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圈理論

大都市圈理論

大都市圈理論,又叫城市群理論,是區域發展的基礎理論之一。自1957年法國著名經濟學家戈特曼教授提出這一概念以來,已在全世界被廣泛運用,並被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所謂“大都市圈理論“,通俗的說法就是在一定地理或行政區域內,由一二個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為核心,輻射並帶動周邊一定範圍內的一批中小城市,使其成為在世界範圍內有一定影響力、競爭力的區域城市群或城市帶。這種城市群或城市帶具有集聚效應的製造業產業鏈和集約化的永久性城市社區居民群體。

歷史背景

大都市圈理論 大都市圈理論

改革開放以後,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三大都市圈的發展相當迅猛,對全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成為支撐全國國民經濟的主要地區。正因為三大都市圈城市群的實力推動和效應,全國各地都興起了區域不等、名稱各異、特色有別的大都市圈熱潮。

世界都市圈

大都市圈理論 大都市圈理論

1967年戈特曼給出世界存在六大都市圈,即紐約都市圈,占美國GDP的30%;環五大湖都市圈,占美國GDP的20%;巴黎都市圈,占歐洲GDP的30%;倫敦都市圈,占英國的50%;東京都市圈,占日本GDP的60%;長江三角洲都市圈,占中國GDP20%。

紐約大都市圈:該都市圈從波士頓到華盛頓,包括波士頓、紐約、費城、巴爾的摩、華盛頓等大城市共40個。該都市圈面積13.8萬平方公里,占美國面積的1.5%,人口6500萬。

北美五大湖大都市圈:該都市圈分布於五大湖沿岸,從芝加哥向東到底特律、克利夫蘭、匹茲堡,並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倫多和蒙特婁。它與紐約都市圈共同構成了北美的製造業帶。

東京大都市圈:一般指從千葉向西,經過東京、橫濱、靜岡、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戶的範圍。這個區域面積3.5萬平方公里,占日本全國的6%。人口將近7000萬。

巴黎大都市圈: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衛普、布魯塞爾、科隆等。這個城市帶1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0座,總面積14.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600萬。

倫敦大都市圈:該都市圈以倫敦-利物浦為軸線,包括大倫敦地區、伯明罕、謝菲爾德、利物浦、曼徹斯特等大城市,以及眾多小城鎮。該城市帶面積為4.5萬平方公里,人口3650萬。

長三角都市群 長三角都市群

長江三角洲都市圈:這個都市圈由蘇州、無錫、常州、揚州、南京、南通、鎮江、杭州、嘉興、寧波、紹興、舟山、湖州等城市以上海為龍頭一起組成。面積近10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7240萬。

國內都市圈

規劃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形成不同層次的都市圈。在第一層次的都市圈中,有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都市圈;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都市圈;以北京為中心的京津冀都市圈。三個都市圈的GDP占了全國的43%。同時,國家發改委正式確認了十大城市群,除上述三個外,還有山東半島、遼東半島、中原、長江中游、海峽西岸、川渝和關中城市群等。

根據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最新完成的《2010中國城市群發展報告》,中國正在形成23個城市群,其中,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躋身於國際公認的6大世界級城市群。

報告稱,城市群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核心地區,是中國主體功能區戰略中的重點和最佳化開發區,也是未來中國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向。

報告提出,經過10-20年建設,中國要將“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分別建成國家綜合競爭力最強、亞太地區最具競爭活力、國家創新能力最強的世界級城市群,同時,將海峽西岸建成服務祖國統一大業的海岸型城市群,將環鄱陽湖建成國家大湖流域綜合開發示範的生態型城市群,將成渝城市群建成國家城鄉統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將遼東半島建成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核心城市群,將南北欽防建成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海灣型城市群,將天山北坡經濟帶建成中國面向中亞五國合作的陸橋型城市群等。

基本標準

城市群內都市圈或大城市數量不少於3個,至少有1個特大或超大城市為核心;

人口規模不低於2000萬人”、“城市化水平大於50%,非農產業產值比率超過70%;

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經濟密度大於500萬元人民幣/平方公里”等等。

以此為標準;中國正在形成的23個城市群呈現為“15+8”的空間結構格局。

未達標城市群

8個未達標城市群:

南北欽防、晉中、銀川平原、呼包鄂、酒嘉玉、蘭白西、黔中和滇中。

達標城市群

15個達標城市群:

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山東半島、遼東半島、海峽西岸、長株潭、武漢、成渝、環鄱陽湖、中原、哈大長、江淮、關中、天山北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