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大等喊民族村位於雲南德宏州瑞麗市南10多公里姐相鄉,毗鄰麻科和勐秀景頗族民族村、雷奘相寺、中緬友誼井、一寨兩國、雷允飛機製造廠遺址等。通過村邊的320國道可通至姐告邊境貿易區、弄島經濟開發區以及緬甸木姐口岸、南坎口岸。它是典型的傣族農村自然生態群落,全村經濟以農業為主,兼有少量的旅遊業、商業和加工業等。全村主要有貝葉經亭、金塔、民俗博物館、民俗娛樂廳、遊客中心、步行游道、民族手工藝品作坊、特色民居建築等項目。
傳說
“大等喊”是“大金水塘”或“大金湖”之意。據說很早以前這裡還是瑞麗江的江道,由於地勢稍高形成了一個大旋渦,後江水改道,逐漸形成了一個村莊。大等喊種滿了柚子樹、鳳尾竹、董棕等。在萬綠叢中,是一座座乾欄式的傣家竹樓,構成了一幅美妙的天然畫卷,被譽為“農村天然公園”,是瑞麗農村最大、最優美的寨子之一。
密林深處有一清乾隆年間修建的弄奘寺,傳說系佛祖傳經布道路過此地住了一夜,信徒為紀念他而建的。弄奘寺是典型的傣式建築,眼前是一片蔥綠的世界,一幢幢傣家乾欄式的建築,掩映在綠色的海洋中。三層歇山頂重檐樓台,左右是兩間重檐頂亭閣,穿斗走欄與亭閣相連,儼然是一座傣族古代宮殿。這裡有高大挺拔的大青樹、枝葉茂密的柚子樹、果實纍纍的芒果樹,這裡的一切都充滿著勃勃的生機。大等喊的柚子名聞州內外,不僅果實多,而且個大味甜。每到四月柚花開時,香氣瀰漫,沁人肺腑,八九月時掛滿枝頭的碩果,引得遊人垂涎欲滴。《孔雀公主》等電影都到此取景,人們便把這裡戲稱為《孔雀王宮》。
建築風格
大等喊村,傣家的竹樓屬於乾欄式建築,樓外圍有竹樓,四周環境清幽,芭蕉是門戶,竹林是圍牆。鳳尾竹碧綠滴翠,搖曳多姿;大青樹垂須溪邊,相映成趣;肩挑竹擔的傣家姑娘,走起路來是婀娜多姿;頭戴白色包頭的男子,著無領對襟衫,長管褲,顯得精神剛健……。不論是遠眺掩映在綠色海洋中的竹樓,還是近觀生氣勃發的傣寨,都是一幅幅絕妙的畫卷。
村邊的原野上,聳立著一幢高大的與竹樓不同的建築,這就是大等喊弄奘寺。弄奘寺始建於清乾隆年間,1918年和1958年曾兩次重修,1981年再次翻修。此寺占地5992平方米,建築面積376平方米,由正殿和兩亭閣構成。正殿由32根木柱撐起,底層空敞,上建樓台,系乾欄式殿堂建築,面闊3間,寬 17.3米,進深7間,長19.6米,抬梁式結構,重檐歇山頂,檐高5.16米,屋面用鐵皮互復蓋。在主脊正中央,從下到上依次疊有四層由大到小的房頂,其上轉為四稜柱體,四稜錐體,頂端形如上座部佛教的塔頂,整個屋頂層疊呈錐狀,向上收縮,直插藍天。頂端有風標和塔帽,四周懸掛風鈴,隨風搖曳,叮噹作響,向遠方的信徒發出招喚。
這種把殿堂結構與佛塔結構巧妙結合在一起的建築,匠心別具,很有民族特點。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屋頂,整個屋頂變化繁雜,頂面坡度較陡,多折重疊,線條豐富,輪廓分明。這一奘寺的整體造型,給人最深的印像是高聳藍天,帶給人一種奔騰向上的動感,使一種超凡脫俗的意念充斥胸懷,營造出一種淨化心靈世界的宗教氣氛。
大殿的正門開向東方,門前有兩重檐頂的亭閣,面積2.7米,檐高3.2米,由一條13.8米長的走廊連線,旁有欄桿,走廊直抵殿門前的樓梯。這種前廊連線佛門的佛殿,實際是用前廊作為殿前的引導空間,用來突出佛殿的入口,渲染宗教氣氛。
沿走廊直行,脫鞋,登樓,就進入大殿。正殿四壁用木板裝鑲,上層四殿開有窗,殿內光潔明亮。天花板由數十塊鳥獸、花草和人物等木刻彩雕鑲嵌而成,做工精美,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藝術價值。大殿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金身塑像,佛祖跌跏跌坐,左手橫放在左腳上成“定印”,表示禪定,右手在胸前屈指為環形,表示佛祖正在對眾生講經說法,即所謂“說法相”。佛像身後為光芒四射的、呈圓環狀的背光,象徵佛光普照。佛傘為佛像上莊嚴飾物,寓意為“佛行即行”,“佛住即住”。佛壇四周布滿了佛幡,在這些長條狀的織物上,書寫著經文和對佛的敬語。呈長筒形懸掛的莊嚴飾物稱佛幢,有絲織,也有棉織,上繡佛像,施彩畫,或書寫經咒和敬語。這些五光十色的裝飾物,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也體現了傣族人民高超的手工技巧。
當地風俗
德宏的傣族歌舞豐富多彩,其中以孔雀舞為舞蹈中的代表,每逢潑水節、目腦縱歌節,遊客便可欣賞到這裡獨特的民族歌舞。由於氣候及自然條件關係,傣族地區孔雀較多,傣族人民很早就有飼養孔雀的習慣。傣族人民認為孔雀美麗、善良、智慧,是吉祥的象徵,對它懷有崇敬的感情。傣族民眾常把孔雀作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徵,並以跳孔雀舞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和理想,歌頌美好的生活。
另外,佛教色彩也是大等喊民族村的鮮明特色。比如著名的貝葉文化,是對傣族傳統文化的一種象徵性稱謂,代表了整個傣族社會的全部歷史和文化,是傣族社會歷史和文化的統稱。它可以更準確、更形象地概括西雙版納的特點,體現出傣族人民特有的性格和氣質。貝葉文化包括貝葉經、用棉紙書寫傳抄的經書、唱本和廣泛存活於民間的傣族傳統文化。說它是貝葉文化,是因為它保存於貝葉製作而成的貝葉經本里而得名。
貝葉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悠久,上可以追溯到先秦的 “百越文化”。貝葉文化不單指佛教文化和貝葉經,而是泛指傣泰民族傳統文化的整體內容。世俗性,普遍性和全民性是它的最基本特點。它是全民族範圍內由家庭、社會和寺廟各個階層而綜合傳習和傳承,幾乎是歷史形態的“國民教育”……覆蓋面實際上大於西雙版納、德宏以及雲南所有傣壯民族地區,而推及整個東南亞及南亞次大陸地區,幾乎有上億的人還在傳承和使用這種文化。
讚美詩
詠中緬邊境的大等喊村
——楊福泉
這個村子太有趣
國界就是一道籬笆
中國的花俏皮機靈
去吻緬甸的綠葉
緬甸的樹探頭探腦
伸到中國來結果
公雞到緬甸去談戀愛
鴨子到中國來找朋友
一口水井兩國用
一個祭壇兩國拜
一個球場跨兩國
球在兩國土地上滾動
球員在兩國之間奔跑
隔著國界談情說愛
吟喔一聲情歌就跨了國
隔著國界情侶可手拉手
端著飯碗對話家常
相互品嘗碗裡的飯菜
和諧的邊境和睦的村莊
吉祥的雲隨梵音飄飄
在美好的境界裡
人類應是一個家
或是一個和睦的地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