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Ochotonadaurica(Pallas)
屬兔形目,鼠兔科。
別名:草原鼠兔、蒙古鼠兔、達烏里啼兔、篙菟子、鳴聲鼠和青苔子。
寄主牧草、雜草,有時為害蔬菜或農作物。為害特點主食植物的綠色部分,亦食嫩莖、幼芽和根。在內蒙古地區,夏季主食冷篙,其次是錦雞兒、地椒及禾本科和莎草科的一些植物。鼠兔還挖掘洞穴破壞大片牧草,引致草原沙化。
形態特徵
體長125—185mm,後肢略長於前肢。無尾。大耳,橢圓形,具明顯的白色邊緣。吻部上下唇白色。冬毛較長,背部和四肢外側為沙黃褐色或黃褐色,腹毛基部灰色,尖端乳白色。在頸下與胸部中央具一沙黃色斑。夏毛較短,背部黃褐色,並雜有全黑色的細毛。顱全長一般小於45mm,額骨隆起,故頭骨上方輪廓的弧度較大,頂骨前部隆起,後部扁平。門齒孔與齶孔合為一孔。具2對上門齒,前面1對比後面1對門齒大一倍多。
生活習性
大耳鼠兔為典型的草原動物,一般棲息於沙質或半沙質的山坡、平原及高山草甸平原。營群棲穴居生活,洞系可分為簡單洞(夏季洞)和複雜洞(冬季洞)。簡單洞多數只有一個洞口,無倉庫。複雜洞具3—6個圓形至橢圓形洞口,直徑約5—9cm。洞口附近有球形糞便,鮮糞草黃色,陳糞灰褐色,洞口間具寬約5cm的網狀跑道。洞口通道與地面成30一40°的角度,並延伸約50cm後與地面平行。洞道結構複雜,彎曲多支,總長約3—10m。洞道中部具一窩巢,內鋪以碎草,窩形扁平。距洞口不遠處有倉庫1—3個。
大耳鼠兔具貯草習性,7—9月份集草,待草曬成半乾後拖入洞中貯於倉庫里,作為越冬之用。晝間活動,夏季中午炎熱,地表溫度高,洞外活動少,所以一日內呈現上、下午兩個活動高峰;冬季,兩個活動高峰相隔時間縮短。不冬眠。有積雪時,在雪下挖洞繼續活動,洞口開於雪面,無風時,喜在洞口曬太陽。
在內蒙古地區,繁殖期為4—10月份,6月份繁殖率最高。一年繁殖兩次,每胎5—6個,幼鼠7天已長毛並睜開眼,開始到洞外附近活動。
天敵主要有艾虎、銀鼠、香鼠、黃鼬及一些猛禽和蛇類。
體外寄生蟲有跳蚤和硬蜱。
分布範圍
省內分布於河西走廊各縣、甘南、夏河、碌曲、瑪曲、臨潭、卓尼和永登等地;國內分布於新疆、青海和西藏;國外分布於尼泊爾和俄羅斯。
防治方法
鼠兔在我國草原地區,分布廣,數量多,當前用化學滅鼠法是消滅鼠兔的主要方法。
1、毒餌法常用的殺鼠藥有C型肉毒梭菌毒素、8-10%磷化鋅、0.5%甘氟、0.02-0.5%氟乙醯胺等。此外,敵鼠鈉、毒鼠磷、氨基甲酸酯類LH106等可作為輪換藥物。常用的配製毒餌的誘餌有燕麥、青稞、大麥、蔬菜、珠芽蓼草籽、青草、青乾草等。最近,青海省草原總站以麥秸草、油菜稈作原料,用9YL-13CT顆粒飼料壓製機,壓製成直徑為3.2毫米柱形毒草顆粒多種,有8-10%磷化鋅草顆粒,0.5-1%甘氟草顆粒,0.5%氟乙醯胺草顆粒,1%1605草顆粒等,用於毒殺鼠兔,每洞5-10粒,滅效均在90%以上。這種草顆粒,只要妥為保存不致受潮,毒力能保存五個月。可機械化成批生產。
2、噴灑法用0.5%甘氟、0.2%氟乙醯胺粉劑或0.05-0.2%氟乙醯胺液劑,在牧草生長旺季,噴灑在有效洞中周圍的牧草上,或每隔8米噴成藥帶或每隔8米交叉組成方格。噴至牧草濕潤而不形成水珠為宜。噴灑藥後的草場要禁牧30-45天,若用甘氟時禁牧應延長到113天以上。
3、熏蒸法可將磷化鋁2片或磷化鈣30克投入有效洞中後,立即將洞口堵死。熏蒸時,必須確定洞內有鼠,或在鼠活動時,將鼠趕入洞後再投藥。
4、其他滅鼠法
在大面積草原上滅鼠時,僅具有次要的意義,但在掃殘時,則是主要的滅鼠手段。如:(1)鼓風捕鼠法:利用鼠兔遇急促氣浪即警惕逃竄的特性,向其洞內鼓風,乘它向外逃跑時捕捉,效果很好。其方法是,把有鼠的洞口堵住,只留兩個,一個洞口張一個布袋,另一洞口向洞內鼓舞風,鼠兔突然遭到急促氣浪的衝擊,就向須風的一端逃竄,結果鑽入布袋中而捉住。(2)陷阱捕鼠法:五月初,幼鼠開始出洞活動時,在洞口附近跑道上,挖一深約30厘米的垂直洞,幼鼠受到驚嚇亂竄時,就會掉入其中,或被捉住或餓死在洞中。(3)封洞法:冬季用泥或雪將鼠兔洞堵死,結凍後,則不易挖開洞口,就會悶死在洞中。(4)其他方法還有:灌水法和活套法等。
5、數量統計和滅鼠後的效果檢查統計鼠兔數量時,通常採用目測法和統計洞口法。由目測法檢查滅鼠效果時,每公頃不能少於五隻,如用統計洞口法時,要設對照區,作以校正滅洞率。
6、滅鼠季節毒餌法消滅鼠兔的最適宜時期是冬春季(10-3月份)。這一時期,植物全部枯死,根莖性植物的根芽尚未萌動,隨著氣溫的下降,土層凍結,食物稀少,鼠兔覓食困難。這時設放毒餌,鼠兔因貪食而容易中毒死亡。蔬菜和青草毒餌,亦可在夏季使用。噴灑法最適宜的時期,是在夏季五月下旬至七月中旬牧草生長的旺季。熏蒸法在夏季使用較好。其他方法,任何季節都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