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大辮子甩三甩》帶著泥土的味道,以其清新細膩、不飾雕琢、婉 轉悱惻、回味悠長的特點,愉悅、震撼著人們的心靈,不僅備受專業人士所推崇,還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廣大人民民眾的喜愛。 抗日戰爭期間,泗水境內建立了泗南、泗北兩個抗日根據地,對敵作戰300多次,規模較大的近百次。其中,1942年9月的孫徐戰鬥,一次消滅日偽軍200人,俘敵500多人。在這塊英雄輩出的熱土上,一班不甘沉淪、重情重義的血性兒女,從他們內心裡飛揚出了《大辮子甩三甩》這支優美的民歌。 《大辮子甩三甩》選取的是女主人公妮兒在翠花崖上送自己未婚夫———親人八路軍轉移的畫面。通過妮兒與娘的對唱,表達了離別時對親人的擔心,對將來勝利凱旋的熱切渴望,將一個純情、聰穎的農村少女形象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委婉地展現了軍民一家親的場景。 歌曲共有三段,每段均為三層意思,條理清晰、層次分明。三段中的開頭部分均是敘述描寫場面,簡潔形象。“大辮子甩三甩,甩到了翠花崖/同志們把號喊,喊了個向右轉/西北上大炮響,隊伍走得忙”。 歌曲三個段落的中間層次是最為出彩的部分,“妮兒”憂心忡忡,通過她向娘的巧妙發問和匯報,“隊伍他往哪兒開?/走了別忘了小妹俺/你看他回頭望”,將一個大膽、率真、重情的山區姑娘刻劃得入木三分,令人拍案叫絕,與孫犁《荷花澱》中對游擊隊家屬的描寫有異曲同工之妙。 泗水縣西靠曲阜、兗州,東鄰費縣、臨沂,南接鄒城,北毗煤炭資源豐富的新泰、寧陽,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成為敵我競相爭取的地方。你爭我奪的拉鋸戰,使泗水縣成為一塊慘烈的土地、英雄的土地,廣大民眾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戈山村一次就被日本人屠殺近200人,損害牲畜1600多頭,燒毀房屋380多間。一個百餘戶的喬家村,幾乎家家都有烈士,《大辮子甩三甩》中主人公妮兒的那個“八路軍哥哥”,是勝利回家了呢?還是成了烈士?我們不禁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歌曲中反對日本侵略、控拆戰爭罪行的深層意義是聽眾不應忽略的。 《大辮子甩三甩》以泗水當地的民間小調為載體,採用四分之四節拍,抒情性強,大量下滑音、波音的利用,歌曲一些細微處的精心處理,使整首歌曲顯得美輪美幻、沁人心脾。優美的曲調,絕妙的歌詞,相互補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 泗水作為革命老區,中,泗水民歌《大辮子甩三甩》被上海音樂學院編入教材;1983年在山東電視台“螢幕歌聲”播出;1984年山東人民廣播電台“每周一歌”播出;同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作為優秀節目播出;後來,中央電視台專門拍攝了MTV,由當時青年歌唱家杭天琪將對唱改為獨唱,作為優秀節目中的保留節目,分別在當時的“東方時空”、“旋轉舞台”。
歌詞更改
《大辮子甩三甩》
大辮子甩三甩
甩到了翠花崖
娘啊娘啊
隊伍要往哪開
小妮子,你別哭
哭也是擋不住
隊伍行軍不興帶媳婦
同志們把號喊
喊了個向右轉
走了!走了!別忘了小妹俺!
小妮子你放心!他不是那樣的人
忘不了爹娘,忘不了心上人
西北上大炮響
隊伍走的忙
妮啊妮啊
你看他回頭望
翠花崖上送親人
眼望隊伍過山村
盼著那勝利早日的回家門
以上為由杭天琪演唱的歌詞,其實新歌詞中把原歌詞中的“哭也是擋不住”中的“擋不住”應為“沒用處”,還有“隊伍行軍不興帶媳婦”中的“隊伍行軍”應為“八路軍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