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濟高鐵簡介
鄭濟高速鐵路又名濟鄭客運專線、俗稱鄭濟高鐵、鄭濟客專。是河南省與山東省規劃建設的一條高速鐵路通道,連線河南省鄭州市與山東省濟南市,是山東“三橫三縱”綜合運輸通道的組成部分,也是河南省“米”字形高鐵網路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兩省要求十三五前期建設。
根據訊息,鄭濟高速鐵路站點設定:鄭州東—原陽—新鄉東(鄭濟場建於京廣高速以東)—衛輝東(預留)—大運河站—濮陽東—南樂東—莘縣南—聊城—茌平北—濟南北(齊河)—濟南西。時速350。在鄭州引入鄭州東站,與京廣高速鐵路、鄭西高速鐵路、鄭徐高速鐵路、鄭萬高速鐵路、鄭合高速鐵路、鄭太高速鐵路相接,連線濟南樞紐。
大運河濬縣段簡介
大運河濬縣段是中國隋唐大運河永濟渠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河道保存完好。今衛河濬縣段全長約71.1公里,呈西南——東北走向,蜿蜒穿過濬縣。自新鄉衛輝市流經濬縣新鎮鎮淇門東街村入境;於小河鎮東王灣村出境(入滑縣),再由小河鎮柴灣村入境;至王莊鎮北蘇村出境(入安陽市內黃縣)。先後途經濬縣新鎮鎮、小河鎮、衛溪街道辦事處、濬州街道辦事處、屯子鎮、王莊鎮等六個鄉鎮、街道辦事處。
大運河濬縣段始於東漢末年開鑿的白溝,隋煬帝時開通永濟渠,北宋時更名為御河,明初改稱衛河並沿用至今,至20世紀70年代初斷航,通航近1800年。歷史上該段運河一直是華北平原上溝通南北的重要水道。建安九年,曹操為北征鄴城袁尚,興建了“遏淇水入白溝,以通糧道”的白溝水運工程。隋、唐、宋時期,衛河是向北部邊防運輸軍隊及軍需糧餉的交通幹線,元、明、清時期又作為京杭大運河的輔助通道向北京漕運糧食和建材等物資,在維護國家統一、鞏固北部邊防、促進區域文化交流、農田灌溉等方面均發揮了重要作用。大運河濬縣段是中國大運河的傑出範例,在中國歷史,特別是東漢、三國、隋、唐歷史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供了珍貴而豐富的材料。明代雲溪橋、古城牆、古廟會、黎陽倉、大伾山、浮丘山……流經濬縣的大運河在兩岸留下了大量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千裏運河之上一幅古色生香的織錦長卷”。大運河濬縣段保存現狀良好,文化遺產豐厚,成為中國大運河申遺在河南的重要河段。大運河濬縣段以良好的保存現狀和豐厚的文化遺產,成為中國大運河申遺在河南的重點河段。目前,已列入《鶴壁市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遺產點共11個。即大運河濬縣段河道、枋城堰遺址、雲溪橋、黎陽倉遺址、北街土圓糧倉、濬縣古城牆、縣衙遺址、文治閣、文廟、大伾山、浮丘山。濬縣段是衛河(永濟渠)目前保留的最為典型的一段運河故道,反映了衛河(永濟渠)河道的線路走向。歷史上該段運河一直是華北平 原上溝通南北的重要水道,對該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濬縣自西漢初年置黎陽縣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境內現有名勝古蹟300多處,其中,國保文物單位4處16項,省保文物單位4處7項,縣保文物單位94處,優秀歷史建築單位及院落44項,重要城市歷史環境要素及遺蹟遺址13項。1994年1月4日,濬縣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濬縣古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面積2.5平方公里,古城內街區結構布局保存完好,以鐘鼓樓(文治閣)為中心,有東西南北4條主街,8條小街,36條小巷,至今已有640多年的歷史。開挖於隋朝的隋唐大運河穿城繞山而過,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古河道至今保存完好。
濬縣古城牆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此後,古城牆多次重修擴建,日趨完整。今僅存西門北沿衛河一段,城牆上有垛,有兩個小門,一曰"觀瀾門",一曰"允淑門"。沿衛河的古城牆牆長768米,底寬7.39米,頂寬5.7米,地面到城牆垛下皮高5.85米,垛牆高0.98米,城牆總高度7.67米。內實以夯土,白灰灌漿,堅固異常。城牆的南北兩側,有券形頂城門兩個,北部的為水驛門,南部的為允淑門。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其中,始建於明代的雲溪橋位於濬縣城西門外,是中國古代大運河衛河段上僅存的兩座古橋樑之一,作為大運河上保存完整的實物,為研究大運河的歷史、發展和變遷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黎陽倉是隋唐時期大運河沿岸重要的國家官署糧倉,與洛陽的洛口倉齊名。因其規模大,存糧多,被譽為“天下糧倉”。倉城平面布局近正方形
,總面積約78800平方米。至2012年,已探明糧倉中心區倉窖84座,總儲量約3360萬斤,可供8萬人吃1年。黎陽倉遺址的發現與發掘,對佐證河南鶴壁濬縣隋唐大運河歷史和大運河(永濟渠)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濬縣衛河上的雲溪橋、古碼頭、古城牆保存完好,是鳳毛麟角的地面運河遺蹟。”
濬縣正月古廟會,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是華北第一大古廟會,是宗教文化與民俗文化相融合的大平台。大運河濬縣段便利的水上交通條件為濬縣正月古廟會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濬縣正月廟會集中體現了儒釋道三教融合一體的特點;玄妙的佛教音樂、道教音樂、規模盛大的社火表演、五彩繽紛的民間工藝、種類繁多的特色小吃等等匯聚為豐富多彩的廟會文化。濬縣泥咕咕和民間社火先後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正月古廟會會期從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長達月余,期間,來自晉、冀、魯、豫、皖等省市地區的觀光遊人絡繹不絕,高峰期日客流量近30萬人,被稱為“華北第一古廟會”。2004年4月,濬縣古廟會被財政部、文化部公布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項目之一。2006年10月被公布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10月被評為“河南民俗經典”。
站在雲溪橋上,放眼向北望去,河道寬闊,渡口依舊,古城牆盡收眼底,數百年古槐盡展遒枝,仿佛一幅美妙的圖卷。
2012年3月15日起,大運河濬縣段進入全面整治階段。整治主要包括文物維修及保護、河道清淤、環境整治、環境綠化、遺產小道鋪設工程、污染源治理等項目。大運河濬縣段申遺工作指揮部在濬縣文廟設立了大運河申遺環境整治工程辦公室,明確了各項工作的目標任務、責任單位、責任人及完成時限。指揮部由19個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大運河鶴壁濬縣段申遺工作指揮部,統一領導、協調申遺工作。與文物、環保、建設、文化、規劃、林業、土地、水利部門及有關鄉鎮等14個責任單位簽訂了《大運河濬縣段申遺工作目標責任書》。在實施方案中對申遺工作任務進行了詳細分解,主要包括河道治理、河堤綠化、污染源治理、縣城段運河兩岸環境治理、土地使用、文物保護、社會宣傳等七個方面。各單位按照分工,迅速組織人員開展了環境整治工作。為了加大大運河濬縣段申遺工作的宣傳力度,濬縣指導市縣兩級新聞媒體利用電視遊走字幕、廣播專題節目、報紙整體版面等形式加大了對大運河申遺的宣傳力度,提升了全市的關注度,得到了全縣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擁護。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在全社會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保護運河,宣傳運河的活動蔚然成風。
大運河站建站意義
鄭濟高鐵在滑縣和濬縣之間設站,方便了兩縣人民出行。加速兩縣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