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將軍

大漢將軍:初名“天武將軍”。為明代天子衛隊,隸屬於天下第一衛——錦衣衛。據《明史》記載,總人數1507名。《明史·職官志五》:“錦衣衛,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恆以勛戚都督領之,恩蔭寄祿無常員。凡朝會、巡幸,則具鹵簿儀仗,率大漢將軍(間註:共一千五百七員)等侍從扈行。”

介紹

明代殿廷衛士的稱號錦衣衛所屬曾編有大漢將軍1500人,取身材高大者為殿廷衛士,以資壯觀。另有紅盔將軍、明甲將軍等,亦殿廷衛士稱號。

“大漢將軍”為明代天子衛率,隸天下第一衛——錦衣衛。據《明史》記載,總人數1507名。《明史·職官志五》:“錦衣衛,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恆以勛戚都督領之,恩蔭寄祿無常員。凡朝會、巡幸,則具鹵簿儀仗,率大漢將軍(間註:共一千五百七員)等侍從扈行。”
又考《明史·兵志一》:“侍衛上直軍之制。太祖即吳王位,其年十二月設拱衛司,領校尉,隸都督府。洪武二年改親軍都尉府,統中、左、右、前、後五衛軍,而儀鑾司隸焉。六年造守衛金牌,銅塗金為之。長一尺,闊三寸。以仁、義、禮、智、信為號。二面俱篆文:一曰“守衛”,一曰“隨駕”。掌於尚寶司,衛士佩以上直,下直納之。十五年罷府及司,置錦衣衛。所屬有南北鎮撫司十四所,所隸有將軍、力士、校尉,掌直駕侍衛、巡察緝捕。已又擇公、侯、伯、都督、指揮之嫡次子,置勛衛散騎舍人,而府軍前衛及旗手等十二衛,各有帶刀官。錦衣所隸將軍,初名天武,後改稱大漢將軍,凡千五百人。”
據此,“大漢將軍”初名“天武將軍”。
考《明太祖實錄》,《明史》記載確實。《明太祖實錄》吳元年十二月辛酉:“中書左相國李善長率禮官以即位禮儀進:……天武將軍四人位於陛上之四隅,皆東西相向……” 這是明代官方史料中第一次出現“天武將軍”之稱。
《明太祖實錄》洪武六年五月乙丑:“國朝將軍之設,選軀體豐偉有勇力者為之,號曰天武將軍,立將軍千、百戶,總旗統屬其眾。以年深者等而升之。凡早晚朝及宿衛扈駕俱執金瓜,披鐵甲,佩弓矢,冠紅纓鐵盔帽,列侍左右。如大朝會則披金甲、金盔帽,列侍殿庭。俱有定數,其有品秩者,依品俸級,余皆支米二石。若亡故,子弟願代者,驗有勇力方許。民及人材投充者,亦驗其可否而用之。初隸拱衛指揮使司,後隸錦衣衛,止稱曰將軍。”
可見,“大漢將軍”初名“天武將軍”,隸拱衛司,其始至遲在朱元璋稱帝前的吳元年。洪武十五年,撤拱衛司,設錦衣衛,“天武將軍”改隸之,名稱也改為“將軍”,不加任何雄壯的形容詞。
那么“將軍”又是什麼時候改稱“大漢將軍”的?明代官方史料中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根據《明孝宗實錄》中的一段記載,可推測其大約是在永樂年間。《明孝宗實錄》弘治六年五月壬申:“兵部尚書馬文升等應詔言九事:……一,定世襲以別功勤。謂:永樂中選充大漢將軍,隨駕征進迤北等處,及有擒斬功次,除授千百戶等官,子孫俱照例承襲。正統七年有旨,凡由大漢將軍升職者,子孫承襲遞降一級,今一例減革,恐人心嗟怨。乞自永樂二十二年以前升除,曾承襲二三輩者,照舊世襲,曾經減革者,候其子孫告襲,復還原職。世襲以後授職者,俱如正統中例……”
成祖為什麼將“將軍”又改叫“大漢將軍”,不好揣測。但“大漢將軍”一詞從文意看,這個“大漢”似與“漢人”、“漢族”同意。但考察元代史料,應還有另一解——這個“大漢”,也有可能是指“強壯的男人”,就像“彪形大漢”。
元末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1《大漢》條:“國朝鎮殿將軍,募選身軀長大異常者充,凡有所請給,名曰‘大漢衣糧’,年過五十方許出官。”成書略早於《輟耕錄》的《山居新話》(楊瑀)卷4:“國朝鎮殿軍將,凡請給衣糧,名之曰‘大漢’,但年過五十者方許出官。”陶宗儀的記載可能源於楊瑀。《南村輟耕錄》是研究元末明初歷史的重要筆記史料,其記載的真實性早已在學術界有共識。
明陸容《菽園雜記》卷4:“本朝將軍之名不一:如雲子授鎮國將軍,孫授輔國將軍,曾孫授奉國將軍之類,為親王子孫應授官職之名……職方司職掌收充將軍與上項不同,蓋選軍民中之長軀偉貌者以充朝儀耳。,謂之大漢將軍。”
從明代史料中看,“大漢將軍”值禁衛,不僅有保護皇帝安全的責任,更有因其體貌雄偉“以充朝儀”的責任。
據此,“大漢將軍”稱謂的另一解,也不是沒有道理。同時,成祖龍潛北平時,身邊蒙古勇士眾多,這些人很多在靖難時曾立下汗馬之功。再加上北平原為元大都所在地,成祖耳濡目染元代舊典,以勝朝“大漢”稱呼貼身勇士也不是沒有可能。

相關條目

紅盔將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