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大寺
名為圓覺寺,始建於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為蒙化土官知府左氏所建。
萬曆年間重修,後焚毀,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重建,康熙年間重修,成為今天規模較大的佛教寺院 。
1988年公布為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護單位。
小寺
名為玄珠觀,也稱為玄龍寺,始建於南詔時期,它的前身是南詔王室蒙氏宗祠。明初重建,明末毀。
永曆十年(公元1656年)重建,清同治年間毀於戰亂,光緒年間重修。
1981年公布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文物保護單位。
大寺
殿宇:寺依山勢,有山門、彌勒殿、真如殿、大雄殿及兩側觀音殿、伽蘭殿、文昌宮、三官殿、準提殿等建築組成。寺內尚聽月庵、系風亭、小橋、池塘等苑林,融寺院與園林與一體。風景:圓覺寺林木掩映,風景秀麗,是遊覽勝地,已有五百多年歷史。圓覺寺前的參天古柏林中,有雙塔聳立,高約15米,有九層,上有寶頂,是方形密檐式磚塔。圓覺寺背山面城,從山門拾級而上,一進三院,步步登高,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大雄寶殿兩側建有側殿。整個寺建築結構嚴謹,安排得體。這裡林深樹密,流水潺潺,環境幽靜,遊人不絕。
名人:明代學者楊慎曾寓居於此,在大殿上題了兩副對聯,一副是:“一水抱孤城,煙靄有無,拄杖僧歸蒼茫外;群峰朝殿閣,雨晴濃淡,倚欄人在畫圖中”。一副是:“高閣高懸,低閣低懸,僧在畫中看畫;遠峰遠刊,近峰近刊,人來山上觀山”。對聯筆鋒蒼勁,內容形象而富有畫意,不僅寫出了圓覺寺風光如畫的特點,也寫出了清平中人的感情。又有當地名人雷應龍、張端亮等在寺內攻讀詩書。除楊慎為寺題楹聯外,尚有明朝舉人朱光霽、文人吳紹周、朱寰等到的詩文。清朝號稱滇西三絕人物的張端亮以及彭印古、姚志道都為圓覺寺揮毫潑墨。
小寺
殿宇:玄珠觀由十六間大小殿堂組成,有玉皇閣、三官殿、呂祖殿、關聖殿、財神殿等。風景:寺依玄珠山而建,層台疊閣,氣勢雄偉。其布局為在南北中軸線上建山門、石坊、四聖殿、石牌坊、玉皇大殿。大殿之東,有關聖、三皇、呂祖、觀音諸殿和彌羅宮、芭蕉樓、碧波室、禪堂等建築。其布局一反南北中軸線,根據地勢,採取由西到東上下三台橫列落,內多園林小景。 玄龍寺建築以山門及大殿最佳。山門為單檐歇山頂牌樓式樣,寬三間,前後檐下施以如意斗拱,斗拱做工十分精細。大殿建於2米多高的台基上,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14.8米,進深16.2,高12米。前為走廊,檐下施以七踩斗拱,整個建築氣勢雄偉。
民俗與俗語
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九,當地民眾都要到玄珠觀趕“龍華會”(又稱松花會),這一民俗一直流傳至今。
“大寺不大,小寺不小”,由於小寺面積較大寺大,而有此俗語。其寓意為“大事不大,小事不小”,沒有那件事重要至不可替代,天塌了有高人頂著,不用過分的焦急,憂心;也沒有那件事是正直的小事,一不留心,會帶來巨大麻煩。總之要辯證看待事物的發展變化。“小寺不塔,大寺塔”,由於大寺有塔,小寺則沒有,而有此俗語。其寓意為“小事不tá,大事tá”( tá,巍山方言,大意是拿不住,不牢實),小事辦得了,大事總是出問題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