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大虛簡介
大虛法師,祖籍四川,長於南寧。1998年於廣西西山龍華寺禮上寂下心法師出家。雲居門下,曾為普陀山法師,現為山東淄博千佛寺首座,山東新泰市福慧講堂導師,深圳龍象講堂住持法師。2008年始,面向大眾講經說法。2009年底因緣使然至深圳,於世菩文化中心和般若講堂開講《維摩詰經》,2010年五月開講《佛說觀無量壽佛經》,2013年12月於深圳太陽山藝術中心開講《六祖壇經》。
大虛法師以自身多年禪淨不二之修學體驗,將深奧的佛法義理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說法過程生動平實,深入淺出,圓融通達。其說法風格較為風趣,方言、英文、流行文化、網路新詞等不時穿插借用,常令信眾忍俊不禁。會場氣氛活潑,頗具互動性,掌聲笑聲不斷卻不失莊嚴肅穆。
法師講學嚴謹客觀,務實謹慎,所說所引皆以佛經祖語為依止,絕少個人主觀發揮及矩越之處。對於著重處常反覆多角度論述,力求透徹清晰,唯恐誤導學人。講稿行文流暢,義理通順。公案眾多為其特點之一。法師亦常結合現代科學及西方宗教說法,於佛學外看佛學,於宗教外看佛教,令信眾對佛法有更全面客觀認識及圓融體悟。法師與時代結合之圓融說法方式,頗令時下中青年信眾所喜聞樂受。
佛陀預言相似佛法興盛世間直接導致正法被湮沒:”相似像法生世間已,正法則滅。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炙然,如來正法則沒。”--《雜阿含經》。法師講經說法不唯名氣,對於當今有違佛經祖師聖言量之諸多世間善法混充佛法、世界末日論、廣宣神通、附體、供嬰靈、小房子等大量相似佛法,以及諸多名為弘法度生實則貪求供養名利等邪見邪師直接進行破斥,無論名氣大小皆不留情面;道友遇勸,法師即以“寧可將身下地獄,不拿佛法做人情”作回應,不媚世俗、不計個人名利以護持正統佛法。其發心救護眾生法身慧命、荷擔如來家業之擔當及勇氣令人側目。
法師悲心尤重,對時下普遍神話、吹捧本宗本派法師上師等過度迷信之流弊多有針砭,一再呼籲信眾依止印光祖師關於明辨善知識之十條標準,嚴肅告誡眾弟子理性學佛,一切均應依止、回歸佛經和祖師大德聖言量,以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及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等為根本學修原則。法師常提醒信眾,修行即回歸生活,回歸平常,於日常生活中或老實念佛,或觀照起心動念,勤修戒定慧三無漏學,熄滅貪嗔痴三毒,是為真修行。而非在佛教圈裡傍名師、趕法會、求玄奇神通、求鬼神感應、求外人加持灌頂等。心外求法,違背因果律,已屬外道,果報即是自欺欺人被人欺。八正道正見第一,缺乏正見只會離解脫之道愈行愈遠。當向外攀緣之心安止當下,以平常之心老實辦道,專注於參禪、念佛、止觀、中道等其一法門精進用功,則日久功深,自性本具之生命之偉大實相即可顯現。
法師針對時代眾生福德因緣,主推淨土法門,尤其持名念佛一法。南無阿彌陀佛一句佛號,一切功德當下具足圓滿。常勸信眾萬緣不住,老實念佛,發願求生。唯信、願、行具足,必得往生。法師對不同根器不拘一格觀機逗教,普勸信眾廣學博聞,再擇一門精進。法師對各宗各派平等相待,無門派高下之偏。對正知正見及戒行清淨之高僧大德及法師廣為推薦和讚譽。而對於信眾之誇讚、求收徒,法師常喝止,自謙僅為佛法“傳聲筒”,且“無修無證”,唯“混飯庸僧”而已,行持風格低調謙遜、清淨樸實。
法師個性率真,平實質樸,與信眾相處即顯真性情,而非一本正經高高在上。然論及佛法即嚴謹認真,對於法義錯謬、邪師邪法絕不妥協,廣做獅子吼;對教化我執過重弟子亦常現金剛棒喝相。
法師對詩詞歌賦頗有研究,詩作不少,常結合個人修證體會於經文講解中引用輔做說明。
法師行跡
2009年於深圳世菩文化中心和般若講堂兩度開講《維摩詰經》,並將手稿付書《指月真髓》;
2010年5月於深圳般若講堂開講《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手稿成書《洞見和真相》;
2012年6月創辦深圳龍象講堂,講經著述,領眾共修念佛,利樂有情,共修福慧資糧。
2013年12月於深圳太陽山藝術中心開講《六祖壇經》。《楞嚴經》講解亦在準備中,開講時間及地點待定。
生平著述
大虛法師著作及影音資料:
1,書稿《指月真髓》:根據《維摩詰所說經》(2009年底於深圳世菩文化中心開講)講記編著而成,DVD光碟也已正式出版。2013年中旬付印第二版。
2,新著《洞見和真相》及DVD影像資料:根據2010年中旬於深圳福田區般若講堂開講《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編錄攝製而成。書稿已由國家宗教文化出版社於2012年3月正式出版,各大新華書店有上架。
印光大師分辨善知識十條標準
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著
“......然後印光大師還具體列舉了十個方面的內容,來說明什麼才是善知識,什麼不是:
一、凡是不遵守國家法令,破壞佛門戒律者,不是善知識。這一條很好理解。
二、凡是自稱,或通過他人透露,自己是佛菩薩再來者,不是善知識。這一條就很嚴重了,這一條規矩實際上是佛陀制訂的,這是佛陀在《楞嚴經》里制定的鐵律!如果我們拿這條鐵律來衡量現在那些自稱為佛菩薩的,滿天亂飛的上師法王,那問題恐怕就很明顯了。希望大家能牢記這點,牢記這點,大家就不會自欺欺人地一頭扎進去,輕易上當了。
三、凡是利用人們的好奇心理,大談感通,編造鬼神故事,妄言佛菩薩顯像、授記,以此吸引信眾者,不是善知識。像這一類人現在也很多,什麼修行過程中碰到的感應啊、境界啊,從娘胎里出生時,了不得的神奇瑞相啊,比佛陀出生的時候還要神奇,不過這種神奇和境界,是真是假,往往只有他本人才知道。而且,往往宣傳這種境界的人,他只會講、只會吹牛,他不會跟你講這個境界背後的法理到底怎么回事,不會引導你破迷開悟,所以這種宣傳是很有問題的。
四、凡是不修實行(不真修實證),專門做破血湖、還壽生、寄庫、超度等佛事,謀取錢財者,不是善知識。這一類現在也很多,這個是歷史淵源,也很長了,幾百年了,所謂的“經懺鬼子”,真正想修行的人、真正想要修行解脫的人要注意,不要自己傻乎乎地跳進這種羅網裡。
五、凡是不勸人精進,(不勸人)自修了脫生死,謊稱(自己)有妙法送人往生者,不是善知識。這個也是很明顯的,這種人我也見過,說你跟我結緣,你只要相信我,然後你必得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喔,比阿彌陀佛還厲害!這種說法,真是說出來我都覺得髒了我的口,但是有很多人就是相信,瘋狂的相信,這樣的人我都見過。
六、凡是以種種苦行、自我傷殘,妄稱代眾生受過者,不是善知識。這樣一類人你們見過嗎?我也見過,我怎么什麼都見過?有的人自己殘害自己,就說是代眾生消業障,有的人自己病得一塌糊塗,明明是自己的業障,卻說是代眾生背業,這是扯談的事情!如果說要代眾生背業的話,那佛菩薩替我們早就背完了,對不對?因果自負啊,沒有這個道理的。這種說法,如果說你有這個心,那充其量只是對你自己拓展心量,培養慈悲心有用,但是並不能真正的代眾生消業,這點要搞清楚,明白嗎?所以不要迷信,不要傻乎乎地迷信!
七、凡是以弘法利生為藉口,巧立名目,控制信眾,騙取錢財者,不是善知識。這個就不用說了。
八、凡是自稱有奇法異能,可以為人借壽(從閻王爺那裡借壽,幫你延長壽命),(或者)讓人立刻致富,(這種)誆騙信眾者,不是善知識。
九、凡是已經皈依佛門,仍行外道法,斂財滅法者,不是善知識。喔,印光老和尚很厲害!
十、(前面九條講的都是“不是善知識”,第十條講的就是善知識了)凡是嚴守戒律,弘揚正法,教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門深入,老實念佛者,才是真正的善知識。這是老和尚說的,對比這條,其實我們也還是很慚愧,也還沒做到,很多地方沒做到,所以我們算是“偽善知識”,不算真的。這裡要注意一點,老和尚說這個是站在淨宗念佛人的角度來講的,所以他才講一門深入,老實念佛者,才是真正的善知識,但是如果站在別的修行法門的角度來講的話,那就換一個詞就好了,同樣的,一門深入,老實參禪,或者你老老實實修大乘止觀,或者你老老實實持咒,那也是好的、也是對的,這點要圓融的來理解。
這十條,老和尚講的這十條,如果大家能吃透、把握的話,那基本上就沒有任何人能騙得了你們了,我想騙你們也不行。”
(----以上內容摘自2010年中旬大虛法師於深圳般若講堂《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內容)
詩作簡摘
大虛法師詩作簡摘:
《楹聯集萃》
一、大雄寶殿:
大丈夫懷抱天下 當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法
真佛子為茲忘軀 乃坐水月道場度無邊幻眾
二、蘭若僧寮:
風動心動 聞木樨香否
茶淡人淡 知游魚樂乎
三、獅吼堂:
知汝為法而來 念起留意
若爾了心便去 夢醒無方
四、易行佛堂:
須知密在汝邊 豈可從他取證
與其求佛哀佑 何如自己成佛
五、客堂:
客塵逆旅 三千界內揚眉漢
堂上宴坐 不二門中解脫僧
六、般若堂:
三藏歸般若 法華獅吼清涼雨
一乘衍真詮 妙旨拈花最上機
七、文殊殿:
爐香乍熱 供養如來法王子
天花亂墜 頂禮賢劫千佛師
八、普賢殿:
普賢無見 無所得中擊法鼓
白象非相 非常道外聆清鍾
九、改雲居山門聯:
塵外不相關 幾閱桑田幾滄海
胸中無俗慮 滿懷明月滿湖山
十、觀音殿:
行般若智 無礙無得何自在
照五蘊空 度苦度厄誰解脫
十一、地藏殿:
惡念成地獄 知幻即離
無心現淨土 見斯涅槃
十二、大虛關房:
慈悲容藏同大地
智慧深廣如虛空
十三、藏經閣:
四九年說法 無一字能執
二六時誦經 了半偈便可
十四、齋堂:
食存感恩 知眾生是諸佛父母
吐哺歸心 了煩惱即菩提根苗
十五、韋陀聯:
護法護心 韋陀金剛眼常在
降魔降己 菩薩密跡人難識
十六、彌勒聯:
入此門來 世間煩惱一笑了
到我面前 心中梗塞盡舍之
《 臨流吟》
箭水東逝之,
歸期永難期;
三秋驚倏爾,
人世何參商;
迴風長雲散,
悲酒悼流年;
吾同星河瀚,
與時俱將朽;
日出隨月沒,
造化寧有窮;
祈諸幻有情,
生死苦痛休;
明知不可為,
砥柱誓中流;
鳳去鳳來兮,
能不思孔丘?
《琴道(一)》
聞琴思古道,
焚香疑鶴來;
倦倚清宵里,
游心六合外;
松風水如月,
秋林野石苔;
一曲無弦意,
分明出世懷;
隨方覺斯趣,
謂吾何求哉;
但為子衿故,
沉吟復徘徊。
《 琴道(二)》
清音絕塵慮,
微心入道希;
淡泊揮弦處,
遠山近相期;
性隨流雲去,
返照和俗居;
天地同懷抱,
真如明月機。
《登岱頂有感》
嘗聞泰山道,雲中十八盤,
大患身無力,凡聖同此難;
幸得青雲寄,憑空臨岱安,
一覽天風闊,心小山外山;
欲學蒼松子,仙居碧霞觀,
任爾無常客,鐵牛夢自酣;
慣臥高崖懶,不善與人談,
誰信一回首,滄桑百年還。
《二泉映月》
華南第一峰,
泉水清如蓮;
一泉出雲岫,
一泉在心源;
強愁從茲去,
碧影過青岩;
星空虛夜月,
圓滿徹大千;
任運隨緣客,
臨流何求焉;
俯仰言機忘,
二泉映月嵐;
無礙無為道,
天然自目前;
入此三昧者,
即共老僧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