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唄

梵唄

梵唄(bài)是指佛教徒,在佛菩薩前歌誦、供養、止斷、讚嘆的頌歌,是淨化人生的清淨之音,其形式的原因是為了方便經文的諷誦,而漸漸形成具特定鏇律與節奏的音聲組織。後世泛指為傳統佛教音樂,音聲佛事,在佛教有五明為聲明。中國最早創作梵唄的是曹魏時代陳思王曹植。中國最早的漢傳梵唄是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陳思王曹植游魚山,感魚山之神制,於是刪治《太子瑞應本起》始著《太子頌》(今浴佛贊)而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傳為後式有六契的魚山梵或魚山唄,後世簡稱梵唄,歷經支謙、康僧會、覓歷及亦云祖述陳思王的帛法橋、支曇鑰、曇遷、僧辯、慧忍、蕭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將梵唄提倡傳承發揚光大,盛於齊梁,普及隋唐。著名的魚山梵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是佛誕節唱誦的太子頌《釋迦大讚》,每年農曆四月八日佛誕節為魚山梵唄傳承日,按原贊填詞《東阿王贊》,既可讚嘆創始人練習梵唄,又不褻瀆佛法違背戒律,且更好的保護文化遺產傳承的內涵起著深遠重大的意義

基本信息

簡介

梵唄即佛教音樂,相傳三國曹魏時代,陳思王曹植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 ,遊覽東阿境內的魚山之時,“忽聞空中梵天之響,清雅衷惋”,“乃慕其音,寫為梵唄”。

曹植是佛教音樂中國化的創始人,佛教音樂在中國的傳播,首先由印度地入西域,再由西域進入中國中原地區,又從中國傳入韓國,進而由朝鮮半島進入日本。在世界上擁有廣泛的影響。

名詞釋義

梵唄梵唄
“唄”是指運用鏇律來諷誦經文,“梵”字則有較多重的意義,首先是代表與印度的連繫,此外也是代表微妙的音聲特質,能超越人世間的音樂。故此,“梵唄”一詞可解釋為“清淨的諷誦”。

也因此,雖然比丘不應歌舞伎樂,也不應往觀歌舞伎樂,然而,佛陀卻宣揚“唄”有五種利益,包括“身體不疲、不忘所憶、心不疲勞、聲音不壞、語言易解”,可見“梵唄”與“音樂”是兩種不同的活動,含藏不同的意義。

歷史發展

中國的梵唄,相傳起源於三國曹魏時代,來自印度、西域的一些高僧在漢地傳播、翻譯佛經的同時,也帶來了印度、西域的佛教音樂。

曹魏時期

(圖)泰山梵唄時刻泰山梵唄時刻
曹植將音樂鏇律與偈詩梵語的音韻與漢字發音的高低相配合,使得佛經在唱誦時天衣無縫,“貴在聲文兩得”。採取以梵語發音為基礎,與新制偈頌相結合的方法,解決了用梵音詠漢語“偈迫音繁”;以漢曲諷梵文偈頌,“韻短而辭長”的問題。
有了曹植的經驗,歷代僧人們便開始嘗試著進一步用中國民間樂曲改編佛曲或另創新曲,使古印度的梵唄音樂逐步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梵唄從此走上了繁榮,發展的道路。
其後支謙、康僧會、覓歷等高僧結合當時中國民間音樂以及正統文學開創和初步形成了中國佛教音樂體系——中國梵唄。六朝的齊梁時代,佛教徒開始吸取民間文藝形式(如“轉讀”“唱導”等)。此時是我國梵唄發展的重要時期。《樂府詩集·雜曲歌辭》(卷七七八年)載有齊王融《法壽樂歌》十二首,每首均五言八句,內容歌頌釋迦一生事跡,從其歌辭體制來看,無疑是用這種華聲梵唄來歌唱的。

隋唐時期

隋唐時代,佛教不僅盛行俗講音樂(講唱經文及佛教故事),而且由於西域交通的發展,西域方面的梵唄也漸漸傳入漢地。此外還有從其他佛教國家傳入的佛曲梵唄,有些梵唄還為朝廷樂府所用,所有這些都對中國梵唄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可以說中國梵唄從此進入了一個輝煌時期。
陳暘《樂書》卷159載“胡曲調”,記錄唐代樂府所採用的梵唄就有《普光佛曲》《彌勒佛曲》《日光明佛曲》《大威德佛曲》《如來藏佛曲》《釋迦牟尼佛曲》《燒香佛曲》《十地佛曲》《觀音佛曲》等26曲。現存的唐代佛教歌贊資料有善導《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贊》《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和法照撰的《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淨土五會念佛咯法事儀贊》。所用曲調當仍是梵唄聲調,唐代流行的變文也是梵唄的音韻。敦煌經卷所載唐代佛曲就有《悉曇頌》《五更轉》《十二時》等多種音調。
總之,歷經述認曹植為祖的帛法橋、支曇鑰、曇遷、僧辯、慧忍、蕭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將梵唄傳承發展光大。稱為梵唄體系,形成四種念誦方法的次第:一、音聲念誦,即發聲念誦;二、金剛念誦,即聲在唇齒之間;三、三摩地念誦,即定心一境而觀真言之文字;四、真實念誦,也是定心一境而觀文字的實相。

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我國器樂演奏的形式非常盛行,佛教也較多地採用了這一通俗的形式來供養佛菩薩,並以此來接近民眾,以此來接收更多的佛教信徒。同時也大量吸取了南北民間曲調和曲牌,各地寺院相繼產生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梵唄。由梵唄音聲念誦、宗教儀軌流變的佛曲產生,但主要分南北之別,佛樂史上頗有影響的《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一書,就是採用南北曲的各種曲調填寫的,本書50卷,明永樂十五年至十八年(1417—1420)編。

中國大陸

據有關資料不完全統計,一般常用的梵唄中所用的南北曲調近二百曲。除了六句贊多用《華嚴會》外,其餘如《掛金鎖》《豆葉黃》《望江南》《柳含煙》《金學經》《金磚落井》《破荷葉》以及《寄生草》《浪淘沙》等都是最常見的,這些皆為明清時期佛曲,是梵唄初級次第的音聲佛事宗教活動儀式、唱誦,沒有達到梵唄另外三個次第的修持方法。
北京、江西、天津、廈門等地相繼成立了佛教音樂團,已整理、出版、發行中國梵唄的音響磁帶。在傳統梵唄的基礎上又大膽創新,已將電子琴等現代樂器用於佛門梵唄,在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中國梵唄這一古老的佛教傳統文化也遇到了挑戰,但只要有佛界及音樂界等各界同仁的努力,它會隨之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充實,並會使之流傳百世。這些佛曲加入現代時代氣息對傳統梵唄保護和恢復是不利的,要分清梵唄與佛曲的關係。

台灣流傳

早期到台灣的僧人多半是來自中國福建鼓山湧泉寺,因此他們唱誦的調稱為“鼓山調”。除“鼓山調”外,目前台灣梵唄的另一種唱腔為“海潮音”。它是1949年跟隨從中國浙江省及江蘇省的僧人帶入台灣,因此,於1949年之前已經在台灣流傳的梵唄曲調可以泛稱為“鼓山調”,亦稱為“本省調”。海潮音則稱為“外省調”。

意涵

梵唄的意涵是宗教與性靈的,而音樂則與宗教無必然關係。前者是與佛教儀式有密切的關係,並非像音樂常以個人或單曲的形式出現。
一般而言,課誦本並不提供鏇律的標示,因此念誦經文就沒有既定的鏇律。在台灣,梵唄的風格主要可以分“鼓山調”及“海潮音”兩種。

梵唄種類

《高僧傳》卷十三曰:「自大教東流,乃譯者眾,而傳聲蓋寡,良由梵音重複,漢語單奇,若用梵音以詠漢語,則聲繁而偈迫,若用漢語以詠梵文,則韻短而辭長,是故金言有譯,梵音無授。」中國佛教音樂,最初起源於陳思王曹植的「漁山梵唄」。後又有支謙製作的「連句梵唄」。其餘有康僧會造「泥洹梵唄」,帛屍梨窟多羅造的「高聲梵唄」,支曇龠所作「六言梵唄」。
(一)、魚山梵唄:
產生於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年),作者曹植,字子建,魏武帝第四子,十歲善文藝,私制轉七聲。擅長詩賦文章,是「建安文學」的創始人之一,既精通音律又善於論著,喜歡讀佛經。據《歷代三寶記》卷五載:他曾參加以月支人支謙為首的《太子瑞應本起經》的翻譯工作。漁山,又叫吾山,在山東東阿縣西八里。曹植於太和三年被封為東阿王,相傳他遊覽境內的漁山時,聽到岩洞內有梵音的歌唱,便擬寫音調。刪治《太子瑞應本起》始著《太子頌》,後人因曲調產生於漁山,故稱之為「漁山梵唄」。《法華玄贊》卷四曰:「陳思王登漁山,聞岩岫誦經,清婉遒亮,遠俗流響,遂擬其聲,而制梵唄。」又《高僧傳》卷十三曰:「陳思王曹植,深愛聲律,屬音經音,既通般遮之瑞響,又感漁山之神制,於是刪治瑞應本起,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其中四十二契,便是四十二個曲調聯奏。這種「漁山梵唄」已經出現與印度佛曲相異的形式,產生了華夏化的趨勢。是中國漢化梵唄標準的原聲,屬印度聲明學的中國漢化念經方式,這種解決漢梵單奇、重複唱誦的體系叫梵唄,也叫魚山梵唄。
(二)、贊菩薩連句梵唄:
簡稱「連句梵唄」,是支謙所作。支謙名越,號恭明,祖先是後漢靈帝時入中國籍的月支族後裔。從小受漢族文化的影響,精通梵文,後又學梵書。「連句梵唄」製作時間與「漁山梵唄」時間相近,制於三國之吳。支謙初往洛陽,獻帝末年避亂江南,授孫權。此人博學多才,精通天文、圖讖,陰陽五行、音律、文學等,人稱「智囊」。自黃武元年(222年)開始,到建興二年(253年),三十年間主要從事譯經活動。在此期間,又據《無量壽經》和《中本起經》的內容製作了「贊菩薩連句梵唄」三契,流行於江南一帶。他這一創作對梵唄藝術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三)、泥洹梵唄:
是繼前兩種梵唄出現後第三次出現的梵唄,是由康居國康僧會在吳都建康傳授的。因為內容出自《泥洹經》而得名。康僧會世居天竺,隨父經商至中國,後出家為僧,於吳赤烏十年(247年)至建興(建康),主要從事譯經工作。《高僧傳》卷一曰:泥洹梵唄「清靡哀亮,一代模式。」
(四)、高聲梵唄:
是西晉末年西域僧帛屍梨密多羅來中國後一直住在建康的建初寺。此人性情孤傲,不學晉語。「曾作胡唄三契,梵音凌雲,次誦咒數千言,聲音高暢,顏容不改,既而揮涕收淚,神氣自若。又授弟子覓歷高聲梵唄於今。」覓歷遂成為當時江南梵唄高僧。「高聲梵唄」的名稱既不標誌著內容和題材,又不標誌體裁和形式,而表示這種梵唄的聲腔特點。
(五)、六言梵唄:
是東晉時月支國支曇龠所作。支曇龠初住(蘇州)虎丘山,東晉孝武帝初,住建業建初寺,特檀聲法轉讀,後造「六言梵唄」,流行於當時。《高僧傳》卷十三月載支曇龠「善轉讀,曾夢天神授其聲法,覺因裁製新聲,梵音清靡,四飛卻轉,反折還弄,雖復東阿先變,康會後造,始終循環,未有如龠之妙,後進傳羅,莫匪其法,所制六言梵唄,傳聲於今後。」「六言梵唄」被後世的「清規」和《禪門日誦》採用和著錄。
中國的梵唄在初創時期,梵唄的作者及傳授人中,除曹植之外,其餘皆為西域人,他們都精通並使用梵文梵語,因為古代的西域各國,大多使用梵文梵語,祇有唄調在傳授時或製作時需要變為漢語,而音律曲調無一不是梵音,都不會使用中國的音律與曲調。所謂音律與曲調的梵漢區別,祇是製作方法上的某些區別。
印度原來統稱歌詠十二部經,不管長行,偈頌都謂之唄「天竺風俗,凡是歌詠法言,皆為唄。到於此土,詠經則稱為轉讀,歌贊則號為梵音。昔諸天讚唄,皆以韻入弦管,王眾既與俗違,故宜以聲曲為妙。」梵唄傳來中國後,將歌詠長行別開為轉讀,唄專指歌詠贊偈而言,所以也叫讚唄。如慧皎所說:東國之歌也,則結韻以成詠。西方之贊也,則作偈以和聲。雖復歌贊為殊,而並以協諧種律,符靡宮商,方乃奧妙。故奏歌於金石,則謂之以為樂,後贊於管弦,則稱之以為唄。又《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唄讚篇》,道世曰:西方之有唄,猶東國之有贊,贊者從文以給音,唄者短偈以流頌,比其事義,名異實同。是故經言:以微妙音聲贊同於佛德,斯之謂也。

音聲

(圖)山東魚山梵唄文化節山東魚山梵唄文化節

梵唄有別於世間歌曲,如《長阿含經》中記載,音聲具足五種清淨,乃名梵音:

•其音正直。

•其音和雅。

•其音清徹。

•其音深滿。

•周遍遠聞。

微妙清淨的梵音是從清淨心、慈悲心中所流露,所以其聲和雅、正直、清澈深滿、周遍遠聞。

用途

(圖)魚山梵唄寺魚山梵唄寺

梵唄在寺院中主要用於三方面:
•講經儀式。

•六時行道(即朝暮課誦、齋供)。為古來各宗所共遵行。無論何宗何派,均受持誦習朝暮課誦。

•道場懺法。其旨在化導俗眾,即“諸佛善權方便,立悔罪之儀”,所以其儀式尤為重視歌詠讚嘆,道場懺法的內容可謂豐富多彩。

後世影響

《十誦律》
梵唄傳承法會合影留念
梵唄傳承法會合影留念
如聽梵唄,其利有五:
一者身體不疲,
二者不忘所憶,
三者心不懈怠,
四者音聲不壞,
五者諸天歡喜。
相傳昔時有僧諷誦《大佛頂首楞嚴神咒》,天上的天神聞聲,長跪合掌恭敬諦聽,直待咒文誦完始起身離去。
《長阿含經》
音聲具足五種清淨,乃名梵音:一、其音正直。二、其音和雅。三、其音清徹。四、其音深滿。五、周遍遠聞。
《法華經》
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南海寄歸傳》
能知佛德深遠,體制文之次第(能體悟佛法),能令舌根清淨,能得胸髒開通,能處眾不惶不懼,能長命無病。
梵唄的伴奏
在梵唄的伴奏方面,以法器磬、鐺、鉿、鈴、鼓、魚等為主,也配以簡單的管樂器。如《翠黃花》《掛金鎖》《水洛因》《八句贊》《準提咒》《普庵咒》等。其中《普庵咒》不僅為寺院所用。琴樂、琵琶曲和管弦合奏都有同名曲。全曲由《釋章談句》《初起咒》《香贊》《<蓮台現瑞》《二起咒》《鐘聲》《鼓聲》《鐘鼓同聲》《鳴鐘和鼓》《清江引》等組成,是一組特別優美的梵曲。

讚唄差異

讚唄在中國流傳之後,因為中國地域廣大,故其音調亦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別,大體說來,主要有南北之異。據道宣記載唐代的情況說:“地分鄭衛,聲亦參差。然其大途,不爽常習。江表(指長江以南地區--引者注)關中(指北方長安地區--引者注),巨細天隔,豈非吳越志揚、俗好浮綺,致使音頌所尚,唯以纖婉為工?秦壤雍冀音詞雄遠,至於詠歌所被,皆用深高為勝。”(《續高僧傳·雜科·聲德篇》卷四十),可見南北梵音各有特長。宋代贊寧亦論梵音有南北二體,並指出這是由於授受淵源不同所造成的,他說:“原夫經傳震旦,夾譯漢庭。北則竺蘭,始直聲而宣剖;南惟僧會,揚曲韻以弘通。蘭乃目氏之生,會則康居之族。……部類行事不同,或執親從佛聞,更難釐革;或稱我宗自許,多決派流。致令傳授各競師資,此是彼非,我真他謬;終年矛盾,未有罷期。”(《宋高僧傳·讀誦篇論》卷二十五)

文本

魚山梵唄,就讚嘆文本而言,唐代以前流行的主要有《如來唄》、《云何唄》和《處世唄》三種。
《如來唄》有二偈,出《勝鬘經》。其一為“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無比不思議,是故今敬禮”;其二為“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歸依”。此二偈均為行香贊佛時所唱,故又稱為《行香梵》。
《云何唄》亦有二偈,出《涅盤經》。其一為“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復以何因緣,得大堅固力?”;其二為“云何於此經,究竟到彼岸?願佛開微密,廣為眾生說”。
《處世唄》出《超日明經》,即“處世界,如虛空,如蓮花,不著水;心清淨,超於彼,稽首禮,無上尊”。
其中,《云何唄》與《處世唄》至元代仍然流行於寺院(見《敕修百丈清規》卷五《沙彌得度》儀式)。但到近世,講經時已改唱《鐘聲偈》、《回向偈》以代替上述兩個讚唄了。後世於課誦、祝延等時舉唱的讚唄,一般最為流行的是六句贊及八句贊。六句贊是南北通行的讚詞,其贊由六句共二十九字構成,故稱六句贊。其代表作品為“爐香乍爇”《香贊》,其餘佛菩薩、韋馱、伽藍等讚詞亦多用六句形式,故此贊韻調流行最廣。六句贊多於法事開始時唱之,目的是啟請諸佛。八句贊亦稱為大讚,一般由八句構成。其代表作有《三寶贊》、《彌陀佛贊》、《藥師佛贊》等。八句贊多於誦經之後或法事中間唱之。近世佛教寺院於佛誕、安居等時往往唱“四大祝誕”、“八大讚”等名贊。唱念時通常只用點板記譜,以鐺鉿等敲唱,其音量之大小、音準之高低以及鏇律過板等,均依口授而無定則。

時代氣息

著名的魚山梵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永悟禪師確定傳承保護的五大要素:一傳承人釋永悟、二代表作太子贊、三傳承堂號聲明堂、四傳承日佛誕節、五傳承方式的譜系五十字輩。代表作是“佛誕節”讚嘆、供養、浴佛、唱誦的太子頌《釋迦大讚》,此贊唯有在每年“佛誕節”浴佛讚頌太子使用一次。於2008年,確定在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佛誕節為“魚山梵唄傳承暨剃度護法居家菩薩戒法會日”,至今已成功傳承六屆。為復興梵唄文化傳承神聖有序,按照原贊填詞《東阿王贊》,既可讚嘆佛教音樂魚山梵唄創始人陳王曹植,又可平時練習梵唄,既不褻瀆佛法,又不違背戒律,而且更好的保護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魚山梵唄文化傳承發展的內涵,重建的魚山梵唄寺與聲明堂,享有“梵唄祖庭”之美譽承傳梵唄文化的使命,對復興文化、弘揚佛法起著深遠重大的意義!可謂功德無量!
公元230年,曹植登臨魚山,聞岩洞內傳有梵音歌唱,便擬寫音調並依《太子瑞應本起經》的內容編撰唱詞填入曲調,後被稱為第一唄“魚山梵唄”。
1996年6月19日,日本東寺真言宗“中國·魚山參拜團”來到山東東阿縣竭誠參拜中國佛教音樂的創始人曹植的陵墓,並在魚山示範演奏了曹植當年創作的佛教音樂--魚山唄。原來,在1200餘年前的唐代貞觀年間,日本真言宗創始人弘法大師空海(774--835)、圓仁慈覺大師來中國求法,並將魚山唄傳到日本,流傳至今。
魚山唄,在日本稱之為“聲明”。日本佛教界不忘根源所在,派友好代表團來中國魚山參拜,朝山拜祖。充分表達了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的深情厚意。通過日本多紀道忍法師口傳及音像資料遺留,梵唄寺永悟法師多年數次與其再傳弟子夢江(83歲)、其愛徒正明等梵唄學人的交流與參學,由於佛教興盛衰敗、佛宗派區分和修行法門等原因,原始的魚山梵唄一一被分散在中國佛教各個大小佛事活動中。
在著名音樂學家田青及袁靜芳教授等教學兩界的努力合作下,通過永悟法師帶頭認真查找收集,發現大部分魚山梵唄健在。並將魚山梵唄本有的“五音、五行、五氣”與“一板三眼”完美結合,恢復了魚山梵唄的基本原始面貌。不但得到了繼承還使發揚有了新的里程碑。相信在大家的關心努力下,梵唄會重輝人間。
當代佛門泰斗本煥長老命名題為“梵唄祖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題梵唄寺名,等多位長老關注。少林寺曹洞正宗三十三代入室接法傳人釋永悟禪師發宏誓願,持戒修行,農禪並重。率四眾弟子以“音聲做佛事,用梵唄唱和諧”的宗旨,共同攜手成就勝緣,弘揚人間佛教造福人類!2006年成功舉辦了中國魚山梵唄文化節,組織日本、美國、台灣等地交流,將梵唄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2008年被國務院批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單位。直到今天魚山梵唄興盛世界,舉目共睹。
2006年9月8日,梵唄傳承人、梵唄寺住持永悟法師在東阿迎接了全國佛教界、學術界、文藝界等5000餘人的朝山法會。由山東省佛教協會、中央音樂學院、魚山梵唄寺等單位舉辦的中國魚山梵唄節盛況空前。

代表作品

著名的魚山梵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是“佛誕節”唱誦的太子頌《釋迦大讚》,每年農曆四月八日佛誕節為“魚山梵唄傳承日”,傳承人永悟禪師按原贊填詞《東阿王贊》,既可讚嘆創始人練習梵唄,又不褻瀆佛法違背戒律,且更好的保護文化遺產傳承的內涵起著深遠重大的意義!可謂功德無量!
魚山梵唄寺創建人、魚山梵唄傳承人釋永悟法師贊:
東阿王植公,降生曹魏王宮。雲高天籟連竺中,魚山接長空。
瑞應本起得刪治,七步詩八斗雄。和平妙音世界同,梵唄源真宗。
載自國家宗教文化出版社《中國魚山梵唄文化節論文集》釋永悟〈綜述〉一文

遺產著作

2011年12月20日,永悟禪師編著的《魚山梵唄聲明集》,由中國佛教協會傳印長老題名,一誠、星雲、學誠、田青等50餘位大師專家題詞、作序等參入編輯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魚山梵唄聲明集》內容提要
佛教與儒、道共同構成了傳統文化國學的主流,梵唄是佛教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而古老的《魚山梵唄聲明集》流失千年,現今破譯集成,不僅是佛教的壯舉,更是整箇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一件幸事!
魚山梵唄從古至今被日本、韓國、台灣等海內外佛教尊為梵唄之源,廣為流傳。梵唄流與源的往來,凝聚著各國文化經濟的黃金紐帶。
《魚山梵唄聲明集》由當代苦修高僧永悟禪師編著,展現的是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年),陳思王曹植曾游魚山,感魚山之神制,刪治《太子瑞應本起經》出而始創“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其後帛橋、支鑰亦云祖述陳思”的“魚山梵”或“魚山唄”,後世簡稱“梵唄”。曹植的“撰文制音,傳為後式”,使得佛經在唱誦時天衣無縫,“貴在聲文兩得”。
魚山唄唐初傳至日本,謂之“魚山聲明”,傳至韓國,稱之“魚山”,全稱“魚山梵唄”。具體而言,魚山梵唄在曹植後,歷經支謙、康僧會、覓歷、帛法橋、支曇龠、曇遷、僧辯、慧忍、蕭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的發展和提倡,至唐朝鼎盛,並分散到佛教各大宗派,廣泛流傳、套用。804—850年間,日僧空海、圓仁等大師將魚山梵唄請至日本生根,並傳承有序,發揚光大,至今仍保留唐朝時從中國請去的曲線譜手抄本《魚山聲明集》及元、明時期轉抄的《魚山私抄》、《魚山目錄》等梵唄史料,並影印收錄在《大正藏》八十四冊悉曇部中。如今,魚山梵唄佚存破譯,實為人類文化遺產瑰寶。
本書內容涵蓋原《魚山梵唄聲明集》六章,原集共有六章,原譜相傳於南北朝時期,經研究,其遵照四聲、五音、六律等傳統音韻體系。傳承在日本真言宗稱之密教,天台宗稱為顯教,有此之分。本書又附以中國現行唐後梵唄所保留的古唄板眼記譜,一併翻譯成五線譜,供養諸佛菩薩聖眾!更收錄了梵唄聲明悉曇四十二字母及《魚山梵唄遺韻四十二契》,新增魚山梵唄樂理要素、學習古唄要旨、功德意義等。這對梵唄的研究、佛教文化的興揚有很好的促進意義,可謂功德無量!
本書與作者主編的魚山梵唄《論文集》、《念誦集》合稱《佛教梵唄三大集》。《魚山梵唄聲明集》蒙現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親題書名。中國佛教協會住會副會長學誠法師讚嘆加被作序,正是首次將已在大陸失傳的魚山梵唄唐朝古譜挖掘、整理、破譯展現給萬千信眾及有心學習、研究、了解魚山梵唄的學人。
本書作者是佛教釋尊八十三世佛子比丘、中國禪宗曹洞正宗三十三代傳人釋永悟禪師。禪師法門龍象,有感魚山古唄失傳的悲哀,發宏願恢復梵唄。大願必果得龍天護持,而有《魚山梵唄聲明集》成果初現。首先,永悟禪師三十餘年來不斷苦修梵唄、參悟梵唄,得到海內外高僧真禪、明煬、本煥、一誠、傳印、維賢、星雲、天納傳中、學誠、夢江、永信、覺醒等大德、長老的關懷、指導。如今的梵唄傳承人釋永悟對古唄有著深刻而精準的把握,這與眾大德的指導密不可分。再有,此書的完成特別得到田青先生的指導和樓宇烈、袁靜芳、王志遠、馮光鈺、徐文明、賴信川等海內外諸多音樂學家、教授、學者在學理上的支持,有了這些理論支持本書才能夠順利完稿。永悟法師已將多年苦修所得整理成冊,全稱定為《魚山梵唄聲明集》,最後又得無量護法大功德主們的鼎力相助,殊勝因緣具足,此集順利問世,真謂功德無量!
在魚山梵唄的故里——山東東阿魚山,矗立著雄偉的魚山梵唄寺,在永悟禪師發心住持下,梵唄寺經歷了初建到成型再到蓬勃發展的軌跡,尚需各位大德的支持關懷。魚山梵唄寺的發展見證了眾人的付出與魚山梵唄的一個又一個成果問世。2006年9月,成功舉辦首屆“中國魚山梵唄節”。同年12月,“魚山梵唄”被山東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6月,“魚山梵唄”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天,失傳多年的魚山梵唄以《魚山梵唄聲明集》的形式佚存破譯,再次為世人所見,稱其有著填補歷史空白之意義亦不為過。讀者細細讀來,會發現悠悠千年的魚山梵唄古音已在您耳邊迴蕩……
梵唄祖庭(本煥長老題)魚山梵唄寺(一誠長老題)魚山梵唄聲明集(傳印長老題)
慧皎法師《高僧傳》(519)卷十三《經師》:“自大教東流,乃譯文者眾,而傳聲蓋寡,良由梵音重複,漢語單奇。若用梵音以詠漢語,則聲繁而偈迫;若用漢曲以詠梵文,則韻短而辭長。是故金言有譯,梵響無授。始有魏陳思王曹植,深愛聲律,屬意經音。既通般遮之瑞響,又感魚山之神制。於是刪治《瑞應本起》,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其後帛橋、支鑰亦云祖述陳思,而愛好通靈。。。。”
————梁慧皎法師
“魚山梵唄久稀傳,法曲遙聞亦勝緣。更喜威音環宇宙,群生福聚海無邊”
————啟功
著名的魚山梵唄創始人曹植是梵唄中國化的始祖,魚山梵唄寺住持永悟法師與日本往來交流三十餘年,更進行了深入研究。。。。。本書內容涵蓋原《魚山聲明集》六章,又附以中國現行唐後梵唄所保留的古唄板眼記譜,一併翻譯成五線譜!更收錄了梵唄聲明悉曇四十二字母及《魚山梵唄遺韻四十二契》,新增魚山梵唄樂理要素、學習古唄要旨、功德意義等。這對梵唄的研究、佛教文化的興揚有很好的促進意義,可謂功德無量!
————學誠
“永悟法師,倡印大正藏《魚山聲明集》,法水溯源,功德無量。失之於朝,求之諸野。田青辛卯夏末”。與永悟法師共勉“精進”
————田青
魚山梵唄始稱“魚山梵”或“魚山唄”,後世簡稱“梵唄”。唐初傳至日本,謂之“魚山聲明”,傳至韓國,稱之“魚山”,全稱“魚山梵唄”。具體而言,魚山梵唄在曹植後,歷經支謙、康僧會、覓歷、帛法橋、支曇龠、曇遷、僧辯、慧忍、蕭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的發展和提倡,故歷史上尊曹植為中國佛教音樂第一人——始祖。魚山梵唄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是人類寶貴文化遺產。佛教傳入東土以後,梵唄漢化風靡天下,而音樂的感染力和傳播功能較之其他藝術更加強烈。同時,佛教音樂特有的韻味很吻合人們宗教膜拜和祈求幸福的心理。其音清新典雅,超凡脫俗,其韻幽遠深長,唱者身心合一,物我兩忘;聞者,胸襟豁然,收攝身心,使人意念淨化受持,於裊裊音聲中細細體味人生真諦。
———永悟
作者簡介:永悟禪師,俗名未起樂入空門,字參天,本書作者是佛教釋尊八十三世佛子比丘、中國曹洞正宗三十三代衣缽入室傳人,禪拳道創立人、著名武術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魚山梵唄傳承人,現任中國佛教協會理事、山東省東阿縣佛教協會會長、魚山梵唄寺住持、禪拳道場宗主。人們稱僧俠客——伏虎羅漢,魚山上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