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花[傳說中的食人花]

大王花[傳說中的食人花]

大王花是一種肉質寄生草本植物,產自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蘇門答臘等熱帶雨林中,大王花在當地叫Bungapatma,意思是“荷葉般碩大的花”,其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種花朵,以花朵巨大而氣味惡臭著稱,有“世界花王”的美譽。在我國,大王花又稱霸王花,霸王花為仙人掌科量天尺屬植物,原產墨西哥、廣西一帶,現全世界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均有栽培。並且是一種腐生植物。

基本信息

植物學史

圖片
大王花的名字是取自英殖民地時的Sir Stamford Raffles,1818年時,Sir Stamford Raffles和他的朋友Dr.James Arnold在Manna這個地方發現了最大的大王花品種,花徑40cm,重7公斤,並取名Rafflesia arnoldii。如今發現最大的大王花花冠直徑1.4m,重10公斤,花瓣厚5cm,是最大的花。
第一個發現大王花標本的植物學家,是法國探險家路易·奧古斯特·德尚(AugusteDeschamps)(1765年至1842年)。他是一支法國科學考察團的成員。在亞太地區遠征時,他在爪哇花了三年時間考察。在1797,他收集了現在被稱為霍氏大王花(Rafflesiahorsfieldii)的一個標本。在1798年的返航途中,他的船被送往由英國,此時正值英法戰爭時期,他的所有論文和筆記被沒收。有生之年這位考察團員沒有看到該物種被植物界確認的曙光,直到1954年這些資料才在英國自然史博物館被重新發現。
1818年,英國植物學家約瑟夫·阿諾德(JosephArnold)(1782年至1818年)和政治家萊佛士爵士(SirThomasStamfordBingleyRaffles)(1781年至1826年,現代新加坡的創始人)收集到另一物種的標本——生長在蘇門答臘的阿諾德大王花(Rafflesiaarnoldii)。在由馬來亞僕人帶回不久後,約瑟夫·阿諾德就去世了。萊佛士女士一直收藏這一標本,為完成阿諾德的遺願,她將已經繪製成的植物的形態和顏色的繪圖,送到約瑟夫班克斯,進行材料保存。後由銀行家羅伯特·布朗(1773年至1858年)轉至大英博物館,由常住此地的植物藝術家弗朗茨·鮑爾(1758年至1840年)研究所有材料。
威廉·傑克(1795年至1822年)是阿諾德在蘇門答臘島的繼任者,他認識德尚,也注意到此類物種的各項,在新發現的屬名命名上,會與事實有出入。他起草了一份說明,以確保英國植物學家的信譽。
大王花的模式種,通用名阿諾德大王花(Rafflesiaarnoldii),本來是應該以第一個描述該物種的斯坦福賓利萊佛士的名字命名,但最終是以英國植物學家約瑟夫·阿諾德(Arnoldii)的名字命名。這由在1820年6月召開的林奈學會在倫敦的會議決定。那年九月出版的哲學史冊的報告公布了這一學名。

形態特徵

結構

大王花是一種肉質寄生草本植物而並非真的“食人花”。它們主軸極短,沒有葉片和地下莖,吸取營養的器官退化成菌絲體狀,侵入宿主的組織內,因此整朵花就是它的全部。從宿主身上吸收的營養幾乎全部供應花朵的生長,花徑能夠達到3英尺,即0.9144m,最高紀錄可達1.4m。大王花的基座是由宿主的木質部發展而來的,形狀很象個廣口罈子。

當你準備選一束花向別人道歉時,千萬不要選這種腐肉花。它看起來很美麗,但總是發出腐肉的難聞氣味。

雌雄異株

食人花
雌花由8-6-4枚合生心皮所組成,子房下位、半下位或上位,1室或胎座內伸至近中部,形成許多不規則的腔隙,胚珠多數,生於側膜胎座上,珠被1~2層;花柱1或無,柱頭盤狀、頭狀或多裂。雄花多數至5枚,無花絲,1~3列環生於蕊柱上,花葯2室,縱裂或頂孔開裂,藥室有時匯合,花粉常具粘性,單個或成四分體。

果為漿果,種子微小,種皮特堅硬,內有胚乳。植株常寄生在熱帶雨林落葉層下葡萄科爬岩藤屬植物的蔓生莖的根部或較低的攀緣莖上,但它們寄生依賴關係之間的一些細節至今未能解釋清楚。

生長環境

大王花生長在500-700公尺高度的熱帶雨林中,由於沒有四季之分,所以不一定會在什麼時候冒出來。不過根據當地人的說法,每年的5~10月,是它最主要的生長季。當它剛冒出地面時,大約只有桌球那么大,經過幾個月的緩慢生長,花蕾有桌球般的體積,變成了甘藍菜般的大小,接著5片肉質的花瓣緩緩張開,等花兒完全綻放已經過了兩天兩夜了。令人難以相信的是,大王花好不容易開出來的巨大花朵,居然只能維持4~5天,而且在這4~5天中,花朵會不斷地釋放出一種奇特的臭味,像糞便一樣臭,蝴蝶、蜜蜂都不願理睬它,大型的動物也會自然迴避,而讓一些逐臭的昆蟲來為它傳粉做媒。當花瓣凋謝時,會化成一堆腐敗的黑色物質,不久,果實也成熟了,裡頭隱藏著許許多多細小的種子,隨時準備掉入地中,找尋適當的發芽地點。

分布範圍

大王花
大王花產自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蘇門答臘等熱帶雨林中,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花朵,有“世界花王”的美譽。大王花在當地叫Bungapatma,意思是“荷葉般碩大艷麗的花”。

該屬種類

大王花(20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1. 阿諾德大王花 Rafflesia arnoldii R.Br.
2. 巴萊特大王花 Rafflesia baletei Barcelona & Cajano
3. 婆羅洲大王花 Rafflesia borneensis Koord.
4. 坎特利大王花 Rafflesia cantleyi Solms
5. 加杜坦大王花 Rafflesia gadutensis Meijer
6. 哈塞爾蒂大王花 Rafflesia hasseltii Suringar
7. 霍氏大王花 Rafflesia horsfieldii R.Br.
8. 基思大王花 Rafflesia keithii Meijer
9. 毛葉大王花 Rafflesia kerrii Meijer
10. 倫納迪大王花 Rafflesia leonardii Barcelona & Pelser
11. 壯麗大王花 RafflesiamagnificaMadulid, Tandang & Agoo
12. 馬尼拉大王花 Rafflesia manillana Teschenm.
13. 小口大王花 Rafflesia micropylora Meijer
14. 米拉大王花 Rafflesia mira Fernando & Ong
15. 菲律賓大王花 Rafflesia philippensis Blanco
16. 普力斯大王花 Rafflesia pricei Meijer
17. 摩鹿加大王花 Rafflesia rochussenii Teijsm. & Binn.
18. 舍氏大王花 Rafflesia schadenbergiana Göpp. ex Hieron.
19. 綺麗大王花 Rafflesia speciosa Barcelona & Fernando
20. 滕氏大王花 Rafflesia tengkuadlinii Salleh & Latiff

繁殖方法

圖片
大王花的花朵雖然很大,但它的種子非常微小,且帶有粘性,用肉眼幾乎難以辨別。然後,對於大王花種子具體是怎樣傳播的,科學界還存在著相當的爭議。一部分學者認為:“種子是由鹿、野豬等踩進莖皮破損的植株中後進行繁衍的”。

遺憾的是,由於鮮少人知道此花的繁殖的方法,所以只能依賴自然傳播,加上此花擁有藥用價值(用於婦女分娩),故被采割,此外,長出大王花的地方被視為土地肥沃,而使用於其他用途;沒有良好的保護導致大王花逐漸減少。無論如何,1997年沙巴野生保護法令制定,大王花為保護植物。在2002年,有關當局發現44/83的大王花在保護環境以外,故此,他們派員尋找、監督,並希望將來大王花與其生長的環境可以不再受破壞。

花苞

據當地居民的介紹,每年的5~10月,是大王花最主要的生長季。種子具體是怎樣萌發的還不太清楚,只知種子的絲狀芽體可在不傷害宿主的情況下逐漸在莖皮內蔓延,直至一年半後,種子吸收了足夠的能量,體積膨大,穿破種皮萌發出約6mm的芽點。經過幾個月的緩慢生長,花蕾逐漸由桌球般的體積直至生長到甘藍一般大小。等過了一個月,花苞便會緩緩張開,完全綻放需要兩天兩夜。盛開的大王花艷麗多彩,整個花冠呈鮮紅色,上面有點點白斑,花冠50~90cm,5片多漿汁的花瓣厚而堅韌,每片段預告瓣厚約5cm,寬30cm左右,花瓣質量總重最高可達25磅之多,也就是10多公斤。花朵中央有一個圓口大蜜槽,其容積相當大,能夠承起6~7夸脫的水,即5~7公斤。

根部細節
大王花一生只開一朵花,花期只有4天。花苞綻放初期具有香味,之後就會散發具有刺激性的腐臭氣味了,因此有了腐屍花Corpse Flower的異名。花粉散發出來的惡臭招來蒼蠅等腐食動物為其授粉,松鼠對花粉也很感興趣,常常從一個花葯舔到另一個花葯。在花期的第4天,大王花的花瓣逐漸變黑凋零,在幾周內變成一灘粘稠的黑色物質。成功受粉的雌花會在之後的7月內逐漸形成一個半腐爛狀的果實。驚艷的花朵結出了腐爛的果實,真是一個植物界的奇觀。果實球狀,直徑約15cm,具木質化、棕色的表皮,果皮下充滿乳白色、富脂質的果肉,以及上千枚紅棕色的微型種子。

物種分類

關於大花草(大王花又名“大花草”)的物種劃分,馬來西亞的學者宣稱可能發現了大花草(Rafflesia)屬植物的新種。該屬植物以花朵巨大而氣味惡臭著稱。馬來西亞丁加奴省(Terengganu)東部的林業官員表示,他們發現了一種特殊的大花草屬植物,其花瓣像是一種已知物種,而花的內部形態又像是另一個種。

林業官員伽瑪魯丁(Roslee Jamaludin)認為,這可能是一個新種或是一個變種,也可能是一個變型。大家都對這個發現感到興奮,經過對已知大花草屬植物的查考還沒有發現有哪個種具有與之相同的特徵,當然,在確定這是一個新種之前還要對其特性進行更為仔細的觀察。

伽瑪魯丁說,發現這種大花草的具體地點還不能對外公開,人們發現這株大花草時它是攀援在一株高大樹木上的。更為奇特的是它沒有莖也沒有葉,就長在一種藤本植物上,整個花就是它身體的全部了。大王花從藤本植物上吸收來的全部營養幾乎全部供應花的生長。

圖片
據介紹,該屬植物以花朵巨大而氣味惡臭著稱。大花草雖然稀少,但在東南亞的幾個國家都曾發現過。其花朵巨大,直可達1米,重達10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花朵之一。哈佛大學植物學家查爾斯·戴維斯及其同事在《科學》雜誌網路版上報告說,他們利用最新的DNA分子標記技術,將大花草與一系列植物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發現它在植物家譜中應該屬於大戟科。戴維斯說,這種生活在東南亞熱帶雨林下層植物中的大花草一般寄生在葡萄藤科植物上,開出的巨型花為血紅色,發出一股腐臭味,這種味道可以用來吸引某種蠅為它授粉。一般植物學家把具有相似特徵的植物劃入同一科,但大花草的花大得出奇,這在開花植物中實屬罕見,加上它屬於寄生植物,沒有葉莖等植物的典型結構,而且由於寄生,吸取了不少葡萄藤科植物的遺傳特徵,因此科學家一直不知道它該歸哪一科。新研究認為大花草應屬大戟科,這讓他們大吃一驚,因為大戟科植物的花只有大花草的數百分之一大,愛爾蘭鐘花、一品紅和蓖麻等都屬於大戟科,花朵大小相差如此懸殊卻同屬一類,令人非常不解。下一步他們要對大花草進一步研究,比如分析它的花為什麼這么大,是怎么演變來的。

種群現狀

由於大王花鮮少人知的繁殖方法,所以只能依賴自然傳播。此外,長出大王花的地方被視為土地肥沃,而使用於其他用途;沒有良好的保護導致大王花逐漸減少。
由於人類採伐木材、開拓種植園等活動的影響,當地大片雨林正在急劇減少。沒有適合的環境導致大王花逐年遞減,加上當地傳說大王花有藥用價值,有補腎壯陽的功效,花芽提取物炮製的浸膏,是婦女分娩時的良藥。當地人的濫采,更使大王花處在瀕臨滅絕的嚴重危險之中。
印度尼西亞政府也正在著手組織植物學家搜尋和保護這種植物。1997年沙巴野生保護法令制定,大王花為保護植物。在2002年,有關當局發現44-83%的大王花在保護環境以外,故此,他們派員尋找、監督,並希望將來大王花與其生長的環境可以不再受破壞。

保護現狀

大王花

大王花僅分布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蘇門答臘等熱帶雨林中,由於人類採伐木材、開拓種植園等活動的影響,當地大片雨林正在急劇減少。沒有適合的環境導致大王花逐年遞減,加上當地傳說大王花有藥用價值,有補腎壯陽的功效,花芽提取物炮製的浸膏,是婦女分娩時的良藥。當地人的濫采,更使大王花處在瀕臨滅絕的嚴重危險之中。

印度尼西亞政府也正在著手組織植物學家搜尋和保護這種植物。1984年,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將大王花列為“世界範圍內遭受最嚴重威脅的瀕危植物”,提請世界公眾重視和著手保護這種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奇特的花。

該屬物種“壯麗大王花(Rafflesiamagnifica)”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極危(CR)。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