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分類
神經內科
疾病概述
閉塞時引起枕葉皮層閉塞,可有對側偏盲(黃斑迴避);中央支閉塞可導致丘腦梗塞,表現為丘腦綜合徵:對側偏身感覺減退,感覺異常和丘腦性疼痛和錐體外系症狀。
症狀體徵
主幹閉塞引起對側同向性偏盲,上部視野損傷較重,黃斑視力可不受累(黃斑視覺皮質代表區為大腦中、後動脈雙重血液供應)。中腦水平大腦後動脈起始處閉塞,可見垂直性凝視麻痹、動眼神經癱、核件性眼肌麻痹、眼球垂直性歪扭斜視。優勢半球枕葉受累可出現命名性失語、失讀,不伴失寫。雙側大腦後動脈閉塞導致的皮質盲、記憶受損(累及顳葉),不能識別熟悉面孔(面容失認症),幻視和行為綜合徵。深穿支閉塞:丘腦穿通動脈產生紅核丘腦綜合徵:病側小腦性共濟失調、意向性震顫、舞蹈樣不自主運動,對側感覺障礙;丘腦膝狀體動脈出現丘腦綜合徵:對側深感覺障礙、自發性疼痛、感覺過度、輕偏癱、共濟失調和舞蹈-手足徐動症等。
疾病病因
大腦後動脈閉塞。
診斷檢查
(一)輔助檢查
1、神經影像學檢查
應常規進行CT檢查,多數病例發病24小時後逐漸市低密度梗死灶,發病後2-15日可見均勻片狀或楔形的明顯低密度灶,大面積腦梗死伴腦水腫和占位效應,出血性梗死呈混雜密度,應注意病後2-3周梗死吸收期,病灶水腫消失及吞噬細胞侵潤可與腦組織等密度,CT上難以分辨,稱為“模糊效應”。增強掃描有診斷意義,梗死後5-6日出現增強現象,1-2周最明顯,約90%的梗死灶顯示不均勻的病變組織。但有時CT不能顯示腦幹、小腦較小梗死灶。
MRI可清晰顯示早期缺血性梗死、腦幹及小腦梗死、靜脈竇血栓形成等,梗死後數小時即出現T1低信號、T2高信號灶,出血性梗死顯示其中混雜T1高信號。釓增強MRI較平掃敏感。功能性MRI彌散加權成像(DWI)可早期診斷缺血性卒中,發病2小時內即顯示缺血病變,為早期治療提供重要信息。DSA可發現血管狹窄及閉塞部位,顯示動脈炎、Moyamoya病、動脈瘤和靜脈畸形等。
2、腰穿檢查只在不能做CT檢查、臨床又難以區別腦梗死與腦出血時進行,通常腦壓及CSF常規正常。經顱都卜勒(TCD)可發現頸動脈及頸內動脈狹窄、動脈粥樣硬化斑或血栓形成。超聲心動圖檢查可發現心臟附壁血栓、心房粘液瘤和二尖瓣脫垂。
(二)診斷及鑑別診斷
1、診斷
中年以上高血壓及動脈硬化患者突然發病,一至數日出現腦局灶性損害症狀體徵,並可歸因於某顱內動脈閉塞綜合徵,臨床應考慮急性腦梗死可能,CT或MRI檢查發現梗死灶可以確診。有明確感染或炎症性病史的年輕患者需考慮動脈炎的可能。
2、鑑別診斷
(1)腦出血:腦梗死有時頗似大量腦出血的臨床表現,但活動中起病、病情進展快、高血壓史常提示腦出血,CT檢查可以確診。
(2)腦拴塞:起病急驟,局灶性體徵在數秒至數分鐘達到高峰;常有心源性栓子來源如風心病、冠心病、心肌梗死、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以及合併心房纖顫等,常見大腦中動脈栓塞引起大面積腦梗死,導致腦水腫及顱內壓增高,常伴癲性發作。
(3)顱內占位病變:顱內腫瘤、硬膜下血腫和腦膿腫可呈卒中樣發病,出現偏癱等局灶火形成體徵,顱內壓增高徵象不明顯時易與腦梗死混淆,須提高警惕,CT或MRI檢查可以確診。
用藥安全
1.病史有血液疾病,出血素質,凝血障礙或使用抗凝藥物史(PT>15s,APTT>40s,INR>1.4,血小板計數3d)以預防致死性心律失常和猝死;
2.發病後24-48小時Bp>200/120mmHg者宜給予降壓治療;
3.血糖水平宜控制在6-9mmol/L;注意維持水電解質的平衡。
4.預防性治療:對已確定的腦卒中危險因素應儘早給予干預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