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宮

重陽宮

重陽宮,是天下道教祖庭,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聖地。又稱為重陽萬壽宮、祖庵,中國著名道教宮觀。壇廟建築是漢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築,充分體現了漢族作為農業民族文化的特點。壇廟建築的布局與構建原構與宮殿建築一致,只是建築體制略有簡化,色彩上也不能多用金黃色。道觀的建築原則與平面布局也都同於宮殿建築,只是規模較小,並且在裝飾及室內擺設上帶有各自的宗教色彩。觀內建有對稱的鐘樓和鼓樓。重陽宮是中國道教全真派的三大祖庭之首,是全真道祖師王重陽早年修道和葬骨之地。重陽宮位於鍾馗故里、劉海故里的陝西省西安市區西南40公里 處,行政區劃今屬陝西省西安市西安市戶縣祖庵鎮。

歷史

西安重陽宮,是為全真教祖師王重陽的開山祖庭,北京白雲觀、山西永樂宮雖也號稱“祖庭”,其實不過是王重陽弟子所建。

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王重陽自焚其居,東行至山東寧海,得丘處機、劉處玄、譚長真、馬鈺諸弟子,創全真道教。王重陽卒後,弟子護送其遺骨葬於舊居。馬鈺(丹陽)襲掌全真教,於其地建立道觀,手書“祖庭”二字為額。嗣後,王重陽弟子王處一上奏,請於其址建靈虛觀,丘處機又請改名重陽宮。元世祖時乃更名重陽萬壽宮。重陽宮在元代的北方道教中影響很大,居全真道三大祖庭之首。元世祖時,重陽宮奉敕更名為“敕賜大重陽萬壽宮”。享有“天下祖庭”、“全真聖地”之尊稱,懸掛在山門上方的元代皇帝御賜金匾仍清晰可辯。

重陽宮重陽宮

元代時,重陽宮殿堂建築總計約5048間,東至東甘河,西達西甘河,

南抵終南山,北近渭河,全真道徒往往雲集於此,最盛時近萬人。明清以後,屢遭破壞,宮院逐步縮小。明代以後,重陽宮開始衰落,規模逐漸縮小。現存的靈官殿、七真殿均為清同治十三年重建,建制和規模遠非元代可比。作為元代盛極一時的大重陽萬壽宮所存除碑石、石棺之外的實物,僅有閒置在院中的幾塊碩大的築基石和一件殘存的屋脊,可以讓想見當年宮殿的宏大氣勢。1973年建敞房十一間,使碑石得到妥善保護。

正門前由著名書法大家楊隆山先生撰寫對聯。

金庸名著《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故事就發生於此。重陽宮在元代曾盛極一時,宮域東至澇峪河,西至甘峪河,南抵終南山,北臨渭水,殿堂樓閣多達5000餘間,住道士近萬名,宮觀規模之大為國內道觀之首。元世祖時重陽宮奉敕更名為“敕賜大重陽萬壽宮”。明清以後屢遭破壞,宮院逐步縮小,原有碑石散棄露天。1962年戶縣人民政府將這些碑石集中至玉皇殿舊址,形成祖庵碑林。1973年建碑廳11間,使碑石得到妥善保護。現保存的40餘通有關道教全真派歷史的碑石,其中著名的有王重陽祖師及七真畫像碑、《無夢令》詩碑、號稱“三絕碑”的《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全真開教秘語之碑》、元代皇帝聖旨碑(蒙漢文對照碑)和堪稱國寶的吳道子《鍾馗戲鬼圖》畫碑等。尤其是元代皇帝聖旨碑是研究我國現已失傳的蒙古最古老的巴思巴文僅存的實物資料。象重陽宮碑林這樣大量集中保護元代金石文獻在國內實屬罕見。對研究我國古代社會學、人體科學、語言文字與書法藝術等,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因此,“祖庵碑林”被人們譽為西安乃至陝西的小“碑林”,2001年6月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8年由香港青松觀侯寶垣大師等捐資上千萬元修復的重陽寶殿和鐘鼓二樓,為重陽宮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和旅遊內涵。

人物

王重陽王重陽

王重陽原名王喆(1112—1170),金代著名道士。王重陽本名中孚,鹹陽大魏村人,為鹹陽(今屬陝西)望族,長得氣宇不凡,眼大於口,須過於腹,聲如洪鐘,面如白玉,才思敏捷,膂力過人(《金蓮正宗記》卷二)。他早年即精通經史,曾應禮部試,末第,又去考武舉,中了甲科。但他

當了多年吏員之類的小官,就再也升不上去了。由於他對金人統治下的社會世情不滿,又從動盪不安的社會中,深感人生的無常,短促和苦痛,終於辭官解印,拋棄妻兒,遁入玄門,自此他改名王喆,號重陽子。“重陽”意為去掉一切陰氣而免於生死之輪迴,他在追求個人的精神解脫。王重陽蓬頭垢面,放浪形骸,人稱“王害風”即王瘋子,過起了“神修”的生活。據說金正隆四年(1159)一次他在甘河鎮酒醉,遇到兩位異人,教給他修真的口訣。原來這兩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呂洞賓和鍾離權變化的。

王重陽在《遇仙記》一詞中寫道:“四十八上得遭逢,口訣傳來便有功,一粒丹砂色愈好,王華山上現殷紅”。金世宗大定元年,五十歲的王重陽與世隔絕,閉關修煉,在戶縣南時村(今祖庵成道宮)鑿地穴,上立墓冢高數尺,立碑“活死人墓”,後遷戶縣劉蔣村(今祖庵鎮所在地)建庵布道。後來他又見到呂仙翁,呂洞賓對他說:“你馬上到東海去投譚捉馬。“數年後,他一把火燒掉了穴居的茅庵,浪跡江湖。東出潼關,攜鐵罐沿途乞化到山東傳道。到了山東,遇到了有百萬家財的馬宜甫,馬宜甫告訴他夢見一隻仙鶴從家中南園地中湧出。王重陽便指此地立庵,名為“全真堂”,全真教的名稱由此而始。所謂全真,王重陽宣稱其教義是以“三教(道、釋、儒)圓融、識心見性、獨全其真”為宗旨,故名“全真”。馬宜甫及其妻子孫不二受王重陽教化而為弟子,馬宜甫改名馬鈺,號丹陽子,孫不二號清靜散人。不久,譚處端也成了王重陽弟子,這時王重陽才明白先前呂洞賓所說“投譚捉馬”的含義。以後,他又陸續收了丘處機、劉處玄、王處一、郝大通幾位弟子加上前面三位,史稱“北七真”,即北方全真道開派的七位祖師。王重陽58歲仙逝,死後歸葬終南劉蔣村故庵(在今陝西戶縣祖庵鎮)。金章宗賜庵名為“靈虛觀”,元太宗加封為“重陽萬壽宮”。全真道尊為祖庵、祖庭。元世祖還追封王重陽為“重陽全真開化真君”。元武宗又加封他為“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王重陽汲取佛家和儒家思想,主張三教平等、三教合一。他說:“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全真教以道教《道德經》、佛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和儒家的《孝經》為必修經典。王重陽不提倡符籙和煉丹那一套,也不相信白日飛升之說,認為修道根本在於修心,清心寡欲,做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境矣。他親撰《重陽立教十五論》制定教義教規十五章,要求道徒修絕世欲,不娶妻室,打坐煉性,方能超三界,離凡塵。王重陽死後,其弟子馬鈺等7人分別在北方各地傳道,影響很大,尤其是丘處機在元初受到太祖成吉思汗的禮遇,命其掌官天下道教,全國各地大建宮觀,全真教達到鼎盛。

自然景區

姊妹黃楊樹

小葉黃楊,兩株並生,高2米,樹冠大6米。為金大定年間所植,已生長800餘年,如同姐妹,相偎相依,為天下園林奇觀。

痒痒樹

紫薇樹紫薇樹

花開百日紅的紫薇,學名紫薇。有俗語云:“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但是大自然的微妙造化卻給這句話打了一個有趣的錯號,因為事實上有花可妍百日。而且這花還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紫薇。紫薇花的名與花兼美。從六月到九月,開謝相續,迂迴於整個夏秋之間,把花兒開得淋漓盡致,爛漫如火,美如雲霧,讓詩人為之嘆詠不已。

紫薇花又名官樣花。因為天文學中的紫微星垣同音,所以成為古代官名的一種。大詩人白居易也曾官為紫薇郎,所以也難怪他那樣偏愛紫薇花一首接一首地寫。

紫薇(Lagerstroe miaindica)又名百日紅、痒痒樹、滿堂紅,為千屈菜科紫薇屬落葉喬木,原產東南亞之大洋洲,但以我國為其分布中心和栽培中心。經長期栽培其變種很多,一般以花色不同分為紫薇、赤薇、銀薇、翠薇。另同屬植物有大花紫薇、南紫薇及福建紫薇等。

紫薇高可達10餘米,樹皮成長薄片狀,剝落後平滑。單葉對生或近對生,橢圓至倒卵形。圓錐花序著生於當年生枝頂端,花有紫、白、紅、堇色等。蒴果近球形,種子有翅。

紫薇這個名字就像古時某個書宦人家的女孩子的。那女孩子定是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在某種心理暗示作用下我已經把它定位為《還珠格格》里那美麗賢淑,才思敏捷的夏紫薇了。而紫薇花卻不止這一個名字,它有多名,而且是千奇百怪雅俗共賞。有興致拿出來說上一番。

這是先來看紫薇這一名。這個是官方賜予的名字。在古代,“紫薇星”是指帝王之星,紫氣東來也與官運有關,唐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改中書省為紫薇省、中書令為紫薇令。紫薇花成了官樣花。對於英菲窈窕、艷影扶疏的紫薇花來說,與官銜聯繫在一起,成了官場追名逐利的對象,未免是強加上的悲哀,好在這個名字的音韻不錯。我國現存第一部花卉總匯《全芳備祖》的編撰者、南宋的陳景沂稱譽紫薇為花中之聖,給紫薇封了官:“今古凡花,詞人尚作河稱慶,紫薇名盛,似得花之聖。”

紫薇花紫薇花

滿堂紅、百日紅是它的又一個名字。這個與它花開爛漫、花期漫長有關。紫薇花開,滿樹繁花似錦,花開花謝,陸續不斷,自夏徂秋,彌季不落。如“紫微開最久,爛漫十旬期,夏日逾秋序,新花繼故枝。”宋代詩人楊萬里有詩云:“誰道

花無百日紅,紫薇常放半年花。”花名沾上了富貴吉祥的紅字也便寄寓了希望與祝福。古代讀書人的寓所也喜歡種植紫薇,因為有一種說法是宰相是著紫袍的。讀書終極理想是希望能博取功名紫袍加身(黃袍加身大逆不道,紫袍加深無可厚非)。博個封妻蔭子,光耀門楣。

紫薇有俗名痒痒花、怕癢樹。因為樹身若有微小觸動,枝梢就顫動不已,確有“風清徐弄影”的風趣。用指甲輕輕搔樹,影響樹幹內的樹液會快速地流動,致使枝幹全身會微微獨自顫動,好似怕癢似的。

千年銀杏樹

在祖師墓西南側有一株古銀杏樹,人稱“千年銀杏樹”。傳為馬丹陽為師父守墓而植。銀杏樹高約10丈,樹身挺直粗壯,枝桿四面伸展,蒼老遒勁。樹身空心處生長出一株柏樹,故人們又稱千年銀抱柏。後來柏樹枯死,古銀杏樹仍發芽開花結果。

人文景區

鐘鼓樓

1999年建成,底長寬各9米,雙檐歇山頂。前道教協會會長閔智亭仙逝時遺言將骨灰分為兩份,一份放於八仙宮,一份存於重陽宮。

靈官殿

修於清同治年間。供奉道教護法寺神靈宮。其像威武兇猛,火紅臉膛,雙目圓睜,額上還有一目,鋸齒獠牙,虬須怒張,一手執金鞭,一手執金磚,身披金甲,足踏風火輪,威風凜凜,殺氣騰騰,足以鎮服妖魔。

王靈官本名王善,歷史上確有其人,他曾拜薩守堅為師學符法,是宋代著名道士林靈素的再傳弟子。這位靈官是道教護法鎮山神將。有的道書說他是武當山中五百靈官的統帥,叫華光元帥,又叫五顯靈官。到了宋代,又出現了一位“火車王靈官”,鎮守道觀山門的靈官一般就指這位王靈官。

相傳,王靈官本名王善,是湘陰城隍。有個叫薩守堅的薩真人,有一天住進了這座城隍廟。幾天后,當地太守夢見城隍對他說:“有個姓薩得住進我廟裡,鬧得我挺不方便,快替我把他趕走!”天一亮,太守真的帶人把薩真人轟走了。薩守堅懷恨在心,忽見一夥人到廟裡還願,他拿出一把香交給他們,說“還完願,替我燒把香。”這些人如約辦理,不料忽然來了一陣雷火,城隍廟被燒了個精光,鬧得王善成了夜遊神。薩真人為了報復,不惜用法術把人家的家給毀了,也是氣量小的神仙。

還有另一種說法,薩真人路過此廟,見人們用童男童女活祭廟神,不禁大怒,道:“這等惡神,該燒掉他的廟!”說罷,施法術雷火飛空,立焚此廟。這裡的薩真人倒是個除惡懲邪的正直神仙了。

以後薩真人云游四方,救濟眾生。十幾年後,他來到一條江邊洗手時,水中突然冒出一員神將,黃巾金甲,右手執鞭,對真人說:“我是先天大江火車王靈官,本在靈霄寶殿值班,奉玉帝之命做了湘陰城隍,自從真人燒我廟後,我偷偷相隨十二年,伺機報仇。但見您功行高超,我願做您的部將。”

以上是道書上的說法,歷史上確有王善其人,他曾拜薩守堅為師學符法,是宋代著名道士林靈素的再傳弟子。道教把他用作護法靈官以後,對其來歷進行了一番神話加工。

王靈官在明代最為走運,永樂皇帝朱棣對“靈官法”那一套十分崇信,特下令在京師建天將廟,後此廟改為顯靈官。朱棣還得到了一個世傳的靈官藤像,平時放在寢宮,早晚行禮,如敬賓客。出征漠北時,每次都在軍中抬上靈官藤像,作為軍中保護神。

王靈官在道教中的地位和作用,與佛教中的韋馱很相似,是重要護法神,鎮守山門。因他曾被封為“玉樞火府天將”,人們又把他看成火神,有的靈官像就完全是一副火神爺模樣,故有的火神廟也供靈官。一般道觀中都有靈官像,特別以大廟中如北京白雲觀、天津娘娘宮、蘇州玄妙觀、武當山元和觀等處靈官像最富丰采。

七真殿

晚清時建,供奉道教全真教派七真。七真,是王重陽的七大弟子,分別為馬丹陽、譚長真、劉長生、丘長春、王玉陽、郝太古、孫不二。

王重陽在陝西修道後赴山東寧海傳道,收全真七子。馬丹陽,家世業儒,為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後,因兵亂東遷寧海。夫人孫不二,成道後稱為清靜散人。馬丹陽是王重陽的大弟子,為全真教在我國北方傳播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

丘處機,山東棲霞人,出身名門望族,十九歲入道,後拜王重陽為師,開創全真教龍門派。

譚處瑞,世代家居寧海。在他前往拜見王重陽前不久,忽然癱瘓,久治無效。聽說王重陽自終南山來寧海,居馬鈺家,傳有方術,即帶病求拜,望賜醫病良方。王重陽閉門不納,處瑞堅守,不斷輕叩門,重陽以其誠而召見之。當晚二人同床而寢,傾談十分親密。第二天早上,處瑞下床,四肢輕健,遂拜王重陽為師。

王玉陽,家居寧海東牟,幼喪父,事母至孝。26歲拜重陽為師。

郝大通,世居寧海,自幼資質豐美,不慕榮華,深窮卜筮之術。29歲拜重陽為師。

劉處玄,家居東萊,世代武官。劉處玄以孝行奉孀母,立誓不官,清靜自守。23歲拜王重陽為師。

“七真”成為全真教發揚光大的奠基人和播種者。因此可以說全真教的起足點在陝西關中祖庵鎮,但其真正的根據地、開拓地在山東寧海。

重陽寶殿

香港青松觀侯寶垣道長捐資380萬修建,1997年底建成。殿內正中供奉王重陽祖師,祖師左側為和玉蟾,右側為李靈陽。

和玉蟾,秦州甘泉人。出身刀筆吏,傳說逢道者點化,遂出家入道。聞王重陽甘河遇仙結庵於劉蔣村,就前往參同。

大殿大殿

李靈陽,京兆路終南縣人。聰明特達,視富貴如浮雲。金大定三

年與王重陽、和玉蟾,三人同於劉蔣村結庵而居。和、李二人的修煉,均受王重陽的指點,大得其妙。

兩旁有長聯一幅,為前道教協會會長閔智亭撰。

上聯:正陽祖,純陽師,燕國海蟾是叔主,與和公玉蟾、李公靈陽,築庵悟道,功成道備,去東海之濱,丘劉潭中尋得馬,結金蓮法眷,廣開闡化,甘水仙源流長遠。

下聯:去妄幻,全本真,不染不著葆自然。當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氣,心明性見,更建功立德,濟貧援苦行方便,記與物無私,先人後已,祖庭教法永傳銘。

上聯闡明全真教源流及發展歷史,下聯闡明全真教教義。

重陽祖師墓

重陽祖師墓,在原“白雲靈祠”的範圍內。基高1.5米。據當地老人回憶,文革前墓地面積150平方米。1958年祖庵生產隊興修水利時在重陽祖師殿基址處(即今銀杏樹東北)1米深處挖出壽函(石棺)一具,,當時用大粗麻繩套在石棺蓋上用拖拉機向西拉,因太重只拉開一條縫,繩斷,被重陽宮道士殷晴寬阻止,後八仙庵道協同公社又將重陽壽函用土掩埋。

1967年春在“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浪潮中,祖庵梁莊紅衛兵又將王重陽墓挖開。據說,墓內青石砌壁,中有石棺(壽函),長2米,寬1.22米,高0.96米,蓋厚0.3米,石棺下周圍雕有龍。棺內安放木刻重陽祖師像及遺骨,存方磚兩塊,上刻“重陽祖師壓骨在此”,修建重陽宮時遺失。壽函撬開,函內用黃色綢緞包一木棺,棺內用綠色被包著王重陽遺體,其頭枕右臂朝西面南,當時黃袍道帽,容貌鬍子完好可觀,但見風后化灰。遺體的頭部胸部是用木架子固定著,髮髻上有一對金環,公社以30元錢買給周至銀行,後來將木架子掛在銀杏樹上,遺骨散放棺外,後道人又將遺骨埋於竹園。幾天后有人用炸藥將壽函炸爛,運往公社門前壘橋基。現僅存蓋,翻放在銀杏樹東邊(蓋長2米,寬1.22米,厚0.30米),碑林內的重陽畫像碑原在此處。墓西有《重陽祖師仙跡記》碑,東有重陽子手書《無夢令》碑,北有《重陽宮圖》碑,後都移入碑廳保存。

活死人墓

活死人墓活死人墓

活死人墓位於距重陽宮還有4、5里路程的成道宮中,是王重陽修道練功的地方。王重陽抗金失敗後,掘地穴居,稱之“活死人墓”,以方牌掛其上,書云:王害瘋(王自稱瘋子)靈位。七年後,王重陽走出活死人墓,開始以另一種方式實現自己的理想。如今還有墓堆,前面有碑石上刻著“活死人墓”幾個大字。據當地專家講以前曾經開過墓道,發現裡面確有地下室,看下去深不見底,為了保護起見,沒有讓人進去,就用土封住了。據記載,王重陽早期曾經在活死人墓中修煉兩年,還寫了一首《活死人墓贈寧伯功》的七絕詩,描繪了這種特殊的修煉方法。詩中說“活死人兮活死人,風火地水要只因。墓中

日服真丹藥,換了凡軀一點塵。活死人兮活死人,活中得死是良因,墓中閒寂真虛靜,隔斷凡間世上塵”等句。

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王重陽49歲。他在南時村自鑿一墓,築冢高數尺,上掛一方牌,寫“王害風靈位”,牌下深丈余,獨自穴居其中,達2年之久。他自命此為“活死人墓”。王重陽掘地穴居,在客觀上當然給人一種故弄玄虛以增添神話色彩的感覺。不過他本意其實為了創造一種與世隔絕、便於靜修的特殊環境,事實上還在人間,並沒有離開地球,但他卻認為就是“換了凡軀”、“隔斷凡間”。他為了後來能夠形成獨立的教派,並且為教派樹立高遠的目標。他在“活死人墓”四角各植海棠一株,人問其故,他說:“吾將來使四海教風為一家耳。”他這個遠大理想雖然沒有親自完成,但後來的全真教在北方風靡一時,吸引了大半箇中國的眾多士大夫和民眾,他的預言最後終於由門徒變成了現實。

文昌閣

一樓供奉文昌帝君,文昌亦稱梓童帝君或文曲星,是中國古代總領功名、學問、文章及保護科舉士子的神,在道教諸神中有很高的地位。“文昌”本是中國古天文學對“斗魁”星以上六顆星辰的合稱,並被古代星象家們解釋為可以為人們帶來顯貴地位的吉星,因而也就成為人們普遍信仰的一位星官。道教沿襲了民眾對星辰的崇拜,公元6世紀後,中國封建王朝以科舉選拔人才,科舉成為知識分子走向仕途的主要途徑,對“文昌星君”的崇拜逐漸興盛。“文昌星君”成為中國知識分子求學、官場升遷的主要保護神,並被歷代帝王封為“文昌帝君”。舊時,文武官員、騷人墨客和社會名流都在文昌閣拜祭文昌帝君,希望在科舉功名方面得到他的護佑。每年農曆二月初三為文昌帝君的誕辰。在主神文昌帝君兩側供奉的兩位童子,為天聾和地啞。在掌管文人仕途命運的神明身旁,特意安排了兩個聾啞人,為的是防止向凡人泄露科場秘密。

兩聖殿

兩聖殿內供奉著“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和“集儒家學說之大成者“朱熹”。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過去入學讀書,第一件事就是祭拜孔子。如果說孔子是儒家學說的權威者的話,那么朱熹就是儒家學說的集大成者。朱熹從眾多儒學作品中精心挑選出了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並刻印發行,成為封建時代的教科書,這在教育史上是一件大事,使儒家思想成為影響封建時代的主要思想,從而使朱學也成為維護封建時代統治秩序強有力的精神支柱。朱熹潛心儒學研究,著有《四書集注》,《易本義》等,被尊稱為朱子,得以配享孔廟。朱熹在浙江幾年,對新昌情有獨鍾,與邑人石墩,石宗昭,石鬥文,呂沖之,梁汝明等交往密切,成為知友。1178年,浙東發生饑荒,朱熹奉命擔任浙東常平茶鹽公事一職,他往返於新昌、嵊洲,賑災百姓,幫助大家渡過難關。石墩在城西鼓山建了一座“克齋”,朱熹為他寫了一篇《克齋記》。新昌祥棠有一座“朱子著書樓”,大佛寺隱岳洞旁有“濯纓亭”,是朱熹講學之處。朱熹與新昌的關係可說是極為密切了

睹星門

牌坊兩柱一跨,兩側直書“第十洞天”和“六十福地”。洞天、福地是神仙在人間的住所,全國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第十洞天和六十福地,確定了重陽宮的歸屬。

來重陽宮旅遊有句口號叫“游重陽洞天,做世上神仙”。這睹星門就是仙凡交界處。現我們穿過睹星門,已經從凡間進入到仙境了喔,讓我們一起來體驗一下做世上神仙的感覺吧!

太清院

太清院倚山隨勢而建,中軸線上依次為靈官殿、三清殿、三皇殿和升仙台。軸線左右為鐘樓與鼓樓;西側為三官殿、慈航殿和三陽殿;東側為財神殿、天醫殿和轉運堂。

碑林

概況

重陽宮大門重陽宮大門

祖庵碑林亦稱祖庵石刻,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西南約40公里處的戶縣祖庵鎮北。收集陳列元時道教全真振石刻文物80餘通(件),大多數為螭首龜跌或方趺,碑石55通,尤以31通巨型元碑最為著名,許多碑文由趙孟頫、韓沖、姚燧、王重陽、尹志平、商挺、楊奐、姚遂、宋勃、王磐、李道謙、孫德烴等名家高道所書。此外還有少量金代及明清碑石,另有7通元代聖旨碑,其中5通是蒙漢文合刻碑。

其中《大元敕藏御服之碑》、《皇元孫真人道行碑》為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所書,殊為珍貴。而(皇帝璽書碑》等5通蒙漢文對照碑,碑文為八思巴蒙古字與漢字合刻,“對於研究元代文獻譯名的還原及演變,尤其具有重要價格,對於古代蒙古語言的研究也是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P631--632)。現存八思巴古字碑在全國已發現者約有20餘種,祖庵碑林即保存有5通,侮這樣大量集中保存元代全真教金石文獻者在全國實屬罕見。

碑銘比較詳盡地反映了重陽宮和道教全真派發展起落軌跡和狀況,較為集中地反映出全真教與金、元社會政治發展的緊密關係,所記載的全真教修煉方法,為研究道教文化和中國傳統醫學提供了翔實的資料。碑石還提供了大量有關寺院經濟的重要資料。所有這些對於多方位研究元代歷史和道教發展史具有重要價值。

200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裡還有吳道子戲筆、重陽畫像碑、北七真畫像碑,均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碑廳

祖庵碑林現收集金元時道教石刻文物80餘通(件),大部分為碑石,尤以31通巨型元碑最為著名。經陝西省文物鑑定委員會鑑定為一級文物的有12通,二級10通,三級4通。這些碑石記載著道教全真派的歷史、教義、修煉要旨等。按內容可分為宗教歷史類、書法名碑類、八思巴文類、內丹功法類四種。

1、無夢令碑:

重陽親筆書寫的無夢令詞一首:大道常生門戶,幾個惺惺覺悟?鉛汞緊收藏,方始澄神絕慮,心慕心慕,便趨蓬萊仙路。

2、全真教祖碑:全名:“終南山神仙重陽王真人全真教祖碑”。共2600餘字,詳細記載了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的生平及創道活動。為六龍浮雕碑首,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

3、元代重陽宮盛況圖碑:元代時重陽宮全貌圖,可知當時重陽宮的規模之大。

4、《大元敕藏御服之碑》《皇元孫真人道行碑》:為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所書,是我國的書法名碑。

5、秘語碑

此碑刻於元大德年間。在“甘河遇師”第二年,王重陽曾與一道者同宿月下,道者言:“吾宿西北大山之中,彼間有人善於談演《陰符》,《道德》尤所精通,聞君平日好此二經,胡不相從試往觀聽?”重陽躊躇未之能決,道者忽拋拄杖乘風而去。重陽左右尋他,杳無蹤跡,他於是悵然若失。在這一年之中王重陽過禮泉縣,又遇道者,他急忙上前迎拜,邀入酒肆,共飲之間,恭問道者鄉里。道者答日:“浦坂永樂是所居地”(山西永樂宮),又問年齡幾何,答:春秋二十有二。再問其家族姓名,道人默而不答,只索要筆紙,書秘語五篇。此後王重陽慨然入道,改號重陽子,於甘河之南的南時村穴居修煉。這通石碑就記載了當時留下的五篇秘語。

6、重陽祖師及七真畫像碑。

7、《皇帝璽書碑》等5通蒙漢文對照碑:碑文為八思巴蒙古字與漢字合刻,對於研究元代文獻譯名的還原及演變,尤其具有重要價值,對於古代蒙古語言的研究也是珍貴的第一手資料。現八思巴蒙古字碑在全國僅發現有20餘通,祖庵重陽宮碑林即保存有這5通。像這樣大量集中保存元代全真教金石文獻在全國實屬罕見,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因此,重陽宮碑廳被喻為陝西的“小碑林”。

鍾馗捉鬼圖

唐吳道子戲筆,明代弘始年間重刊於此,畫工精美,雕工細緻,石質光潤。

碑高57厘米,寬48厘米。已殘為四塊,為明代線刻畫。上刻一古樹,樹上盤有青藤,右邊畫一仙家騎驢,後有一仙童牽韁繩隨行。右上款書:“唐吳道之戲筆”,左上款書“明弘治庚申春三月,太原倥侗子重刊”。雖屬重刊,亦有較高價值。今碑鑲嵌於祖庵重陽宮祖師殿西山牆上。

傳說

概況

重陽宮的制度規模,未見詳細記載,但據介紹,該宮盛時,宮殿樓閣達五千餘間,道士近萬人,規模甚為宏大。故與山西永樂宮、北京白雲觀合稱為全真三大祖庭。至明清,道教轉衰,重陽宮得不到大的維修,大部建築漸廢,現僅存經清代重修的純陽殿和靈官殿等。原有七十餘通元代碑刻,僅留存三十餘通。有元明以來30多方碑刻。這一批碑石大都有蛟首龜趺,多用蒙漢兩種文字刻成,其中以元延二年(1315)立的《敕藏御服碑》和元統二年(1334)立的《孫真人道行碑》最值得稱道。此外還有“七真圖像”、“萬壽宮圖”及用蒙古文、藏文、八思巴文寫成的聖旨碑等石刻,這些碑石是研究中國道教發展史的珍貴資料。

腳印石

傳說當年王重陽祖師在練功時,鞋中的一粒沙子因為浸染了祖師的仙氣,見風就長,虎虎生威,後被祖師蹋了一腳擊了一掌,就再也不長了。如今,巨石上幾個碩大的祖師腳印依稀可辨,被稱作祖師腳印石,而巨石突兀的頂部仍是祖師擊了一掌的印記。腳印石出現五種顏色,代表祖師練功所采的五行之氣。

遇仙橋

在北距重陽官15華里的甘河鎮,有一處始建於元初的石拱橋,相傳為王重陽早年遇鍾呂二仙並受點化而得道之地。遇仙橋是陝西省現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元代石拱橋,歷史的滄桑幾乎讓遇仙橋湮沒於地下,只有供石上精美的龍頭浮雕還向人們訴說著昔日的輝煌。1987年在遏仙橋旁重借挖掘出土的王重陽明代石雕像,村民供奉在橋畔的小廟中。石雕像栩栩如生,重陽祖師端坐正中,氣宇軒昂,頗有大家風範:兩個書童站立兩旁,形象逼真,妙趣油然而生。

重陽氣功

重陽氣功始於金元,道教全真派祖師王重陽所創,數百年來在普及和提高中不斷發展。在20世紀80年代,接受重陽氣功的患者從省內到全國,從國內到海外,不斷擴展。總計約10萬多人次,有效率達96%,治癒率達79%,國內外已有30餘家報刊對他們的論文和事跡作了宣傳報導。

重陽氣功:……以清靜為基,柔弱為本……節飲食,絕思慮……滅情於虛,寧神於極,不出戶庭而妙道得矣。引自《馬丹陽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