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大清國寶:松花石硯》內容簡介:松花石硯始自康熙年間。康熙十六年(1677年),宮廷內大臣武默納奉旨尋聖探山後,康熙帝將長白山敕封為“長白山神”。爾後,發現長白山下混同江邊砥石山的松花石可中硯材,即命內務府硯工雕琢、試墨,認為“遠勝綠端,即舊坑諸名產,亦弗能出其右”,並欽點為宮廷御硯,在武英殿造辦處專門設定了松花硯作,成立了專司衙門從事松花石採石、運輸及保管,開始了松花石硯的製作。新硯製成後,康熙帝親筆題寫了“松花石制硯說”,給予了松花石硯前所未有的讚譽,並對每方松花石硯都御題硯銘。主要有“壽古而質潤,色綠而聲清。起墨益毫,故其寶也。”除了皇帝御用和供奉列祖列宗之外,松花石硯還作為獎賞重臣,激勵皇子的聖器,以此作為他文治的象徵。董佩信先生與張淑芬研究員編著的《大清國寶——松花石硯》一書,不僅介紹了滿清皇族的發祥、東北地區的創業、入主中原的艱辛,還介紹了清王朝消亡後,末帝與遺老遺少在復辟帝制活動中的掙扎,揭示出了一個民族只有自強不息、追隨時代潮流,才能立於不敗之地,而不是依靠外部勢力、坐享其成這樣一個真理,特別是在新的歷史時期,作者從全新的角度,從長白山區的地質、地理、歷史、文化等方面,向廣大讀者宣傳東北歷史、關東文化、自然風光,提出東北大旅遊的思路,不僅對吉林省的經濟文化有著積極的意義,而且對振興東北經濟、形成東北亞經濟圈都有著促進和推動作用。我衷心地希望,長白山腳下、松花江邊的大清國寶,能夠為新時期吉林省的建設和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