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的早期智人化石。發現於陝西省大荔縣解放村附近的洛河第三階地砂礫層中。1978年和1980年兩次發掘。同出的有石製品和哺乳動物化石。時代為中更新世末期,大約距今10餘萬年。
大荔人化石為一不足30歲的男性頭骨,基本保存完好,但沒有下頜骨伴存。頭頂相當低矮,前額扁平;眉脊粗壯,甚至超過北京人;眉脊上方有一條橫溝,骨壁很厚。這些表現出直立人的原始性。但吻部不甚前突,顴弓細弱,顱骨最寬處不接近顱底,顳骨鱗部呈圓鱗狀,這些又都是智人的進步特徵。腦量比北京人的平均值稍大。總的來說,體質特徵介於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間。大荔人頭骨面部的一些特點與現代黃種人比較接近,而與歐洲及西亞的早期智人相距較遠。
與大荔人同出的石製品約500多件,大多數是石片與石核,石器約占30%。與大荔人伴生的動物化石有古菱齒象、腫骨大角鹿、鴕鳥等10餘種。有嵩、菊、藜等草木植物,松柏、雲杉等針葉樹種。
起源
1978年3月21日,陝西省水利局劉順堂在段家鄉解放村(原名王家村)甜水溝東崖洛河三級階地的礫石層(第三層)中,發現了一個較完整的古人頭骨化石。經國家古人類學者多方考證,確定其為早期智人中的較早類型,時代為中更新世末期,具體時間約在20萬年左右。是我國舊石器時代從猿人到古人過渡的一個代表,因發現在大荔境內,故命名其化石人為“大荔人”,具體發現地址為“大荔人”遺址,距縣城西北23公里。
主要特徵
大荔人頭骨化石保存相當完整,唯缺下頜骨和牙齒。腦顱的右側後上部及左側顴弓缺損,硬齶及齒槽受壓擠而向上移位,使顏面下部變形。頭長207毫米,頭寬經復原後測量為149毫米,重450克。
頭頂特別低矮,由大孔前緣點到前囟點間距為118毫米,與頭長形成的長高指數為57,比早期智人低,比北京猿人(復原頭骨為59.6)也低。
眉嵴粗壯,其中央部左側厚度為20毫米,右側厚度為18毫米,比北京猿人(11.5~17.4毫米)還要厚。其兩側眉嵴的方向由前內側向後外側延伸,兩側眉嵴合成八字形,與北京猿人不同,卻與時代較晚的馬壩人、昂棟人及其他早期智人相似。
眉嵴後方的額骨寬度變小,額骨鱗部兩側間的最近距離是106.4毫米和125毫米,兩眉嵴外側最大距離所形成的指數為85.1。比北京猿人處於較高的進化階段,而與馬壩人相近。
頭骨最寬處在顳鱗部後上部顳鱗上緣呈圓弧形,右側顳骨破壞,左側顳鱗長72毫米,高為46.5毫米,長高指數為64.6,與現代人的平均數65.2相近。
頭骨顳鱗部與乳突部之間有一很深的切跡,其陷入的程度與現代人相近。外耳門垂直徑大於橫徑,屬垂直型。在外耳門上方,也有耳門頂蓋。
面骨相對較小,顴弓細弱,最細處垂直直徑只有7毫米,橫徑為4.3毫米。但顴弓根方向較傾斜,顴弓位於眼耳平面下方。上領骨的前面主要朝向前方,在上頜骨與顴骨交接處突然轉折向後外側,這整個輪廓線與北京猿人很相似,也是與現代人黃種人一致的。
額骨鱗部上有一條矢狀脊,前囟區略成隆起,矢狀縫部也略隆起成矢狀脊,其兩側的頂骨比較平坦,使頭頂呈兩面坡式的屋頂狀。這些性狀與北京猿人及馬壩人相近。
這個頭骨的面部有一些性狀與現代蒙古人種比較接近,如顴骨比較朝向前方,使面部顯得扁平,鼻樑扁塌,鼻根處凹陷不深等。額骨正中有一條矢狀隆起,頂骨和枕骨之間夾著一塊小的三角形骨,人類學上叫作印加骨。這塊小骨連南美洲印加人(也是蒙古人種的一支)出現率特別高,故名。該骨在北京猿人中也很多見,6塊頭骨中3個具有此骨。中國其他古人階段的化石如許家窯和丁村的人類頂骨後上角有一個缺刻,也可能意味著該頭骨具有印加骨,看來大荔人與北京猿人及中國的其他早期智人化石可能有比較密切的關係。反之卻與歐洲及西亞的尼安德特人相距較遠。後者面部碩大而且嘴鼻部向前突出,鼻樑高聳,鼻根深陷。因此大荔人代表智人的一個新的亞種即智人大荔亞種。
生活環境
在大荔人頭骨化石出土地點發現了大量動物化石,包括古菱齒象、犀、馬、腫骨鹿、斑鹿、野豬、野牛、河狸、普氏羚羊、鼢鼠等哺乳動物化石,鴕鳥化石,鯉、鯰等魚類化石,蚌、螺等軟體動物化石。其中最有意義的是腫骨鹿,它是北京猿人洞中的代表性動物之一。它表明大荔人的時代與北京猿人接近。古菱齒象和馬牙齒的形態表明其時代在更新世中期和晚期之間。
在大荔人頭骨化石出土地點發現的植物孢粉不多,有蒿、菊、藜等草本植物,松、柏、雲杉等針葉樹種,而沒有發現闊葉樹種。
綜合動植物化石判斷,當時那裡的氣候是溫和的,可能有些乾燥,不象北京人時期那樣溫暖而又濕潤。
文化遺物
打制技術的原始性
在大荔人頭骨化石出土地點發現了數百件石製品,大多數是石片和石核,石器約占30%。石製品較小,長度一般不超過4厘米,重量小於20克。原料多為采自當地砂礫層中的石英岩和燧石。打片方法以錘擊法為主,偶爾用砸擊法。用錘擊法生產石片後留下來的石核,一般較厚,形制不規整,多自然台面。石核厚度大,表明其利用率不高。石片多不甚規整,也表明了打制技術的原始性。
石器在類型和修理方法
大荔人的工具主要是石片石器,用石塊、小礫石和石核做的也占一定的比例。石器以刮削器為主,尤以凹刃刮削器數量為多。其次是尖狀器,還有少量的雕刻器和石錐,但未發現盤狀刮削器、砍斫器和石球。大荔人用錘擊法修理石器,多向背面加工。修理工作相當粗糙,刃緣曲折,刃口不齊,鈍銳均有。單刃石器多於復刃石器,單刃石器的刃口多在毛坯左側。大荔人的石器在類型和修理方法上與北京人文化有許多相似之處,這表明二者關係密切。
意義
大荔人頭骨化石的發現,在中國及東亞地區早期人類演化史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填補了我國歷史上人類由藍田人(今陝西省藍田縣)向丁村人(今山西省襄汾縣汾河附近)過渡的空白,為研究汾渭谷地早期人類活動提供了重要線索。同時,大荔人頭骨化石對於了解和確定陝西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的性質也極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