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大金店鎮位於登封市中部,距市區10.5千米。轄金西、金中、金東、袁橋、游坊頭、朱家坪、雷村、顧家河、書堂溝、南寨、三里莊、海河灣、安廟、王堂、李家溝、桑樓、磴槽、海眼、陳樓、段村、畢家村、箭溝、王上、莊頭、文村、梅村、黃村、太后廟、崔坪、三王莊、龍尾溝31個行政村。207國道和豫03省道縱橫交會。宋代建築南嶽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代碼]410185100:~201金西村 ~202金中村 ~203金東村 ~204袁橋村 ~205游坊頭村 ~206朱家坪村 ~207雷村 ~208顧家河村 ~209書堂溝村 ~210南寨村 ~211三里莊村 ~212海河灣村 ~213安廟村 ~214王堂村 ~215李家溝村 ~216桑樓村 ~217磴槽村 ~218海眼村 ~219陳樓村 ~220段村 ~221畢家村 ~222箭溝村 ~223王上村 ~224莊頭村 ~225文村 ~226梅村 ~227黃村 ~228太后廟村 ~229崔坪村 ~230三王莊村 ~231龍尾溝村
沿革
1958年建躍進公社,後更名大金店公社,1984年改鄉,1994年改鎮。1997年,面積112平方千米,人口5.8萬,轄金東、金中、金西、袁橋、遊方頭、朱家坪、雷村、顧家河、書堂溝、南寨、三里莊、海河灣、安廟、王堂、李家溝、桑樓、澄槽、海眼、陳樓、段村、莊頭、畢家村、箭溝、王上、文村、梅村、黃村、太后廟、崔坪、三王莊、龍尾溝31個行政村。
人口
全鎮總耕地面積4.2萬畝,其中有效灌溉面積1.5萬畝。總人口58479人,總戶數13670戶。其中農村人口54171人。
轄金西村、金中村、金東村、袁橋村、游坊頭村、朱家坪村、雷村、顧家河村、書堂溝村、南寨村、三里莊村、海河灣村、安廟村、王堂村、李家溝村、桑樓村、磴槽村、海眼村、陳樓村、段村、畢家村、箭溝村、王上村、莊頭村、文村、梅村、黃村、太后廟村、崔坪村、三王莊村、龍尾溝村31個行政村,134個自然村,251個村民組。
歷史文化
“負黍城”遺址,在該鎮海河灣南城之村,“孤竹國”在安廟村,“南嶽廟”在金中村,書堂溝走出了紅遍全國的“武術新星釋小龍”。
經濟作物
農作物常年種植面積84498畝,其中糧食作物68978畝,油料5200畝,菸葉2000畝,棉花3500畝。
工業企業
現有工業企業44家(其中股份制企業11家,非公有制企業33家),主導產業煤炭、建材、高溫元器件,醫藥包裝、化工、糧食加工。
重點企業
磴槽企業集團
下屬企業5家,年產煤炭110萬噸,年產值1.6億元,利稅4.4億元,是國家煤炭行業首批命名的“質量標準化礦井”,連續10年被評為“安全生產先進單位”,全國鄉鎮煤礦“五朵金花”之一,是河南省煤炭系統“十面紅旗”中唯一一家鄉鎮企業,省工業利稅百強企業。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先後榮獲鄭州市“勞動模範”“2003年中國改革之星”等稱號。
嵩山企業集團
原為三里莊集體企業(現已改制)。現下屬企業6家,固定資產6.8萬元,年產值1.47億元,利稅1000萬元。連年來,開發六個新產品、四個高新技術產品、一個國家級重點新產品。1996年5月集團董事長陳鐵森兼總經理是河南省第九屆人大代表受到江澤民同志接見,併合影留念。2001年7月三里莊村黨支部被為“全國基層先進黨組織”稱號。
2003年以來,大金店黨委政府在登封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團結帶領全鎮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全鎮國內生產總值完成5.4億元,比2002年增長18%;主要工業增加值完成1.56億元,比2002年增長3%;企業入庫稅金1934萬元,比2002年增長20%;財政收入完成960萬元,比2002年增長1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億元,比2002年增長29%。農民人均純收入3198萬元,比2002年增長6%。科技、教育、文化、衛生、民政等社會事業取得了新的發展。先後獲登封市綜合工作二等獎、十七個單項獎以及“鄭州市造林綠化先進單位”等榮譽。
悠久歷史
大金店鎮的歷史可追溯到史前,與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漫長歷史,相互融合,密不可分。
大禹之鄉
早在上古時期,這裡曾是一片汪洋。大禹治水前後的一個時期內,大金店地區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和實物例證。①傳說中的“御寨山上掛雜草”確有其事,而當時嵩山山脈中的御寨山(今為少室山五乳峰,大金店又稱御寨山為九朵蓮花山)只是露出水面的一個山頭。②“扒開龍門口,扯乾汝南江”,是大禹治水時的一個重大治水工程。③位於該鎮磴槽村南山的一座山頭,當地人叫其“歪山咀”,它實為熊山的一部分,屬大別山系。山頭上至今仍存留著大禹治水時泊船的大鐵環(當地人叫船鼻兒),當地人爭先到此觀看,由於山高坡陡,爬不上去,據當地人介紹在山半坡(距離約15米左右)目視該鐵環,直徑有的一米左右,環粗五六十公分,大鐵環下有兩個山洞,洞口三至四米高,洞深不見底,屬斜形下扎。④海眼位於現在的海眼村內。海眼系指海眼村內的一口井,據海眼村幾代人的傳言,此井經常在光天化日之下出現井水上翻、渾濁不清現象,且水內伴有魚類、螃蟹和雜草等物。據說此井通向大海,海眼村也因此得名,沿用至今。
古老的負黍城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載“一年而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負黍城是舜帝的主要活動地點之一,舜始為庶人屬昌意第七世孫。負黍城遺址在該鎮潁河南岸的南城子村。據原登封縣誌記載:負黍城在潁河南岸的一塊台地上,面積39萬平方米。而登封縣誌對負黍城的記載卻簡單、籠統。鎮志編修期間對負黍城為進行了深入了解:古負黍城分內城和外城,並對內城的四至,外城的邊界有了進一步的發現,位於南城子村南約200米處,內城的城牆遺址夯土層清晰可見,先人們用石杵分層砸壓的痕跡非常明顯。
外城四至:南至段東村的山神廟嶺(今鐵爐溝)
東至海河灣河西高崖邊
北至潁河南岸
西至段中村的河東高土崖
內城四至:南至段東村北地護城壕
東至現南城子與海河灣村西上沿(新宅基地西一淺溝)
西至高土崖邊
北至廟灣高台地邊
發現的實物:
①1974年,南城子村村民在村西北奶奶廟下打餵牲口的土窯時,發現成堆的屍骨和成捆的箭簇。
②1975年修大寨田深翻土地時,在南城子村的東北地挖出一古代瓮型建築,根據磚塊大小和花紋,初步判斷其為漢代儲存糧食之用。
③1996年,段東村村民趙ⅩⅩ在挖土做磚時,挖出了成捆的銅製箭頭和鐵制箭桿。
④1997年,南城子村村民陳ⅩⅩ挖果窯時,發現了呈三角形排列的地井,井闊2米左右,同期在南地又挖出古牆體,系自然形成的大片石塊,石塊一米左右,壘砌而成。石塊僅挖了十幾米長,深高2.5米(未挖到底),其挖出的石料足可壘一處房基宅。
負黍城的南邊有個村子叫鐵爐溝(位於內城南,外城北),現屬段東村,據說為當時負黍城打造兵器之地。
負黍城西邊的潁河西岸陵地,據傳說為當時的太廟,再往西不足二華里有個桃溝,傳說是當時的皇妃酷愛桃花而遍植桃樹於此溝,供其觀賞。
春秋戰國時,負黍城曾發生過多次戰爭。由於負黍城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海河灣河和潁河形成了天然屏障,易守難攻,當時成為兵家的必爭之地。秦統一前,《史記卷四十二鄭世家第十二》載:“鄭幽公元年,韓武子伐鄭,殺幽公,鄭人立幽公第駘,是為儒公”。
“儒公十五年,韓景侯伐鄭,取雍丘,鄭城京。十六年,鄭伐韓,敗韓兵於負黍。儒公二十年(公元前403年)韓、趙、魏列為諸侯,二十三年,鄭圍韓之陽翟”。
“鄭君乙立二年,鄭負黍反,復歸韓,十一年,韓伐鄭,取陽城,二十一年,韓哀侯滅鄭,並其國”。以上記述,足以可見古負黍城在歷史上的戰略意義”。
負黍聚和大金店的由來
及負黍聚的商貿繁榮
《史記》載“趨潁陽、宿金店”在後,金店之前稱為負黍聚,曾名西華、南宋時金人入主中原,改金店為大金店。
負黍聚地勢平坦,古通官道,距古負黍城2公里。當時的官道,從崇高而來,經負黍聚而西過潁河沿段村向西南上山,至送表到汝州。官道寬可走官轎和老式兩輪鐵輪車。直至1961年冬,登臨公路(今207國道登封段)修通,古官道廢棄不用。當時此地居民不過百十餘戶。由於地利之便,周邊官民經常相聚於此,進行糧食、棉花等生活資料的交易,其初期商業貿易,採取的是以物易物的形式。所謂“聚”是民間自發形成的集市的雛形,地處“負黍”因而叫負黍聚。負黍聚的交易規模隨著朝代的興衰而時盛時弱,負黍聚周邊的居民尤其是負黍聚的原居民,是最早的市民,負黍聚從初期至今,歷經四千多年,逐漸形成商業重鎮,商貿名鎮。相傳,隱居箕山的許由曾負五穀到此參與交易,俗稱趕集。負黍聚的經營範圍由初期的生活資料延伸為生產資料和中藥材、雜貨等貿易。唐朝武則天登嵩山封中嶽前後,負黍聚的商業貿易規模不斷擴大,東都洛陽、許昌、鄭州、南陽的商賈光顧此地已習以為常。隨著商貿活動規模的不斷擴大,因經商在此落戶的客商逐漸增多。解放後到改革開放以前,大金店一直保持著登封縣商業重鎮的稱譽,改革開放以來,由於鎮區經營環境的不斷最佳化,硬體設施的不斷改善,吸引了浙江、陝西、山西等地的商戶到此安家落戶,為大金店的進一步繁榮起到了推動作用。誠如《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執行總編單之薔所言:“其實,傳統印象里土裡土氣的河南,竟然是中國市民最早萌芽、形成和發展的地方,當河南出現市民的時候,國內其他地方還是蠻荒之地,河南人才是中國最早的城市市民”。
上陽城與王上村的淵源
據河南省考古專家、國家夏、商斷代工程課題組主要負責人,河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長安金槐先生考證,現在的王上村曾稱為上陽城,現在的告成原稱古陽城,又叫下陽城。明朝以前,王上村曾叫蔡家莊。王上村北坡有一座道教廟宇清微宮,歷史上稱為下清微宮,中清微宮在現在的梅村南,上清微宮即是現在的三王莊村西北的清微宮。王上的下清微宮建於漢朝,據宮內碑文記載,漢留候謝絕世事,出家修道,當時道院有房三十三間,分別是:道院、齋堂、廚房等,當時在道院的北邊有官地三十畝,供道院生活之需。現在的廟內尚存明朝嘉靖8年,重修紫微帝庭即下清微宮石碑一方。王上在明朝為登封八大鎮之一,王上村的王姓先祖,原籍在江西省狹江,由於為朝廷屢建戰功,年老辭朝被皇上封在王上,封地方圓十里,王姓先祖先住吉莊,後因此地乾旱無水,遷至現在的住地。同時挖寨壕,築寨牆。明太祖朱元璋敕旨此封地只交皇糧,不納雜差,這個規距經清朝和民國直至新中國成立前一直循例而行。明太祖為體現皇恩浩蕩,除在物質上給予褒賞外,特賜君王,因此王上的王姓便有了君王、民王和莊王之分,這在全國的王姓之中實屬罕見。
清朝嘉靖二十五年農曆八月十七日,清廷頒旨於曾任江西瑞州府高安縣知縣王敦素,嘉獎他為官清廉,政績卓著。共頒聖旨三卷,第一卷表彰王敦素祖父母良好家風,撫育棟樑,為國效力,第二卷表彰王敦素的父母教子有方,報效朝廷。第三卷主要內容表彰王敦素在任期內忠於朝廷,勤政為民的功績。三卷聖旨均用漢滿兩種寸楷文字書寫,其中一卷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紅衛兵“破四舊”時抄走,至今下落未明。其餘兩卷,由王敦素的後代子孫做為傳家之寶,悉心保管。
在王上村的南地曾發現漢墓一座,後經文物部門挖掘,認定是漢墓,並比照漢墓原式複製在鄭州市碧沙崗公園內,向遊人介紹,供遊人參觀。據傳在王上村的東部和南部,箭溝村的南部、畢家村的西北部這個範圍內,屬漢宋墓葬群。目前僅發掘2處,漢、宋墓葬各一處。
孤竹國與安廟村
安廟村位於鎮區南部,距鎮區3公里,207國道穿境而過,古稱“孤竹國”。據《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第六記載:“秦穆公即位九年,齊桓公稱霸,會諸侯於葵丘,而欲封禪。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過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上卑爾之山,南伐之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漢”。相傳安廟北一高台土地上有一座古廟,距古廟一箭之地埋藏數缸白銀。
登封縣第一次代表大會
1939年2月初,中國共產黨登封縣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大金店袁橋村袁毅家召開,與會15人,代表全縣10個黨組織和40多名黨員。中共洛陽地委書記陳耳東出席了會議,參加會議的代表15人,他們分別是:
城 關:李仲敏 劉大中申員央 耿五群
大金店:王高印 王實甫(又名王新林) 張健仁
劉 莊:郭淵博
告 成:劉炳璋
白栗坪:李文正
玉皇廟:尹保民
東金店:梁松旺
袁 橋:袁玉然
棉 溝:李純如
高 馬:徐天知
大會主要工作人員王甲科。
大會主要議程:
(一)中央洛陽地委書記陳耳東講話。主要內容是當前的形勢和任務:
1、對抗戰形勢的認識;
2、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中要執行積極的獨立自主的工作方針;
3、關於黨組織的整頓和發展工作;
4、積極開展武裝,以迎接對敵鬥爭形勢的到來。
(二)李仲敏介紹登封黨組織的發展情況和當前登封的政治狀況。
(三)由陳耳東提名選舉產生了中共登封地下黨新縣委。
縣委成員的分工如下:
縣委書記兼統戰部部長:李仲敏
縣委組織部部長:徐天知
縣委宣傳部部長:郭淵博
縣委交通聯絡員:張健仁
(四)部署工作。其要點是:
1、關於建立各區區委和中學黨總支的決定;
2、積極籌建抗日根據地;
3、整頓黨的組織;
4、謀取公開身份作掩護,進行黨的工作。
2月初,縣委領導在袁橋召開了第一次縣委會。主要內容是:
(一)決定將縣委機關設在棉溝李純如家和二嵐溝陳天佑家。
(二)由組織部部長徐天知到潁陽找甄德寬接關係,並建立區委。
(三)籌備建立箕山、白栗坪和潁陽抗日根據地;
(四)整頓組織,進行黨員登記。
(五)培養、教育勞動人民中的積極分子。
(六)加強統戰工作。
2月,在中共登封地下黨縣委建立後,各區和各中學的黨組織也陸續建立:
(一)建立了中學黨總支,李仲敏兼任黨總支書記。總支委員有:陝中的丁振東,武中的劉大中,縣中的劉炳璋。
(二)建立了告成區委:
(三)建立了白坪區委:
(四)建立了東金店黨支部:
(五)建立了大金店區委:書記王高印(大金店人),組織委員王實甫(又名王新林大金店人),宣傳委員常天心(南寨村陰溝人)。下轄支部:
1、大金店黨支部:支部書記王高印(兼),組織委員王實甫(兼),宣傳委員張耀南。黨員有:王忠良、劉丙午、李丙寅、王甲科、王西林、李金星、陳長 安、王春芳、鄧永光、安仁甫、王正科。
2、陰溝黨支部:支部書記常天心(兼),組織委員郭景明。黨員有:常天頭、常天勇、梁雙江、梁雲成、梁堂、王書進、陳元(三里莊陳雲中之父)、韓月、趙川、劉栓緊、畢大川、常林、崔苟毛、劉鐵栓、高來等。
3、駱駝崖黨支部:支部書記梁保民,組織委員鄭文淵。黨員鄭玉珍。
4、周唐莊黨支部:支部書記唐文典。
5、袁橋黨支部:黨員有袁玉然、袁學義、袁川生。豐富的人文
武術之鄉
大金店素有“文物之鄉,武術之鄉”的美譽。仔細回顧,此言不虛。 在大金店由來已久,原因有三:一是距少林寺近,受其影響,就近習武,習武的村落、人員隨不同時期有所不同。二是為了應付當時社會環境,為看家護院做保障,三是強身健體。影響較大的是箭溝村的李根生老拳師,他授徒眾多,遍及大金店、梅村、文村、書堂溝、段村、安廟、海河灣、桑樓、箭溝等十幾個村莊。六十年代,少林寺釋德根師傅受登封縣體委委託,到大金店的登封五中、大金店及周邊村學校傳藝,以登封五中為重點,教學生武術,此間,各村習武的人爭相學藝,上至80老翁下至六歲兒童,習武之風極盛。
1983年,大金店鄉武術協會成立,並在1980年至1990年間,在登封縣舉行的武術比賽中,連續五年榮獲團體第一名,五連冠在登封縣和周邊縣市產生了深遠影響。
1991年登封縣申報國家級武術之鄉匯報表揚在大金店舉行,傳統套路、冷兵器對打、個人表演等項目受到驗收組讚賞。1991年國家授予登封縣“武術之鄉”稱號的同時,河南省政府授予大金店鄉“武術之鄉”,並授牌匾。
在登封縣十大拳師中,該鎮文村的崔西歧名列其中。登封縣拳術比賽名次排行榜上,前六名的陳五經(書堂溝)、張廣俊(雷村)、鄭金義(雷村)、劉立民(文村)等均為大金店鄉人。大金店南拐的安振喜的母親擅長梅花拳,是該鎮為數不多的女拳師,安振喜和他的兄弟們在母親的精心教導下,掌握了不少套路,安振喜在大金店國小和登封五中就讀時,師從釋德根學習了少林拳,由於長期堅持不懈的苦練,至今仍有一定的武術功底。鄭進保是大金店南拐人在大金店一中任教。鄭進保主要得益於國小和國中期間,在釋德根老師的教育下,把自己學到的少林拳武術套路,用於強身健體,並為學生授藝,如今他的弟子長年在國外表演少林武術的近20人。
改革開放以來,武術更是得到大發展。文村的崔西歧在文村和登封市區辦過武術學校。書堂溝的陳同山在市區開辦小龍武院,現有學員5000多人,王上的王海營在市區開辦的棋盤山武院學員達1000多人。上述兩所武校均組織有專業武術表演隊,經常出國表演,足跡遍級世界各地。童星釋小龍因拍攝多部武打電影走紅國內外。
可以說,大金店鄉為弘揚傳播中國功夫作出了重大貢獻。
文化
:
①戲曲
:中有大金店,南有王堂、李家溝、磴槽,北有黃村、太后廟,均有民間業餘劇團。他們農忙務農,農閒排練,節日演出。主要有豫劇、曲劇兩個劇種。鎮區在解放前就有戲曲學校,社會上有一定財力的大戶負責戲校的日常開支,當地民眾稱為“窩班戲”,從大金店戲校走出去的戲校學生,在各地演出中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其中豫劇的豫西調代表人物王二順(告成人)就是從大金店走出去的著名藝術家。
大金店街的陳春德是一位著名的民間藝人,俗稱“餘生演員”(即沒有進過科班經過專業訓練的演員)。這位老人知識面廣,戲路寬,行當全,老百姓說他一肚子都是戲。解放前的某個年份,有一著名的外地專業豫劇團到臨汝縣演出,劇名是《梨花歸唐》,當時身在登封某煤礦任財務總管的陳春德,到臨汝為礦上購物,聽說有劇團演出,便主動到劇團找到領班,提出要客串薛丁山一角(俗稱打炮),扮演樊梨花的女演員名燥豫西各縣市,根本瞧不起陳春德,連演出前的溝通都不願意,陳春德心裡非常彆扭,暗暗攢勁兒,薛丁山出場前陳春德一直悶頭吸菸,一聲不吭地關注著劇情的進展,當他聽到鑼鼓聲響到了出場的時間,便扔掉菸袋走到化妝檯前,雙手齊下、十指並用,三兩下就化完了臉譜,然後雙臂一伸服裝師連忙為他著裝,當最後一聲鑼鼓敲過,陳春德大步出場,絲毫不誤演出。因為這場戲是樊梨花和薛丁山的武打戲,所以沒有幾個回合薛丁山便用槍挑掉了樊梨花頭上的網子,扮演樊梨花的演員當場出醜,掉頭就回了後場,這時陳春德也到了後場,只見這位女演員誠懇地走到陳春德面前,連賠不是,口呼“學生眼拙請陳老師多多指教”。至今凡到大金店演出的劇團,都因民眾欣賞水平較高,愛挑毛病的特點,而稱“大金店的戲難唱”。
②文化名人
安金槐(1921—2001),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鎮安廟村人。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1948年畢業於河南大學歷史系。曾任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副隊長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研究員,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副會長、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考古學科組成員、河南省科技史學會理事長、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名譽會長、河南省文物局考古專家組組長等職。他一生著述頗豐,主要有《鄭州二里崗》、《中國考古》、《登封王城崗與陽城》、《中國陶瓷》、《中國陶瓷通史》等。
王克印,筆名王石山,原大金店街北拐人。以中國畫聞名,高級美術設計師,享受國家特殊津貼。曾出版《王克印花鳥畫集》、《王克印畫集》,其作品 《白鷺秋水》獲全國花鳥畫展一等獎,《春秋配》獲全國美展二等獎,二者在國家及省博物館均有收藏。
趙宗憲,男,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鎮金東村人。詩人。1948年生。畢業於河南大學中文系。中國詩歌學會會員、河南省作協會員。有詩作發表於《人民日報》、《人民文學》《詩刊》、《星星》《詩歌月刊》等。出版有詩集《平民精英》、《舊體詩200首》、《歌在人生路上》、《嵩山腳下》、《大家都看到了我的幸福》、《上帝和我共同的樂園》等。由中國詩歌學會主編、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發行的《中國詩人大辭典》收有其辭條。
安國彥,畫家。安國彥,字嵩石,1948年出生。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街西北拐人。早年畢業於北京畫院國畫研修班,師從著名山水畫家王文芳教授。長期致力於中國畫研究,主攻山水畫創作,兼作寫意牡丹,山水畫以博大雄渾見長,牡丹作品富貴秀麗,代表作品《嵩山百米長卷》高2米,長138米。作品曾在《美術》、《國畫家》、《中國畫》等重要雜誌報刊上發表,並被江蘇美術館、河南省博物院、內蒙古美術館等多家藝術機構收藏。數次應邀赴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等地舉辦畫展和學術交流。出版有《安國彥畫集》、《江山多嬌—嵩山百米長卷》《嵩山詩書畫集》、《藝香齋作品選》、《安國彥牡丹集》等個人畫冊。近年來作品連續被多家出版社出版掛曆十餘套。名列《中國書畫名人錄》等多部辭書。並獲得“98畫壇百傑”稱號。
現為國家二級美術師,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國畫家協會常務理事,河南省山水畫藝委會委員,天中書畫院業務院長,登封市美術家協會主席。
王占敏,男,1966年8月出生,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鎮金東村人。中學高級,中國少林武術七段。1991年畢業於鄭州大學中文系。先在登封五中任教,曾任《嵩苑》(季刊)副主編,後調到登封實驗高中任教,現任語文教研組長、《思想樹》(季刊)主編。河南省高中語文骨幹教師,2006年度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中國詩歌學會會員、河南省作協會員、河南省心理學會會員、河南省邏輯學會會員、河南省詩詞學會會員,河南省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會員、嵩山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登封市作協副秘書長、登封市詩詞楹聯學會副秘書長、嵩山詩社副社長、登封市散文學會副會長、少林養生學會秘書長。在《語文知識》、《新作文》、《中學生》《武林》、《搏擊》發表有教育教學、少林武術研究、嵩山文化研究等方面論文20多篇。出版有詩集《一些情景總要想起》。另有撰述有《歷代吟少林寺詩詞選注》、《高中古詩文譯註》、《少林功夫》、《少林寺龍拳拳法》等。由中國詩歌學會主編、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發行的《中國詩人大辭典》收有其辭條。
③民間文藝活動
。
民間武社:文村、安廟、書堂溝、段村、梅村、王上、陳樓、遊方頭、陳村、雷村、桑樓、箭溝、西灣、金東、金西、金中共16個村都有獅子、老虎、猩猩怪民間武社。每逢春節、燈節經常組織會社。以大金店的正月十六、文村的正月初九、書堂溝的正月十七,會社規模較大,吸引東金店、石道、送表等兄弟鄉鎮前來展示才藝,登封市的領導同志也經常到此觀看。值得一提的是文村的舞獅表演團以其陣容強大、演技精湛,而聞名於登封各鄉鎮,並曾多次代表登封市參加鄭州市政府組織的燈節民間文藝匯演,屢獲殊榮。金東村的盤鼓隊,名氣很大,演員120人,60面大鼓,60面銅釵,由於訓練有素,表演俱佳,他們的場地表演和行進表演在登封市有很大的影響,多次參加市區舉辦的大型活動,服務市黨代會和人民代表大會,並經常為企業開業慶典助興,特別是他們的市場化運作,社會化服務的模式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肯定。
④登封八大景之一
,潁水春耕。
盛傳不衰的登封八大景之一,潁水春耕,地點就在大金店潁河南岸,古負黍城的北部,相傳唐朝有位詩人鄒ⅩⅩ在春遊登封秀美山水之際,有幸走到潁河岸邊,被山清水秀的景色所迷醉。舉目望去春意盎然、綠野吐翠,清澈的潁水潺潺流淌,河岸邊的楊柳倒映潁水,給人一種樹在水中,人在畫中的意境,生動地展現了“嵩山不墨千秋畫,潁水無弦萬古琴的詩情畫意。”當詩人看到田裡的農夫懷著愉快的心情扶犁揚鞭勤勞春耕,口中吟唱田歌,一副悠然自得,超然域外的樂觀神態,人與自然相映成趣,讓詩人如痴如醉,不由詩興大發,詩曰:
⑤南宋時期的南嶽廟
大金店街內有一所南宋時期金人建造的南嶽廟,1986年11月,被河南省確定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登封縣人民政府在此立碑,據碑文介紹,南嶽廟是金兀朮入主中原,圖謀占領全國的一座象徵性建築。起因是擁有五嶽才是占領全國的一個標誌,當時南嶽衡山未被占領,為了顯示已經占領全國,下令在此建南嶽廟位配五嶽。
⑥著名景區三皇寨
。
該鎮北部的三王莊村位於三皇寨景區內,區內除三皇寨主景區外,還有清涼寺、上清微宮等景點,三王莊村民近幾年圍繞景區大做旅遊服務文章,日前,三王莊旅遊服務休閒區總體規劃基本完成,水、電、路基礎設施和綠化、美化基本到位,其中天成山莊的主體工程基本完成,他們將以優質的設施、高質量的服務歡迎八方賓客。
傳承的傳統少林武術
常松木
大金店村位於登封市區西南,距市區十二公里,自古以來為交通、商業、軍事重鎮,解放前後有“登封的小上海”之稱。大金店村因距天下名剎少林寺很近,自古以來民風強捍,尚武習武的人很多,現在有的老拳師家裡還放有祖傳的兵器。如王全順老拳師家就珍藏有一把祖傳的明朝寶劍,還珍藏有一對王堂董玉乾家祖傳幾代的操鐮。但大金店成為名副其實的武術之鄉則是上世紀的事情,上世紀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一代武術宗師李根生在大金店地區設了四大拳場,義務傳授少林武術,大金店村東門和南館才開始大規模練武。四大拳場除大金店村之外,還有書堂溝、雷村、文村等。大金店鎮傳統少林武術因“鬧節氣”而日益盛行,至今不衰。
少林武術發展
上世紀三十年代,大金店愛好武術的雷金柱、雷書秀、王同秀、李金秀等人投李根生大師學藝,李根生大師晚上就來大金店義務授徒。再加上豫西地區民風不正,一些青年人不走正道,賭博、吸大煙、打架等讓父母頗為頭疼,父母們就把孩子送進拳場練武,希望有個管教。另外,大金店人們敬奉火神爺,燈節前後都要出社娛神,以前大金店的社火是高抬故事,即一個大椅子綁在兩根長桿上,椅子上焊一鐵架子,鐵架子上站一個穿戲服的人,由四個人抬著行進娛樂。這是文社,大金店人嫌不太喜慶,也想改一改社,於是村裡的青年人就都拜李根生老師為師,然後將社改成了猩猩怪社,當時叫國術社。因一種熱情和愛好,因戒賭和戒菸的需要,再加上改社和娛樂健身的原因,大金店遂成為武術重鎮。
當年,東門拳場最先設在雷金柱家,後來移到了王森科(王惠麟之子)家。南館拳場最先在碾道院,後來移到了尚國小家。村人要想入拳場學武,一般都要履行入場儀式,即拜師儀式。老師坐在挪挪爺神像前,想入場的人要事先準備好供食,並在黃裱紙上寫有自己的名字和生辰八字,上香後點燃黃裱,先給挪挪爺磕頭,然後再給老師磕頭,這就是所謂的“辦身子”。辦身子時還要跪在挪挪爺像前明誓,第一,一定要學好武藝;第二,學會拳棍刀槍和法言咒語,不傳於外人,即不傳於不在拳場的人;第三,學拳後不以藝欺負人、打人,只用於健身、防身;第四,學拳後堅決不姦淫盜竊,不賭博、不吸菸、不串門子(即混女人)。不然,死於靈官老爺鋼鞭之下,死於亂箭刀槍之下,最輕也要雙眼擠瞎。如果發現誰賭博了,只要進到拳場,眾人就將其按倒在地,扒掉褲子用棍子痛打一頓。拜師儀式後就可入場練武了。每天晚上入場後,先給挪挪爺磕頭,然後活動身子,人到齊上香後,李根生老師就開始手把手地認真傳授,教每一個人正確的“出、收、擋”等一招一勢。人們陸陸續續來到拳場,以一個鐘頭為限,遲到者要受罰。
大金店少林武術的傳承
大金店傳統少林武術的傳承情況較其他教師窩複雜一些,主要體現在南拐兒,李根生大師先在南館傳拳,而南館拳師第二代及其以後則基本上學的是少林寺釋德根大師的拳法,中間還夾雜有南館人李金重在外地學的少林系拳法。東門則主要傳承的是李根生大師拳法,後來也有一些人隨釋德根學了一些套路,但李派特色更為明顯。大金店傳統少林武術到了第四代傳人後,又有人到少林寺、駱駝崖、小河灣學了一些拳術。因東門和南拐兒現在同屬金東村,所以下文一般不再細分為東門和南拐兒。總起來說,大金店掀起過三次習武高潮,第一次是上世紀三十年代李根生大師傳拳時,第二次是上世紀六十年代釋德根大師傳拳時,第三次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鄭進保老師在學校普及武術時。
大金店傳統少林武術的第一代著名拳師有雷金柱、雷書秀、王同秀、雷金懷、吳保印、陳天祿、王少同、李丙寅、鄭炎丙、張文炎、張根、尚庚午、陳西懷、耿滴流、雷木等。第二代著名拳師有王全順、崔光照、安光華、雷文章、趙平、王新田、胡蘭、王蘭、王金水、秦仁、陳鐵成(陳發榮)、王萬壽、王森科、王鐵爐等。這兩代人都是李根生大師的徒弟。第三代著名拳師有劉振海、陳秋菊、鄭進保、安振喜、雷金漢、雷白露、崔同治、崔光烈、雷文青、雷丙申、雷丙森、王鐵彪等。第三代拳師中鄭進保、劉振海、陳秋菊、安振喜等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釋德根大師到大金店傳拳時的徒弟。釋德根大師在大金店傳拳時拳場主要在安振喜家。第四代主要有李鐵爐、吳國漢、雷繼武、雷長欣、雷國安、趙蛋、畢愛香、張書森、張鐵印、陳孝立、王老六、畢全貴、閆治軍、王金紅、王新文(後畢業於河南大學武術系)、王洪、畢書軍、劉會軍、陳群立、陳天立、雷進央、尚海明、王彬、王宏偉、王占敏、閆治軍、雷朋偉、劉建平、王慶彪、崔國元、鞏建松、鄭海森、王占芳等。現在,活躍在武林中的都是這一代人。第四代傳人中一部分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縣體委李丙寅老師要求普及少林武術時,鄭進保老師在大金店中心校教出的徒弟,其他的多是在村中的老拳師訓練猩猩怪社時培養出來的。當時,全縣有三個少林武術普及示範點,除大金店外,還有雷村和背陰坡村。第四代傳人現在大多都執教於各大武術館校,如張書森在少林寺武僧隊當教練,張鐵印在少林寺南院武術學院當教練,鞏建松在少林寺禪武學院當教練、王金紅在葉縣少林武術學校當教練。
傳統少林武術套路器械
李根生大師在大金店傳授的拳法套路主要有大洪拳、小洪拳(少林母拳)、炮拳、七星拳、大通臂拳、小通臂拳、梅花拳、六合拳、二人對打炮拳、對打拳(耳把六合拳)等,器械主要有大刀、雙刀、繩鞭、流星錘、七節鞭、十三槍、對花槍、單刀穿槍、雙刀穿槍、梢子棍穿槍、雙梢子棍穿槍、單拐穿槍、雙拐穿槍、操鐮穿槍等。李根生老師還單獨傳給了安振喜母親一套識字拳拳。小通臂拳被視為秘技,絕不傳於沒“辦身子”不在拳場的人,如果正在演練時,有外人到場,就立即停止。
釋德根大師又傳了梅花拳、朝陽拳、羅漢拳等,器械又傳了梅花單刀、梅花雙刀、單刀破槍、大刀破槍、大刀破劍、三套環破槍等。據說少林寺素喜大師還在大金店傳了一把心意把。釋德根大師還將李根生大師傳授的八步十三槍改為二十四明槍,傳授於王全順老拳師。
除能準確說出由誰傳授外,大金店傳統少林武術中還有春秋大刀、雙梢子棍、眉齊棍(富貴不斷頭)、劍、錘、鐧、大鐮、草鐮、單拐、雙拐、鋼鞭、九節鞭、護手鉤、單匕首、雙匕首、三節鞭、單拐對桿、雙拐對桿、大鐮對桿、三節鞭對棍、白手奪刀、鐧對桿、錘對桿、扎子穿槍等套路和拔筋、八段錦、排打法、把法等功法。令人稱絕的是,還有三人對練項目,如單刀破雙槍、一人破二苗(槍)、三桿槍(三人對打)等。甚為可惜的是,大金店傳統少林武術中的許多器械套路現在已經失傳近半。
大金店的拳師中,雷文章的對手戲(拿手戲,即最擅長的)是小洪拳、大洪拳、梅花拳、單操鐮、拐子穿槍、大通臂拳等,雷金懷的對手戲是小炮拳和大通臂拳,雷金柱的對手戲是大鐮穿槍、單操鐮、梅花拳和六合拳,雷木的對手戲是單拐和六合拳,李金秀的對手戲是六合拳,崔光照和耿滴流的對手戲是春秋大刀,王全順的對手戲是二十四明槍(由八步十三槍改編而來)、拐子穿槍、單花槍,王萬壽的對手戲是軟兵器,王新田的是對花槍,雷金漢、崔同治的是大鐮穿桿,王洪的是小洪拳、太祖長拳、一路炮錘,王占敏的是大通臂、小梅花拳、三路炮捶,常海明的是太祖長拳、雙繩鏢,鞏建松的時小洪拳、炮錘、達摩杖、春秋大刀。
大金店少林武術特點
大金店的傳統少林武術因李根生大師和釋德根大師傳授,可以說頗得傳統少林武術之真傳。其主要特點是,一、小架多,二、拳打一條線,三、曲而不曲,直而不直,四、節奏快,動作緊湊,五、每套拳收勢都是五花坐山勢,六、對練都是三十六勢。從形式上講,在四大拳場中,大金店傳統少林武術還有人多勢眾、器械套路多、練拳季節性強(主要是冬天)、流傳下來的拳諺多等特點。現在,在大金店流傳拳諺還有很多,如“會錘(拳)不會錘,三百六十回”,“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單刀看手,雙刀看走”,“劍不過頂”,“夠不夠,三十六”,“打拳不溜腿,到老冒失鬼”,“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練拳不知把,等於瞎胡耍”,“六耳不傳法(即三個人同時在場時都不傳法)”,“會拳不能用拳”,“少林拳一條線,不曲不彎走直線”,“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拳成家什(器械)就”,“熟能生巧,巧能而變”,“學會小洪拳,到哪都吃飯”,“站如釘,動如風,重如泰山,輕如鴻毛”,“出手似放箭”,“手似藥箭身似弓,發勁全靠後腳蹬”,“捶打人不妨”,“好手拳千斤,懈手消萬分”,“學會四兩撥千斤,方知他力壯我身”,“當村不識當村貨,外地和尚會念經”,“拳打千遍而不厭”等。
大金店傳統少林武術在省內外影響極大,最叫響的就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到鄭州、登封等地參加武術節、藝術節表演時觀眾連續拍手不讓下場。上世紀七十年代,大金店鎮曾被鄭州命名為武術之鄉。1973年,鄭進保老師帶領五個大金店籍徒弟組成登封縣教育代表隊赴開封參加武術比賽,成績優異的張鐵印脫穎而出,代表開封地區參加了河南省武術比賽。1976年以後,登封縣組織老拳師匯演,大金店老拳師表演的拳術曾得到了高度讚譽。1983年,大金店鎮還成立了少林武術協會。第四代拳師中也有許多人在少林武術界頗有影響,畢書軍曾榮獲全國棍術冠軍,後被河南省武術隊錄用,2003年,在河南省傳統少林拳演示大會上,王占敏獲得中年組男子拳術對練優秀獎,鞏建松獲得中年男子組拳術(小洪拳)一等獎。2004年10月,鞏建松在首屆世界傳統武術節上獲中年男子組少林拳術(炮拳)一等獎、器械(達摩杖)二等獎。2008年7月,在河南省傳統少林拳交流大賽上,王洪獲中年男子組傳統少林拳一等獎、傳統少林器械一等獎。2009年10月,王洪還應邀去澳門參加了首屆中華武林群英大會,獲功夫演練優秀獎。大金店傳統少林武術還被傳到了外地,陳發榮老師曾任河南大學少林武術學院教務長,學生遍布全國各地。鄭進保老師的徒弟中也有不少大金店鎮之外的,1976年,他還到潁陽鎮莊王村王四治家傳拳二十多天。第四代拳師中,王金紅還在葉縣開辦了武術學校;陳孝立也曾在河南大學少林武術學院任教練;王洪曾任保全武校教練;鞏建松曾任少林寺禪武學院總教練:他們的弟子也都來自全國各地。
當然,大金店鎮傳統少林武術最能顯示其規模和影響的,還是在正月鬧節氣之時。大金店東門和南拐兒都組織有猩猩怪社,主要娛樂項目就是武術表演。大金店鎮周圍的村莊互相邀請或勾社,大金店的社也就不斷到各村去串演。正月初七是大金店東街會和陳家門會,正月初九是文村會,正月初十是安廟會,正月十二是畢家村會,正月十三是大金店南拐兒、北拐兒和南店會,正月十四是雷村會和梅村會,正月十五是王上會,正月十六是大金店西街會,正月十七是書堂溝會,正月二十二是寺莊會,正月二十三和二十九是東金店會,正月二十五是高馬會。各村會期時,大金店傳統少林武術都會應邀或還社到場助興。可惜的是,現在隨著人們娛樂方式多樣化,各村的社火的聲勢都遠遠不及二十年前,這對大金店傳統少林武術的傳播也產生了不少消極影響。現在,登封市文聯正在推動、開展的民間文化遺產工程,如能對大金店人們有一定的啟發,那么大金店傳統少林武術就有望振興,我們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