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珠三角有很多的出塵入世的地方,並不為世人所熟知,例如三水的大宜崗村,它們隱於商業社會的邊緣地帶,冷眼相看城市的喧囂、時光流逝,一直安住在寧靜的港灣。那裡曾經奼紫嫣紅,那裡依然民風淳樸。於是我們決定尋找它們。一次次的旅程,一次次的走近這些佇立於塵世間尚未被污染的樂土,從不同的角度欣賞大自然造物主的心思,摩挲歷史流轉中人文的足跡,重申快樂的定義,重新定義人與自然、人與歷史的關係。
800多年前,有“南宋四家”之一美譽的詩人楊萬里到廣東為官。當他乘船經過北江邊的胥口鎮時,觀此兩岸蘆葦叢生、荻花瑟瑟,不禁詩性大發,吟出《明發青塘》一詩:“蘆荻葉深蒲葉淺,荔枝花暗楝花明。船行兩岸山都動,水入諸村海旋成。”
楊萬里一詩題目中所提及的青塘,古稱胥口鎮,今名為蘆苞鎮。由於蘆苞鎮地處珠水西江與北江之交匯處,自古便商船雲集。在古鎮四周的水網上亦星羅棋布著傍水而居的村莊。大宜崗村便臨水而建,靜水泛出的波紋則映襯在榕樹上,恬然之感油然而生。遠遠望去,古村山水獨好。
私家地圖
綠堂:養在深閨人未識
離開白土村,沿X 528向蘆苞方向走2公里左右,左轉入大宜崗村。大宜崗村分為李家村和謝家村,小村臨水建,昔日估計也是船隻往來的景象。村前有方形大水塘,村中房屋新舊相間,遍布綠樹。
綠堂建於清光緒年間。又稱“綠堂私塾”或“李氏生祠”。李氏(其名不詳),大宜崗村人。為清末廣州( 酒店)十三行洋買辦。腰纏萬貫,所以回鄉建了這個。但此說法並未得到權威部門的證實。整座建築物保存較好,造型、布局十分奇特。頭門前有花崗岩圍欄,左右兩側各有一路,大門前置26米長,2米寬、2米高之麻石欄柵,這在三水現有建築中可謂獨一無二。
綠堂建築中西合璧,其主體建築猶如蝙蝠的身體,而兩側的附屬建築則像蝙蝠的雙翼,故整個建築的布局造型就像一隻起飛的蝙蝠。建築主體為二進四合院布局,建築左側有一弄堂,寬1米,麻石鋪砌。至二進後牆,有一石門,上刻“拾趣”。石門後,建有三角形小房。房極小,邊長不超過1米。石門右緊貼二進後牆,為1米寬之麻石巷,巷左側建有面寬與二進相同,進深僅2米之長條形二層樓建築。主體建築右側為廊底,廊底前端為有閣樓之廂房,廂房左有門,與另一三角形二層樓房相通,此三角形房較大,面積約15平方米。廊廡中部原為花壇,後端又建有三個不規則式三角形房間。
由於祠堂正門沒開放,只能從側面的小巷進去看了一下。裡面空置的大宅中,剛好有一老太太,給我講解了一下,並給我指出了一些特別的裝飾,如長1 .5米、寬0 .3米磚雕祥瑞畫面,工藝極其精細。站在地上,仰頭往上看,磚雕上的花、樹枝、鳥都栩栩如生,其中一個磚雕上還有一串葡萄,一共8顆,雖然歷經100多年的風雨侵蝕,仍然一顆不少。老太太還允許我進入她家參觀,雖然裡面受到“文革”時期的大破壞,還是依稀可見當年的講究。
老太太說,100多年後,磚雕、木雕、灰塑保存如此完整,無疑是一個奇蹟。這裡的人不喜破壞,老太太屢次聲稱,這裡就是文化遺產,可見當地人的認識都很高。
自駕線路:廣州市區→環城高速→廣佛高速→三水高速(三水出口)→S269線(南豐大道)→蘆苞大橋右轉蘆苞大道(按指示牌),沿X 528向蘆苞方向走2公里左右,左轉入大宜崗村。大宜崗村分為李家村和謝家村。
美食:三水這裡的海鮮坊很多,有處珍寶海鮮坊不錯,很有特色,在船上吃飯,停靠江邊,隨打隨吃吧,這裡河鮮的種類很多,還有紅燒肉燉藕,燉得很爛很好吃。清水芥蘭幾乎成了桌上的必需菜。煲仔飯若是有大塊的臘腸會更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