信美國野生動植物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在於私人土地的保護,以及美國農民和土地擁有者的態度和決定。
1948年4月24日,奧爾多死於心臟病,當時他正在幫助鄰居們撲滅一場草地火災,而這起火災也威脅到了他買的那塊地。在他去世前的一周,牛津出版社還給他打電話說他們同意出版他1941年以來就一直在尋找出版商的那本散文集。1949年,散文集《沙鄉年鑑》正式出版了,這本書是奧爾多一生的觀察日記,反映了生態和道德之間的內部關係。
奧爾多的舊居至今仍然保留在威斯康星河邊的沙地里,它代表了一種精神,一種簡樸的生活方式。
奧爾多的代表作有《土地倫理》,《沙鄉年鑑》。
他的著作《沙鄉年鑑》中的《大雁歸來》,被選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書第14課,魯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書第22課,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書第7課
他的著作《像山那樣思考》也被選入長春版語文教材
原文欣賞
大雁歸來(奧爾多·利奧波德)
一隻燕子的來臨說明不了春天,但當一群大雁衝破了3月暖流的霧靄時,春天就來到了。
如果一隻主紅雀對著暖流歌唱起春天來,卻發現自己搞錯了,它還可以糾正自己的錯誤,繼續保持它在冬季的緘默;如果一隻花鼠想出來曬太陽,卻遇到了一陣暴風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覺;而一隻定期遷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飛行200英里的賭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向我們農場宣告新的季節來臨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規。11月份南飛的鳥群,目空一切地從我們的頭上高高飛過,即使發現了它們所喜歡的沙灘和沼澤,也幾乎是一聲不響。烏鴉通常被認為是筆直飛行的,但與堅定不移向南飛行200英里直達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飛行也就成了曲線。大雁到了目的地,時而在寬闊的水面上閒蕩,時而跑到剛剛收割的玉米地里撿食玉米粒。大雁知道,從黎明到夜幕降臨,在每個沼澤地和池塘邊,都有瞄準它們的獵槍。
3月的大雁則不同。儘管它們在冬天的大部分時間裡都可能受到槍擊,但現在卻是休戰時刻。它們順著彎曲的河流拐來拐去,穿過現在已經沒有獵槍的狩獵點和小洲,向每個沙灘低語著,如同向久別的朋友低語一樣。它們低低地在沼澤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著,向每個剛剛融化的水窪和池塘問好。在我們的沼澤上空做了幾次試探性的盤旋之後,它們白色的尾部朝著遠方的山丘,終於慢慢扇動著黑色的翅膀,靜靜地向池塘滑翔下來。一觸到水,我們剛到的客人就會叫起來,似乎它們濺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們的大雁又回來了。
第一群大雁一旦來到這裡,它們便向每一群遷徙的雁群喧嚷著發出邀請。不消幾天,沼澤地里到處都可以看到它們。在我們的農場,可以根據兩個數字來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種的松樹和停留的大雁。1946年4月11日,我們記錄下來的大雁是642隻。
春天與秋天一樣,我們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絕不是偷偷摸摸進行的。從早到晚,它們一群一群地喧鬧著往收割後的玉米地飛去。每次出發之前,都有一場高聲而有趣的辯論,而每次返回之前的爭論則更為響亮。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澤上空做試探性的盤旋,而像凋零的楓葉一樣,搖晃著從空中落下來,並向下面歡呼的鳥兒們伸出雙腳。那接著而來的低語,是它們在論述食物的價值。它們現在所吃的玉米粒在整個冬天都被厚厚的積雪覆蓋著,所以才未被那些在雪中搜尋玉米的烏鴉、棉尾兔、田鼠以及環頸雉所發現。
通過對春雁集會的日常程式的觀察,人們注意到,所有的孤雁都有一種共性:它們的飛行和鳴叫很頻繁,而且聲調憂鬱,於是人們就得出結論:這些孤雁是傷心的單身。
我和我的學生注意到每支雁隊組成的數字。六年之後,在對孤雁的解釋上,出現了一束不曾預料的希望之光。從數字分析中發現,六隻或以六的倍數組成的雁隊,要比偶爾出現一隻,多得多。換句話說,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說是一些家庭的聚合體,而那些孤雁正好大致符合我們先前所提出來的那種想像,它們是喪失了親人的倖存者。單調枯燥的數字竟能如此進一步激發愛鳥者的感傷。
在4月的夜間,當天氣暖和得可以呆在屋外時,我們喜歡傾聽大雁在沼澤中集會時的鳴叫。在那兒,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靜悄悄的,人們聽到的只是沙錐鳥扇動翅膀的聲音,遠處的一隻貓頭鷹的叫聲,或者是某隻多情的美洲半蹼鷸從鼻子裡發出的咯咯聲。然後,突然間,刺耳的雁叫聲出現了,並且帶著一陣急促的混亂的回聲。有翅膀在水上的拍打聲,有蹼的划動而發出來的聲音,還有觀戰者們激烈的辯論所發出的呼叫聲。隨後,一個深沉的聲音算是最後發言,喧鬧聲也漸漸低沉下去,只能聽到一些模糊的稀疏的談論。
等到白頭翁花盛開的時候,我們的大雁集會也就逐漸少下來。在5月來到之時,我們的沼澤便再次成為瀰漫著青草氣息的地方,那些紅翅黑鸝和黑臉田雞更給它增添生氣。
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人們發現,各國之間的聯合是不可預期的。然而,大雁的這種聯合觀念已經有很長時間了。每年3月,它們都要用自己的生命來為實現這個基本的信念做賭注。
自更新世〔第四紀的早期,自160萬年前至1萬年前。)以來,每年3月,從中國海到西伯利亞,從幼發拉底河到伏爾加河,從尼羅河到摩爾曼斯克,從林肯郡到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大雁都要吹起聯合的號角。
因為有了這種國際性的大雁遷徙活動,伊利諾斯的玉米粒才得以穿過雲層,被帶到北極的凍土帶。在這種每年一度的遷徙中,整個大陸所獲得的是從三月的天空灑下來的一首有益無損的帶著野性的詩歌。
詞語解釋
詞解
【霧靄】霧氣。
【緘默】閉口不說話。
【窺探】暗中察看。
【狩獵】打獵。
【沼澤】水草茂密的泥濘地帶。
【顧忌】恐怕對人或對事情不利而有顧慮。
【凋零】凋謝零落。
【滑翔】某些物體不依靠動力,而利用空氣的浮力和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飄行。
【目空一切】形容驕傲自大,什麼都看不起。
形似字辨析
雉:(zhì)環頸雉
錐:(zhuī)沙錐鳥
椎:(zhuī)頸椎
緘:(jiān)緘默
喊:(hǎn)喊叫
靄:(ǎi)霧靄
藹:(ǎi)和藹
蒲:(pú)香蒲
浦:(pǔ)浦口
蹼:(pǔ)蹼泳
璞:(pú)璞鷸
喧:(xuān)喧鬧
暄:(xuān)寒暄
徙:(xǐ)遷徙
徒:(tú)徒步
多音字辨析
曲:qū(曲線)
qǔ(曲目)
晃:huǎng(晃眼)
huàng(晃動)
喪:sāng(奔喪)
sàng(喪失)
調:diào(單調)
tiǎo(調整)
沖:chōng(衝破)
chòng(沖床)
混:hún(混蛋)
hùn(混亂)
更:gēng(五更)
gèng(更加)
角:jiǎo(號角)
jué(角斗)
文章主旨
要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首先要把握課文中知識與情感兩種成分的輕重,課文也介紹大雁的生活習性,但是,很明顯,側重點不在介紹知識而在抒發情懷。因此,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也應該著重把握作者的情懷。
課文中有“愛鳥者”這個概念,作者稱自己為“愛鳥者”,的確,一個“愛”字貫穿全文,抓住這個“愛”字就容易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作者多用擬人手法描寫大雁,這種寫法不單純是一種修辭手法的運用,而且表達了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
作者對大雁是那樣有感情,他喜歡觀察它們,研究它們,知之愈多,愛之愈深。因此,大雁在作者心目中,像人類一樣具有靈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
大雁是報春的使者,作者把春雁的數目看作自己農場春天富足的兩大標準之一,他是那樣珍愛大雁。
春雁覓食前後的鳴叫,似乎先有一場辯論,返回後還會論述食物的價值。
作者為孤雁而感傷,為它們失去親人而悲哀傷痛,不必說,這也是對槍殺大雁者的反感乃至憤恨。
晚上大雁群居沼澤,作者說那是他們的集會,他喜歡聽那種集會的種種聲響。
作者心目中,大雁具有聯合的觀念,可謂全球一體化,正是人類所不及的。
作者心目中,大雁的遷徙活動是富有詩意的,它們對人類有益無損,大雁歸來的鳴叫,簡直是帶有野性的詩歌。
總而言之,作者認為,大雁是人類的夥伴,動物使地球充滿生機,充滿詩意,充滿樂趣;人類應該珍愛有益無損的動物,和諧共處,不應該憑藉自己的優勢而去傷害它們。
保護野生動物,珍愛野生動物,就是全文的主旨。
從寫作上說,形象性、知識性、抒情性的完美結合,是一大特色。
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筆下,躍然紙上,聲情並茂。無論描寫大雁歸來,還是描寫大雁覓食、集會,作者按照大雁行為的過程,有層次地細細地加以描寫,讓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
關於大雁的知識,作者介紹了自己苦心孤詣的發現,諸如飛行路線之直,雁隊的數字分析,為人們聞所未聞,讓讀者分享作者的發現之樂。
濃郁的抒情色彩更是一大特色。字裡行間注滿愛鳥之情。他對大雁的遷徙飛翔由衷欽敬,他為大雁擔驚受怕,為遍體創傷的孤雁的不幸而悲哀傷痛,他為大雁歸來而欣喜歡樂,對大雁的種種鳴聲由衷喜愛,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筆墨中也飽含感情。
教學建議
一、可以引《敬畏自然》中的一句話來激發學習興趣:《敬畏自然》說:“再也不應該把其他生物僅僅看做我們的美味佳肴,而首先應該把它們看做是與我們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創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應該敬畏它們,就像敬畏我們自己一樣。”利奧波德,這位美國著名倫理學家,他對大雁,正是這樣,他把大雁看做與自己平等的生命,看做宇宙智慧的創造物,看做宇宙之美的展示者。他懷著喜愛的心情、欣賞的心情,觀察大雁種種活動情景,他對大雁感同身受的情感體驗,能讓我們走近大雁。
也可以從已知引向未知:大雁,我們並不陌生。那么,你對大雁有哪些了解呢?(大家談)《大雁歸來》的作者是作了一番觀察和研究的。他觀察過歸來的大雁到了目的地怎樣尋找棲息地,他觀察過大雁覓食,他研究過雁群的結構,他聆聽過大雁集會的鳴叫,原來大雁還有那么多聞所未聞的趣事。
最好儘量蒐集大雁的圖像資料,布置在教室里。也可以輕輕地放音樂:“南飛的大雁……”
二、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知識。
課文是譯作,有些句子較長,理解有些困難,可以講解句子的主要成分和附加成分,用縮句的方法理解句意。例如:“通常,烏鴉的飛行被認為是筆直的,但與堅定不移地向南飛行200英里,直達最近的大湖目標的大雁相比,也就成了曲折的了。”“大雁”前面有很長的定語,這些枝葉去掉,句子就成“與大雁相比”,這很好懂。說大雁“堅定不移地向南飛行200英里,直達最近的大湖目標”,也好懂。
三、探究的重點應放在理解思想感情上面。第一步,宜抓住若干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除練習二所舉三句之外,還可以找幾句。
例如,作者為什麼那么喜歡歸來的大雁,以欣賞的目光注視大雁飛臨沼澤的種種動作,為大雁棲息農場而驕傲?
又如,作者為什麼喜歡傾聽大雁的鳴聲,而且把它們的鳴聲稱之為辯論、議論、集會、發言?
進一步探究,作者為什麼對大雁對動物懷有這樣的感情?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懷有怎樣的理念?
相關資料
大雁屬鳥綱,鴨科,是雁亞科各種類的通稱;一種大型游禽,體型流線型。嘴寬而厚,嘴甲比較寬闊,齧緣有較鈍的櫛狀突起。成雁體重5~6千克,大的可達12千克。純種大雁額部沒有肉質突起,人工馴養的因為是大雁與家鵝雜交的,故額部有肉質突起。尾部與家鵝有明顯區別,大雁尾部下方成流線型向上,而家鵝尾部下墜。雌雄羽色相似,多數呈淡灰褐色,有斑紋。
大雁群居水邊,往往千百成群,夜宿時,有雁在周圍專司警戒,如果遇到襲擊,就鳴叫報警。主食嫩葉、細根、種子,間或啄食農田穀物。每年春分後飛回北方繁殖,寒露後飛往南方越冬。群雁飛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人們稱之為“雁字”,因為行列整齊,人們稱之為“雁陣”。大雁的飛行路線是筆直的。中國常見的有鴻雁、灰雁、豆雁、白額雁等。雁隊成6隻,或以6隻的倍數組成,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說是一些群的聚合體。
大雁是雁屬鳥類的通稱,共同特點是體形較大,嘴的基部較高,長度和頭部的長度幾乎相等,上嘴的邊緣有強大的齒突,嘴甲強大占了上嘴端的全部。頸部較粗短,翅膀長而尖,尾羽一般為16~18枚。體羽大多為褐色、灰色或白色。全世界共有9種,我國有7種,除了白額雁外,常見的還有鴻雁、豆雁、斑頭雁和灰雁等,在民間通稱為“大雁”。大雁是人們熟知的鳥類類群之一,在遷徙時總是幾十隻、數百隻,甚至上千隻匯集在一起,互相緊接著列隊而飛,古人稱之為“雁陣”。“雁陣”由有經驗的“頭雁”帶領,加速飛行時,隊伍排成“人”字形,一旦減速,隊伍又由“人”字形換成“一”字長蛇形,這是為了進行長途遷徙而採取的有效措施。當飛在前面的“頭雁“的翅膀在空中划過時,翅膀尖上就會產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氣流,排在它後面的就可以依次利用這股氣流,從而節省了體力。但“頭雁”因為沒有這股微弱的上升氣流可資利用,很容易疲勞,所以在長途遷徙的過程中,雁群需要經常地變換隊形,更換“頭雁”。它們的行動很有規律,有時邊飛邊鳴,不停地發出“伊啊,伊啊”的叫聲。遷徙大多在黃昏或夜晚進行,旅行的途中還要經常選擇湖泊等較大的水域進行休息,尋覓魚、蝦和水草等食物。每一次遷徙都要經過大約1~2個月的時間,途中歷盡千辛萬苦。但它們春天北去,秋天南往,從不失信。不管在何處繁殖,何處過冬,總是非常準時地南來北往。我國古代有很多詩句讚美它們,例如“八月初一雁門開,鴻雁南飛帶霜來。”陸游的“雨霽雞棲早,風高雁陣斜”;韋應物的“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南中詠雁》),“孟春之月鴻雁北,孟秋之月鴻雁來”《呂氏春秋》等。
概括
這是一群堅持不懈、堅定不移、勇往直前、團結協作、友好熱情、樂於助人、開朗活潑、無私樂觀、聰明靈敏、注重感情、家庭觀念強、具有聯合觀念的大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