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高觀寺

大英高觀寺

大英高觀寺,座落於大英縣北通仙鄉高山村境內之高觀山上,與射洪縣西南相鄰。是大英縣建廟歷史最悠久,歷朝歷代最聞名,自然生態環境最優美,信奉區域最廣泛,信眾最多的古寺。相傳高觀寺始建於北宋時期,但據清初《蓬溪縣誌》記載,高觀寺始有寺院應源於漢代時期,距今已有二千多年。

地理位置

高觀寺座落於大英縣北通仙鄉高山村境內之高觀山上,與射洪縣西南相鄰。是大英縣建廟歷史最悠久,歷朝歷代最聞名,自然生態環境最優美,信奉區域最廣泛,信眾最多的古寺。相傳高觀寺始建於北宋時期,但據清初《蓬溪縣誌》記載,高觀寺 始有寺院應源於漢代時期,距今已有二千多年。

歷史

《蓬溪縣誌》記載:蓬溪有八景:高觀有其二,一曰“高觀鼓響,”二曰“佛岩夜燈。”據《清初康熙志》載:“縣之東門外,高觀山,夜至五更,鼓聲大震”。“高觀鼓響”因此而被譽為蓬溪縣八景之一。高觀境域歷為妻縣、巴興、長江、蓬溪縣治之西,大英縣之北而非“東門外。”妻縣縣治在今三台縣妻江鎮,高觀寺正處其“東門外,”直線距離僅十多公里。高觀寺,大英及周邊區域內的海拔最高點,夜深人靜,音傳甚遠,十多公里外的妻縣縣治“東門外”可聞也並不神秘。妻縣立於漢代,高觀建寺也應在此時。

高觀寺建寺雖早,卻屢遭兵燹數度被毀又數次重建。據考:北宋年間,寺院建築殿堂有五座,且規模宏大,香火鼎盛,常住僧人50多人。明末清初,農民起義盛於川中,地主武裝瘋狂鎮壓農民起義,加之異族入侵,江山易主,高觀寺也在戰火中被夷為平地。數十年後,信眾自發以石築廟以防兵火。1951年石廟被毀。在八十年代中期以來,由智益老和尚和現任主持宗靜長老帶領千里內外的信眾,發心重建名山遺蹟,募化捐資數十年又重建寺院,信教民眾遠及成都、重慶、峨眉等地,而以三台、射洪和大英信眾居多。

高觀寺聞名川中,歷代志士名人往拜不迭,捐贈甚多。相傳明末清初戰亂中,寺院被毀,方丈以身殉寺為激勵後人重建寺院,留下一紙遺書“高觀寺,雄偉又尖端,山內藏有二十四金瓦磚,倘若有人拾著,重建廟宇此觀山,上至查家咀,下至奶頭山。”事實證明,寺內及山中的確寶藏不少。雖歷經數次劫難,多數寶藏被盜散失,但在八十年代以來的重建中仍發掘出獨角水獸化石、漢代古幣、印盒、鳳凰杯、宋代鐵幣、檀香彌勒佛以及歷代佛學經書等大量珍貴文物。“高觀鼓響”聲名遠播,“佛岩夜燈”堪稱一絕。高觀寺東南一側有禪師洞,深數米,底部臨岩壁一方有小穴。此為寺院歷代方丈閉關修煉之所,相傳燃燈古佛雲遊時曾在此靜坐,鳳凰杯亦發現於此。夜間數十里外可透過小穴窺見禪師洞燈火,此處故名“點燈岩。”據《清初康熙志》載:“高觀下,名曰點燈岩,岩洞有燃燈石佛一盞,於萬曆年後飛至潼川(今三台縣)望川山(今大英縣象山鎮境內),其燈始滅。”

重建

重建之寺院由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殿、財神殿、客房和五觀堂等組成。前後三座山門、塔林和休閒亭閣正在規劃之中,“佛岩夜燈”和明朝十八代明榮禪師古墓等古蹟保存完好並修復一新。

高觀寺山形奇特秀麗,由西南、東南、西北三條狹長的山嶺托起,與大英縣之五鳳、望川成鼎足之勢而高於二山。立於高觀絕峰,可鳥瞰大英全境,因而謂之高觀。西南山嶺之奶頭山及岩造形出“彌勒參禪圖,”西北山嶺之七座山丘整齊劃一地拱向北面明月山,構成“七星拜月圖。”東南山嶺蜿蜒十數里如長龍,龍頭直探妻水。七十年代末以來,蓬溪、射洪和三台境域數十萬勞動者在當地政府的領導下,歷經二十餘年植樹,造就了以高觀山為中心的數百平方公里的林海。立於寺院山門外可見林海如潮,萬峰碧透。

大英高觀寺舉行殿堂落成佛像開光慶典

2009年3月4日遂寧市大英縣高觀寺舉行殿堂落成佛像開光慶典法會。縣委統戰部、縣民宗局等各級黨政領導,成都文殊院方丈、船山天峰淨寺管理委員會名譽主任宗性和尚、文殊院監院、天峰淨寺副主任能幹法師,市佛教協會廣智會長、妙果會長、劉秘書長、五鳳寺當家慶凌法師、蓬溪應傳寺當家宗定長老、船山天峰淨寺退居定慧老和尚等三千餘人參加了慶典。

大英高觀寺建於明,由本邑高僧智益老和尚及其弟子宗靜老和尚復興,是大英縣著名的佛教聖地,山寺多有靈跡,周邊信眾甚多,每年冬月是三寶弟子“吳天大聖”的聖誕。高觀寺現任當家宗靜老和尚。

(市佛協通訊員 釋亦松 釋正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