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安慶的大觀亭,有稱大觀樓或大觀台,位於安慶市大觀亭街中段(今大觀亭街56號),最早是元末郡守余闕——余忠宣公墓。亭建於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系兩層磚木結構,畫棟飛檐,負山面江,環境清雅,素稱“皖省第一名勝之區”,位踞山上,背倚大龍山,前臨長江,境界開闊,氣象雄偉,故有“大觀”之名。安慶大觀樓曾與武漢黃鶴樓、九江庾樓並稱為“長江三大名樓”。歷史
大觀樓始建於明世宗嘉靖元年。
大觀亭屢廢屢建,僅清代即先後有徐國相、張懋誠、陶沅於1684、1710年、1821年三次重修。鹹豐時的1854年大觀亭毀於兵燹。
同治年的1867年即由吳坤修重建。正是這次重建,使得三十年後有《大觀遠眺》等古照的存世,並在很大程度上導致清末有《大觀亭志》的出版。
1938年,大觀亭主體建築以及望華樓、忠宣墓及忠臣廟等,被日軍炸毀。
20世紀80年代重建。
2012年11月,隨著開發商的進入,安慶大觀樓被轟然推倒,成為商業開發的犧牲品。
文化
清代乾嘉時期大詩人袁枚,是詩歌性靈說的倡導者,對安慶大觀亭情有獨鍾。《大觀亭志》收錄其詩作一首,題為“謁余忠宣公墓登大觀亭”,說明他是實際到過大觀亭的。沈復筆下的安慶大觀亭:是年九月,余從石琢堂殿撰赴四川重慶府之任。溯長江而上,舟抵皖城。皖山之麓,有元季忠臣余公之墓。墓側有堂三楹,名曰“大觀亭”。面臨南湖,背倚潛山。亭在山脊,眺遠頗暢。旁有深廊,北窗洞開......
壓台楹聯:
秋色滿東南,自赤壁以來,與客泛舟無此樂;
大江流日夜,問青蓮而後,舉杯邀月更何人。
拆除質疑
2012年11月,隨著開發商的進入,安慶大觀樓被轟然推倒,這座歷經戰火、見證數百年歷史,被譽為“長江三大名樓”之一的安慶市地標性建築,從此消失了。大觀樓對於當地人,不僅是一處閣樓,更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在安慶,有大觀樓公交站、大觀街,行政區劃分中還有專門的大觀區。經安慶市建設委員會尹主任證實,大觀樓確實已經被用於商業開發,而其他各地與大觀樓類似的古蹟,很多與安慶市大觀樓的命運不同。除亳州大觀樓之外,南昌市滕王閣、昆明大觀樓、岳陽樓、黃鶴樓等如今多半是仿古重建的現代建築,而且重建之後的名樓們卻並未丟失原有的古味,反而激活了當地旅遊經濟,甚至成了城市名片。“為什麼別的地方都不惜斥資重建,安慶大觀樓卻要被開發商拆除?”當地一位古文物專家發出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