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梵天神

大梵天神

是印度佛教萬神殿中重要的護法神,在藏傳佛教里他僅為一般護法神。

簡介

大梵天神亦稱“造書天、婆羅賀摩天、淨天”,華人民間俗稱“四面佛”,是印度佛教萬神殿中重要的護法神。

在印度的形象是四頭,兩手,騎著一隻鵝。可是到了西藏地的地位和形象都發生了變化,在藏傳佛教里他僅為一般護法神,形象也變成了一面二手的形式。他身色潔白,右手持水晶長劍,左手持裝滿珍寶的平盤,繩套和長茅。髮髻上戴有白海螺(因此又稱他“具海螺髻者”。)身飾珍寶,穿金盔甲,盔甲上有孔雀翎毛尖頂,並有摩羯形飾品,面相平和,面有三眼,他能用第三隻眼洞察三界。

除了一面二臂的善相身形外,大梵天在藏傳佛教里更常見的是怒相身形。這怒相身形的大梵天叫犀甲護法,簡稱“犀甲”。藏文文獻描述這位護法的形貌說:大野贊犀甲護法一身紅色,生有一面二手,三隻轉動的眼睛。他的額頭,眉毛緊鎖,齜露獠牙,用上齒咬著下唇,牙齒尖如冰柱。他右手揮舞大棒,左手於胸前結期克印,並特繩套。左臂彎中尖一桿尖頭縛有紅旗的長矛。頭戴飾有旗幟的頭盔,腰間懸著虎皮箭袋,豹皮弓袋和一把劍、騎一匹淺褐色良馬、他的身邊有一隻硃砂色公雞。

犀甲護法還有五個化身形象。侍他的四方。他的右邊是“身之化身”,為黑藍色的龍贊;他的左邊是“語之化身”,為黑紅色的野贊;他的前面是“意之化身”,為白色神類;他的背後是“功德化身”,為白色護庫;還有是占據內四方的“業力化身”,叫丹吉瑪本。這五位化身皆為一面二臂,頭戴帽,穿絲衣,手持不同法器,而每尊化身都執有繩套,除功德化身騎公雞外,其餘都以馬為坐騎。

詳解梵天

有求必應

“大梵天”是個仁慈無比“有求必應”的神靈,關於他有求必應的傳說在泰國已經有很多不一一累述,這裡主要是介紹印度方面關於他有求必應的神話傳說,在印度的神話傳說中,只要向他許願無論是“神、魔、人”,他都會應允他們的願望。

神方面

如,神方面,被印度教濕婆派尊為宇宙主宰的濕婆,曾向大梵天請求協助尋找格涅沙的頭顱砍下落,大梵天乃告訴濕婆,在他一路尋找的路上所遇到第一個且頭朝北方的生物,就將它的頭拿來代替格涅沙的首級,濕婆便派遣他的天將四處尋找,最後發現一隻正好頭朝北方的垂死大象,於是等那大象死後取下象頭裝到男孩身上,格涅沙便因此復活成為象頭神,並且成為天將的頭目。

魔方面

關於魔方面,魔王“黑冉亞卡西普”(Hiranyakasipu)向梵天祈禱許願,梵天應允了他的願望後,重始整個世界都被魔王所統治,最後要由“毗濕奴”化身為“人獅那羅辛哈”擊敗魔王,把世界拯救回來。

”的意思是“清淨”、“離欲”。梵天與毗濕奴、濕婆合為印度教三大主神。

據《摩奴法典》和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等所說,宇宙出自飄流於混沌中的梵卵。梵天本是梵卵中的金胎,飄流一年後,以意念力把卵殼破為兩半,為天,為地,天地間出現了氣體空間,以後是水、火、土、氣、以太五要素,再以後是眾神、星辰、時間、高山、平原、河流,出現了人、語言、情慾、憤怒、歡樂、懺悔,最後梵天自身也一分為二,一半為男,一半為女,他還創造了一切生物和妖魔。

一切秩序都受梵天的控制。梵天被佛教吸收為護法神後,有時是釋迦的右脅侍,手持白拂塵。他又是色界初禪天之主,稱“大梵天王”。大梵天王造像有二臂像和四臂像。前者為一面雙臂,手持蓮花、拂塵。也有三面雙臂像。四臂像則有四面,每面各有三目,手持蓮花、澡瓶、拂塵(或鉾)等,還有一手作施無畏印。梵天形像被漢化後,多為中年帝王形象,手持蓮花。在水陸畫中大梵天王是典型的雍容華貴的中土帝王模樣,身後有輔臣簇擁。

梵名Brahma^ 。音譯婆羅賀摩、沒羅含摩、梵摩。意譯清淨、離欲。印度思想將萬有之根源‘梵’,予以神格化,為婆羅門教、印度教之創造神,與濕婆( Siva)、毗濕奴(梵Vishnu )並稱為婆羅門教與印度教之三大神。據摩奴法典所載,梵天出自金胎(梵卵),原有五頭,其一頭傳為濕婆所毀,餘四頭,具四手,分別持吠陀經典、蓮花、匙子,念珠或缽。佛教將其列為色界之初禪天。一般分為三種,即梵眾天(梵Brahma -pa^ris!adya )、梵輔天(梵Brahma -purohita )與大梵天(梵Maha^ -brahman ),總稱為梵天。其中,大梵天王統御梵眾之人民、梵輔之輔弼臣。

又通常所稱之梵天大都指大梵天王,又稱梵王,名為屍棄(梵Shikhin )或世主(梵Praja^pati )。印度古傳說中,為劫初時從光音天下生,造作萬物,佛教中則以之與帝釋天同為佛教之護法神。釋尊曾升忉利天為母說法,下降此世時,梵王為佛之右脅侍,持白拂;或謂是梵天與摩羅王相合者。大梵天王身長為一由延半,壽命一劫半,其所住之宮殿,稱為梵王宮。密教將其列為十二天之一,守護上方。密教之梵天像四面四臂,右手持蓮花、數珠,左手執軍持,作唵字印,乘七鵝車,戴髮髻冠。又供養大梵天之修法,稱為梵天供。〔大智度論卷十、大毗婆沙論卷九十八、大日經疏卷五、中論疏卷一末、大唐西域記卷四〕

印度教創造之神梵天(Brahma),是奧義書哲學的抽象概念終極實在或宇宙精神“梵”的化身。梵天的前身是吠陀神話的生主。傳說梵天是從漂浮在混沌汪洋中的宇宙金卵里孵化出來的,或者是從毗濕奴肚臍里長出的一朵蓮花中誕生的,然後他開始創造世界萬物。在印度教造像中,梵天通常是婆羅門祭司裝束,四面四臂,手持吠陀,坐在蓮花上或乘騎天鵝。梵天居住在迷盧山,他創造的辯才天女薩拉斯瓦蒂(Sarasvati)是他的神妃。

印度教中的毗濕奴派,認為毗濕奴是宇宙的主宰,印度教中濕婆派則認為,濕婆才是宇宙的主宰,但無論是毗濕奴派還是濕婆派都認為,梵天的地位在濕婆和毗濕奴之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