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時代

大正時代

日本大正天皇在位的時期,1912——1926年,是短暫而相對穩定的時期。 該時代的根本特徵,是大正民主主義風潮席捲文化的各個領域。大正前期為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前所未有的盛世。並於當時歐戰結束,民族自決浪潮十分興盛,民主自由的氣息濃厚,後來稱之為“大正民主”。

簡介

大正時代大正時代

近代日本1912——1926年這段時間被稱為“大正時代”

明治天皇於明治四十五年(1912)七月三十日駕崩.皇太子嘉仁親王踐祚,改元大正,是為大正天皇,自此,進入大正時代.“大正”一詞出自《易經》第十九卦中的“臨,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大正這一年號過去曾四次被選為候補,於明治改元時被採用。按《大正天皇實錄》,同時尚有“天興”“興化”為元號後補,而采“大正”為用。

大正天皇

對內統治

大正天皇 嘉仁(たいしょうてんのう よしひと、1879年8月31日~1926年12月25日),日本第123代天皇。平成天皇的祖父、昭和天皇的父親。

明治天皇只有他一個兒子能存活下來,母典侍柳原愛子。父親死去後,以皇太子身份繼位,以易經的“大亨以正,天之道也”一句改元大正。成人以後,娶九條節子(貞明皇后)為皇太子妃。生有四子。即昭和天皇裕仁、秩父宮雍仁親王、高松宮宣仁親王、三笠宮崇仁親王。

大正天皇大正天皇

他在位初期,經過明治年代的接受西方的文化與思想(明治維新),國家大致平穩發

展,加上時值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使不少甘願冒險的外國商人前來日本投資,造成新日本的一片繁華景象,令大正前期為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前所未有的盛世。並於當時歐戰結束,民族自決浪潮十分興盛,民主自由的氣息濃厚,後來稱之為“大正民主”。

對外影響

其浪潮影響到當時作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遂有林獻堂等人發起民族議會請願運動,爭取台灣人民對殖民政治的參政權。有研究日本史的台灣學者給他改了個外號,把“大”字加上一點變成“太”字,叫他作“太正天皇”,及稱呼他在位的年代為“太正年代”,意指在那時期的日本人的生活“太正點”(太美好)。(又,日語“太”的意思正好就是漢語“大”的意思。)

在位後期,由於他未能發揮出他父親的優點,加上關東大地震等天災人禍接續而來,被世人稱為不幸的大正。由於他患有腦病未能理政,大正十年(1921年)由與其子皇太子裕仁親王昭和天皇攝政,大正十五年(1926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死去,終年四十八歲。

思想文化

大正時代是短暫而相對穩定的時期。該時代的根本特徵,是大正民主主義風潮席捲文化的各個領域。自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後,日本壟斷資本迅速發展,並成長為亞洲惟一的帝國主義國家。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不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中間階層即中產階級。這一階層在政治上反對當時的軍閥官僚專制,要求實現政黨政治,實施普選,從而形成大正民主主義運動。在此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大正文化帶有鮮明的現代性,即主張確立近代自我,宣揚個人主義、理性主義,成為大正文化的基調。

哲學思想

在民主主義的時代風潮下,大正時期的哲學社會科學也一展新貌。新康德學派的理想主義哲學獨占鰲頭,堪稱大正哲學的主流,其影響不限於狹義的哲學領域,而波及整個知識界。作為新康德學派之日本版的文化主義、人格主義、教養主義,一時風靡思想界。文化主義在肯定文化價值的同時,還強調人的主體性,由之而泛起人格主義思潮,即把人格價值視為唯一的倫理價值。為大正文化推波助瀾的岩波書店出版許多新書,並於1915年到1917年推出《哲學叢書》(12卷),宣傳理想主義哲學,被稱為“岩波文化”。此外史學家津田左右吉對日本古代史的合理主義解釋,民俗學家柳田國男對前人尚未涉足的庶民生活的研究,有力地推動了大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

文學思想

在大正時期,如果說政治思想以民本主義為代表,哲學以新康德學派的理想主義為代表的話,那么,文學領域則以“白樺”派為代表。以武者小路實篤為首的一批年輕作家於1910年4月創刊文學雜誌《白樺》,形成很有影響的文學派別“白樺”派。至1923年(大正12年)停刊的13年間,該派高舉新理想主義旗幟,展開活躍的文學活動,居大正文壇主流地位。他們不滿於日趨衰落的自然主義文學,提倡“通過個人或個性發揮人類意志的作用”,把“尊重自然的意志和人類的意志,探索個人應該怎樣生活” 作為該派文學的目標。以此思想為指導,他們創作出許多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作品,哺育了不少知名作家。白樺派運動還超出文壇,在教育界乃至社會上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此期間,戲劇、美術、音樂等各文化領域,都展現出異於明治文化的新貌。

大正文化清新而繁盛,然而,大正時代未及展開便匆匆消逝,短命的大正文化亦隨之落下帷幕。

政治方面

『桂園時代』到了大正初期,終於面臨瓦解.首先是西園寺公望被藩閥迫下台,當上最後一個元老。後有桂太郎因大正政變(第一次護憲運動)而下台,未幾死去。

在大正時代,是政黨政治活躍的黃金時代,在中期,有原敬組平民政黨內閣,在後期,有政黨組護憲三派內閣.這也算是與大正天皇病重,任皇太子裕仁親王為攝政有關.因為明治時代開始,元老可以提名總理大臣。而大正天皇病重,裕仁未成熟與尊重元老之下。元老提名總理,幾乎必中。

在大正時期的政黨政治,引起的民主運動與思潮,卻變出了『大正德謨拉西(民主)』這名詞。

要一提的是,長州派藩閥勢力漸漸沒落,山縣的專橫,在皇太子裕仁親王娶了與薩摩派勢力有關的久彌宮良子女王(即宮中某重大事件)以後就衰落了。

大正時代還有一件事影響政局深遠的是,居然有人敢刺殺總理大臣.原敬就是史家所說第一個平民首相,但他也是第一個被刺殺的現任總理大臣.而且在以後的虎之門事件,更有人敢刺殺攝政裕仁親王。令激進派想到,以更激烈的手段去達到目的。

與明治時代取得的歷史性進一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政績還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日本歷史

舊石器時代 (前35世紀–前14世紀)
繩文時代 (前14世紀–前4世紀)
彌生時代 (前4世紀–250年)
大和時代 (250年–710年)
奈良時代 (710年–794年)
平安時代 (794年–1185年)
鎌倉時代 (1185年–1333年)
建武新政 (1333年–1336年)
室町時代 (1336年–1573年)
安土桃山時代 (1568年–1603年)
江戶時代 (1603年–1868年)
明治時代 (1868年–1912年)
大正時代 (1912年–1926年)
昭和時代 (1926年–1989年)
平成時代(1989年–至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