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關民間燈舞

大關民間燈舞

大關民間燈舞是一種流傳於大關縣的傳統民俗舞蹈。大關縣境內的民間燈舞文化豐富多彩。史料記載,大關燈舞文化清光緒時期就很盛行。每年新春時節,大關境內的民眾都要開展耍“燈”和唱“燈”活動,隨著歷史的發展前進和時代的變更,曾經廣傳於民間,紮根於民眾之中的燈舞文化已逐漸失傳。

簡介

■ 羅昌華  原出處:大理日報
大關境內的燈類有:“龍燈”、“獅燈”,“牛燈”,“花燈”和“車燈”五種。當地人在前三種“燈”前,均冠以“耍”字,即“舞”意稱之。如稱“龍燈”為“耍龍燈”。又在後兩種“燈”前冠以“唱”字相配,如稱“花燈”為“唱花燈”。

特色

一、“龍燈”也稱作“玉竹燈”。相傳“玉竹燈”本是如來佛的一根手拐,因長年跟隨如來佛,後得道成仙,受封,管五瘟。從此,人間為了減少瘟疫,每年正月為其塑身,受人間香火,耍龍燈至元宵節晚上,立即送往河邊火化,稱為“送飛升天”,或送廟宇供捧。火化龍燈有固定的場所,大關縣城從正月十五耍完龍燈後,都要把龍燈骨架送到關河的化龍橋火化。
“龍燈”由龍頭,龍節子,龍尾和龍皮四部分組成。龍頭,龍尾各成一節,龍節子可三、五、七、九節不等。“耍龍燈”時,燈的前後要有魚、龜、蝦、蚌、蟹、蛤等牌燈相舞相伴,象徵“魚兵蝦將”前呼後擁。
大關的“龍燈”有三種:即“火龍”,“小精龍”,“草龍”。“火龍”就是平常所稱的“龍燈”,定在夜晚起舞,多為七節以上,長為20至30米左右,每人舞一節。龍頭前有一圓寶引路,圓寶與龍口相距一米遠。“火龍”起舞時以“大刀花”為主,龍頭領舞,龍節龍尾跟隨擺動。起舞后,需若干彩花不斷燃射龍身,(地方叫做“燒花”),還用彩炮助威。彩花彩炮時明時暗,龍身里的硫磺捻子越舞越亮,如龍騰翻滾,非常壯觀。
“小精龍”一般在白天舞耍。不用圓寶,龍口含一金瓜象徵龍寶,頭尾共為五節,長為10至15米,直徑20至25公分。起舞時,由一人舞龍頭,其餘兩人一手舞一節,其動作除“大刀花”外,還有“黃龍纏腰”,“黃龍鑽洞”,“黃龍洗澡”等舞法套路及動作名稱,舞耍時由三人手持龍身站在一條長凳上進行。“小精龍”在民國年間由四川民間藝人馬吉祥和馬吉明弟兄二人遷至雲南大關天星鄉後,組織舞耍,因小巧玲瓏而得名,在大關縣境流傳廣泛。
建國前,舞耍“火龍”和“小精龍”大都以寺廟主持或富裕人家為求神祈福請人舞耍,舞耍的第一夜先拜廟神,第二夜拜廟前的“燈桿”,第三夜到各家各戶拜賀。建國後,廢除了舞耍“龍燈”的一些規習,《龍燈》成了地方百姓鬧新春和重大節日期間的民眾娛樂方式。舞耍《龍燈》沒有唱詞,以鼓、缽、鑼、釵等來烘托氣氛,並在拜賀時即興創作出合乎拜賀對象情景的韻白,(民間叫“四言八句”),以示恭賀。大關百姓舞耍《龍燈》除“火龍”和“小精龍”外,還有“草龍”。舞耍“草龍”多在天旱嚴重時節,為祭龍求雨舞耍“草龍”先要舉行祭奠儀式。“草龍”由青草綑紮而成,田間溝邊均為舞耍“草龍”的場地,“草龍”過往之地, 周圍民眾必須用水澆潑龍身。以此象徵老龍降雨免災,盼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草龍”又叫“水龍”,舞耍方式與“火龍”相同。建國後隨著科學文化的普及推廣,草龍漸漸消失。
二、“獅燈”。“獅燈”以表演,雜耍和幾種動作混合而成,是富有表演藝術樂趣的活動,不屬純獅舞。舞耍“獅燈”有沙和尚,猴子和獅子角色。猴子和獅子分別各兩人合表演。演出程式有“滾地”,“平台”,“高台”。“滾地”指在平地上表演。“平台”指在一張大方桌上表演。“高台”是指在三至七張大方桌相疊而成(二至六張腳朝下相疊,最上面一張方桌腳朝天),由沙和尚帶著猴子和獅子分別上下表演。
建國前,獅燈”人員除新春正月到集市賣藝外,多受婚禮之家相請。相傳大關縣天星鄉祿南村“獅燈”藝人陳世德,在“獅燈”表演中擅長舞獅頭和猴子,特別是他耍猴子,可倒立平地十餘分鐘把鋪滿院壩的桐子揀完。建國後全縣先後有幾個獅燈隊成立,到八十年代初,大關縣境內偶爾少數地耍過“獅燈”,其後就再沒有舞耍“獅燈”的活動。
三、“牛燈”。“牛燈”是山區農民秋冬農閒時節,以塑造耕牛形象的一種娛樂活動。通過舞耍“牛燈”讚頌農民與牛的勞動生活樂趣。舞耍“牛燈”由一人扮牧童,兩人扮耕牛,邊舞邊唱,唱腔唱詞全屬地方山歌一類。“牛燈”舞耍開始,只見一牧童頭戴斗笠,身披蓑衣,腳穿草鞋,背著牛草,一手牽牛,一手持牛鞭。舞耍“牛燈”的人,把製作好的牛頭頂在頭上,雙手把道具篾撮口封好,身子前躬90度角,耍牛尾的人也前躬90度角,藏於道具下,扶住前人的腰,舞動時將草把上下左右搖擺。
“牛燈”的舞蹈動作摹擬牛的生活形態,表現粗獷,簡單易學。表演動作有,用嘴搔全身有關部位,低頭吃草,用牛尾驅趕身上的蚊蟲、或臥、或滾,從牧童背籮里搶草吃,或用角頂撞牧童及觀眾,嘻戲取鬧等。表演中以各種滾、臥姿勢為高技。牧童的動作靈活機動,與“牛”相互配合,隨機應變,表演逼真,活潑滑稽,其樂無窮,深受勞動民眾的歡迎。
四、“花燈”和“車燈”。“花燈”和“車燈”邊舞邊唱邊說,民間稱之“唱花燈”和“唱車燈”。在新春佳節或民間傳統節日裡,地方農民自願組織“花燈”和“車燈”慶賀節日。“花燈”的表演角色有一旦一生一醜或一旦兩醜。扮演旦角屬男扮女裝,稱“花姑娘”。扮演生丑角色的稱之“逗打”的。
演出開始時,旦角雙手執手帕,步上場,只不唱。生,醜扮演者手持花扇邊邊唱,伴唱者與演唱者相互應合,伴唱者有兩種,一種是帶“連搶”隊,“花燈”與“連搶”輪換演出並相互伴唱。另一種是由打擊樂隊擔任伴唱。唱詞有固定的和即興創作兩種。固定的唱詞多是民間流行的小調,如“祝英台”、“十想歌”、“柳蔭記”、“槐蔭記”和地方山歌等。即興創作的唱詞曲調與“龍燈”韻白內容相似。
“車燈”表演說唱時,以一“車”為標誌。“車”象一四角亭,系竹篾編扎而成。“車”下半截前面扎一雙女人小腿,穿條紅褲子,一雙小腳穿雙紅繡花鞋。“車”的兩則用紙表糊,畫上車輪,後面設定開關。“車燈”表演角色有一旦一生一醜,旦角是“坐車”的,生丑角是“逗燈”的。“車燈”演出時,旦角在“車內”,兩手下垂提著“車”,這樣,給人的感覺是坐在“車”上的。“車燈”旦角是個風流人物,表演中有一些賣俏動作,還和“逗燈”生丑角對唱對問。比“花燈”更顯樂趣活躍。
“花燈”和“車燈”的舞蹈動作不多,從頭到尾都是雲南花燈戲中的“平”和“平十字步”的舞蹈步伐。表演中除打情罵俏的唱詞外,其為點唱部分。建國後,“龍燈”也曾作為“土地改革”,“清匪反霸”,“抗美援朝”等運動的宣傳形式,唱詞有所改變,點唱部分也改用新的流行歌曲或新編民歌。如“孟姜女”,“四季歌”,“送子,送郎當兵”,“革命英雄劉胡蘭”等。到八十年代初逐步失傳而消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