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1、自發探索階段
1995年,為解決“三農”問題,江蘇省率先開始招聘大學生擔任農村基層幹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學生“村官”計畫,定安、臨高、東方等市縣先後組織招聘大學生“村官”。同年,浙江省寧波市採用公開招考方式,成為全國第一個推行“一村一名大學生”計畫的地區。這一時期,大學生“村官”人數較少,但形式多樣,逐步打開了改革開放以來知識分子回流到農村的正式渠道,為後來發展積累了重要的實踐基礎。
2000年3月,廣州市天河區公開招聘52名大學生“村官”,全國各地3000多名大學生前往求職。2002年河南省鶴壁市招聘205名大學生“村官”,拉開了河南省大學生“村官”工程式幕。2004年,河北省邢台市在試點工作的基礎上,決定每年選派1000名大學生到農村工作,5年內實現全市5200個行政村都有大學生“村官”的目標。到2004年底,全國啟動大學生“村官”計畫的省市區發展到10個,主要分布在東、中部地區。大學生“村官”工作逐步進入到多省聯動、以地區為單位的整體推進與探索階段。
2、全面試驗階段
2005年7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2006年2月,中央組織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發通知,聯合組織開展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從事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工作。此後,大學生“村官”工作進入大範圍試驗階段。
從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遼寧、貴州、陝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肅、寧夏、內蒙古、雲南等省市區先後啟動大學生 “村官”計畫。截至2008年2月底,全國共有28個省市區啟動大學生“村官”計畫,其中17個省市區啟動了村村有大學生“村官”計畫。2008年3月,中央組織部會同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召開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座談會,部署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大學生“村官”工作進入一個全面的發展時期。
選聘
選聘對象原則上為全日制本科及以上的學生黨員或優秀學生幹部。選聘的基本條件:思想政治素質好,作風踏實,吃苦耐勞,組織紀律觀念強;學習成績良好,具備一定的組織協調能力;自願到農村基層工作;身體健康。選聘對象和選聘條件的具體規定,由省(區、市)黨委組織部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大學生村官選聘工作由省(區、市)組織人事部門定期、統一組織實施,或者由省、市兩級組織人事部門共同組織實施。選聘工作一般通過發布公告、個人報名、資格審查、考試、組織考察、體檢、公示、決定聘用、培訓上崗等程式進行。由縣(市、區)組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與大學生村官簽訂聘任契約,聘期一般為2至3年。
崗位職責
大學生村官主要履行宣傳落實政策、促進經濟發展、聯繫服務民眾、推廣科技文化、參與村務管理、加強基層組織等職責。大學生村官到村第一年,是中共正式黨員的,一般安排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助理職務;是中共預備黨員或非中共黨員的,一般安排擔任村委會主任助理職務;是共青團員的,可安排兼任村團組織書記、副書記職務。重點了解熟悉農村工作,整理一套涉農政策、走訪一遍全村農戶、完善一套村情檔案、形成一份調研報告、提出一條發展建議、學習一門實用技術,努力實現角色轉變。
從第二年開始,考核稱職、符合任職條件的,原則上應擔任村“兩委”委員或以上職務並明確分工,幫助村民發展致富項目、領辦合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開展民眾文體活動、參與排查調處矛盾糾紛、為村民代辦各項事務。
素質水平
選聘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任職,是繼選派優秀大學畢業生到鄉鎮擔任鄉鎮長助理後,中央及省委採取的又一項重大決策,這項工作既是中央和省市著眼於農村的改革深化,為農村輸送培養新農村建設帶頭人而實施的“強基工程”,也是為黨政幹部隊伍儲備後續力量,培養造就有基層工作經驗、對人民民眾有深厚感情的高素質領導幹部人才的“育苗工程”,更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就業壓力,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面向基層就業創業而開闢的一個重要渠道。
但是,毋庸諱言,由於工作性質及培養目標的不同,大學生村官顯然有別於一般的大中專學生,更不能等同於一般意義上的村幹部,因而,在以後的工作中,所受到的管理要比一般幹部嚴得多,肩上的擔子比別人也要重得多。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受年齡、閱歷及心理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一些大學生村官尤其是未接觸過農村工作的年輕同志就感到有些不適應,一時難以渡過角色轉換的磨合期。
一是心理上的不適應。由於離開校園時間較短,部分同志工作中一時半會還脫不了學生氣,想問題、辦事情比較單純、片面,存在著浮而不深,依賴心理強,承受心理弱的問題,加之以前沒有接觸過農村工作,面對複雜的環境和棘手的事情,稍微遇到一點挫折就會打退堂鼓,感到心灰意冷、提不起精神。有些同志則認為自己是一名大學生,具有知識厚實、專業技術能力強的優勢,是各級組織部門百里挑一選拔出來,幫助村上謀發展、攻難關的,思想上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難以放下架子和基層幹部、民眾打成一片。還有個別同志,或許是出於擇業的無奈,從內心深處對選擇當村官還是感到不理想、不滿意,認為當村官就是當泥腿子,心裡多少有些心灰意冷的感覺,放鬆了自我約束,工作中隨意性強,自制力差,只要組織照顧,不要組織紀律,履行職責情況比較差,甚至存在著遇事不請假,隨意離崗現象。
二是環境上的不適應。由於多年在外求學尤其是大學校園生活的經歷,部分人已經習慣了都市的生活,因而在選擇當村官後,雖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但面對基層艱苦的工作環境和較差的生活條件,還是感到與自己的想像落差太大,一時難以適應,心理準備不足,不能儘快地進入角色。三是工作上的不適應。一些同志適應鄉鎮環境較慢,加之缺乏必要的實踐,工作中被動應付、得過且過,不能將所學的知識與實際有效結合起來,使個人的特長得不到充分發揮,尤其是面對複雜問題和突發事件,雖有熱情卻方法欠妥,應對能力和策略不足,獨立工作能力不強。
困難努力
如何儘快消除上述這些不適應,進入最佳工作狀態,這既要靠組織的幫助引導,更要靠個人的不懈努力。
首先,要找準自身的工作定位,時刻保持頭腦上的清醒。從走出校門到走向社會,每個人都會經歷一段心理上的適應期和角色轉換的磨合期。就大學生村官而言,如何適應從校園到農村生活的過渡,實現由學生到幹部身份的轉變,這是要面對和解決的首要問題。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解決好這一問題,首先必須有一個明晰的認識和端正的態度,正確處理好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關係,明確自己所肩負的職責。
當前,農村正處於一個改革、發展的攻堅階段,廣大農村的發展潛力被逐步挖掘,孕育了大量的發展機遇,在這個時機,選派大學生到農村任職,目的是讓他們在農村一線發揮聰明才智,鍛鍊提高自己的能力,並通過示範帶動作用,進一步激發農村幹部的整體活力和工作熱情,深化改革,推進農村各項事業穩步發展。對此,大學生村官要有一種榮譽感和使命感。同時,身處農村這個大環境,許多事物還要靠自己去摸索、去分析、去解決和處理,因此要多看看別人怎么做,不要感染壞的習氣,做到去粗取精,明確自己到農村究竟要去乾什麼,怎樣才能幹出一番成就,把自己的遠大抱負與到農村一線的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擯除思想上自我定位過高、工作怕吃苦、依賴心理強等問題,不斷地矯正自我,錘鍊自我,在思想上自覺地把自己定位於一名基層工作者,做到身處基層更要心繫基層,真正融入到農村這個大熔爐之中。
第二,要做到知不足而後學,處處留心皆學問。人常說,選擇了學習,也就是選擇了進步。學習的過程不僅是一個單純的知識積累的過程,更是自我境界、素養及對外界事物認識提高的一個過程。如果說,多年的學校生活已使大學生村官奠定了厚實的知識基礎,那么農村這個廣闊天地就是讓他們學會如何為人處事、掌握工作方法的第一課堂。工作中,要切實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緒、高高在上的驕傲情緒、不願吃苦的悲觀情緒,放下架子甘當國小生,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學風,向基層幹部學習,向農民民眾學習,在一點一滴的實踐中去認真感悟、細心體會,把學習作為積累知識、增長才幹、提高水平的重要手段,當成加強修養、陶冶情躁,提高思想境界的重要途徑。要緊扣當前農村改革發展的實際,認真學習黨在農村的政策法規、農村改革的發展歷史,以及所在鄉情及村風民俗,掌握好第一手資料,以正確的理論指導工作的開展。
同時,還應當學習科技、法律、文化等方面的知識,以不斷增長見識,拓寬思路,有效地將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做到勤學善思,勤思多行,把所學的知識與工作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在與民眾接觸的過程中,去發現問題、總結得失,不斷培養理論聯繫實際、調查研究的習慣,使自己成為知識全面、見多識廣的“全才”。
第三,要樹立良好的心態和作風面貌。由於特殊的身份和較高的學識素養,大學生村官到村上工作以後,往往被別人高看一眼,成為基層幹部民眾關注的焦點。
態度端正
大學生村官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把民眾的“高看一眼”化作工作上“更高一籌”的動力,以實際行動充分展示出當代大學生活力充沛、朝氣蓬勃、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一是個人心態要放正。大學生村官到農村工作,“勞其筋骨,苦其心志”也是題中應有之義,要通過農村一線的實踐鍛鍊,去經受風雨,增長見識,最終在思想上得到磨練,精神上得到升華,成為一名經驗豐富、素質過硬的優秀公務員。工作中,要做到“一日三省吾身”,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不為名利所惑,不為浮華所動,切實克服高人一等的優越感,時刻保持謙虛務實的態度,不斷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增強對“三農”工作的理解和認識,貼近與民眾之間的感情與交流。
二是工作態度要端正。大學生村官到農村工作,需要學的東西還很多。
要想對農村工作有一個全面、深入的了解,掌握其內在規律和有效的工作方法,並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達到的,這要靠平時一點一滴的學習和積累。
常言道,“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成就任何一項事業,乾好任何一項工作,都要靠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去做的。因此,要克服心理上的急躁情緒和得過且過的敷衍態度,做到乾一行愛一行,立足於基層,紮根於基層,踏踏實實幹好組織分配的每一項工作,而不能拈輕怕重或就高就不就低。同時,要發揮自身思路清、眼界寬、善於創新的優勢,把所學的特長更好地套用到工作之中,為民眾搞好服務,不斷增強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是為人處事要公正。在學生在基層工作,與他們交往的人很多,其中既有上級領導,也有村上幹部及基層民眾。
因此,要注重處理好各方面之間的關係,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自覺融入到民眾之中,鍛鍊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協調能力,處處以大局為重,以事業為重,以民眾的根本利益為重,做到對上對下一個樣,一碗水端平,尊敬領導,團結同志,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給自己營造一個嚴謹細緻的工作氛圍、團結和諧的生活氛圍、奮發有為的創新氛圍和平等寬鬆的競爭氛圍。
待遇落實
政府高度重視完善大學生村官配套保障政策。2007年,對大學生村官的待遇制定了七項政策,明確大學生村官使用專項全額撥款事業編制;享受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工資待遇,直接轉正定級,薪級工資高定一級;從起薪之月起,按照有關政策規定參加當地的各項社會保險,並辦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統一繳納住房公積金、計發住房補貼;對符合條件的大學生村官給予助學貸款財政代償等政策。
財政廳按每人每年1.8萬元標準對省選聘的大學生村官下撥財政補助資金,並專門下發通知,對資金使用提出明確要求。市縣財政部門及時落實配套資金,切實加強專項資金的管理,縣(市、區)有關部門為到村任職大學生辦理銀行卡,保證大學生村官工資、生活補貼逐人足額按時發放。
各地也積極整合資源,不斷改善大學生村官的工作生活條件。省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辦公室會同省電信公司、團省委為大學生村官提供免費寬頻服務。徐州、鹽城等市實施“五有”關愛工程,確保每名大學生村官有一個單人房間、一台電視、一張辦公桌、一套生活必需品、一個可供集中用餐、享受補貼的食堂。泗洪縣啟動“大學生村官安家工程”,讓大學生村官享受拆遷安置的優惠價格購買住房。不少縣(市、區)還為大學生村官配備了電瓶車、手機、小靈通和黨報黨刊、培訓教材等。
流動政策
大學生村官主要通過留村任職工作、考錄公務員、自主創業發展、另行擇業、繼續學習深造等“五條出路”有序流動。(1)鼓勵留村任職工作
任滿1個聘期、聘期考核稱職的大學生村官,本人提出續聘申請,經鄉鎮黨委初審,縣級組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審定,可簽訂續聘契約,繼續留村工作,享受大學生村官待遇。續聘大學生村官納入當年大學生村官選聘計畫。
鼓勵在實際工作中表現優秀、黨員民眾認可的黨員大學生村官,通過黨員推薦、民眾推薦和鄉鎮黨委推薦等方式,參加村黨組織換屆選舉。到村任職工作一年以上的優秀大學生村官,可由本人提出書面申請,經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通過,參加村委會換屆選舉。
擔任村“兩委”副職及以上職務的大學生村官,保留大學生村官工作、生活補貼,同時可享受同級村幹部補貼。任滿1個聘期、當選村“兩委”副職及以上職務、考核稱職以上的大學生村官,可參加面向優秀村幹部的鄉鎮公務員定向考錄。任滿2個聘期、當選並擔任村“兩委”副職及以上職務滿一屆、考核稱職以上的,經省(區、市)組織人事部門批准,可採取考核招聘的方式聘用為鄉鎮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根據工作需要可繼續留村工作。
(2)擇優招錄公務員
大學生村官可參加面向社會統一組織的公務員招考。
大學生村官聘用期滿、考核稱職,並經縣級組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推薦同意,可參加面向大學生村官的公務員定向考錄。面向大學生村官定向考錄的公務員特別是鄉鎮公務員崗位,應達到當年考錄計畫的一定比例。
任滿1個聘期、當選並擔任村“兩委”副職及以上職務、考核優秀、實績突出、民眾公認的大學生村官,可通過公開選拔擔任鄉科級領導幹部;符合鄉鎮領導班子換屆提名人選條件的,可按程式推薦作為換屆提名人選。經選舉擔任鄉鎮黨政機關領導人員或經公開選拔擔任鄉科級領導幹部的大學生村官,在國家行政編制限額內按照有關規定進行公務員登記。
大學生村官在職2年以上,具備選調生條件和資格的,經組織推薦,可參加選調生統一招考。選調生主要從具有2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的大學生村官中招考,逐步實現選調生工作與大學生村官工作並軌。
(3)扶持自主創業發展
建立健全黨委政府引導、社會組織和企業扶持、市場運作相結合的工作機制,鼓勵和支持大學生村官自主創業。通過政府支持、社會募集等方式籌集大學生村官創業扶持資金,創新金融服務方式,為大學生村官創業富民提供借貸、擔保、貼息、補助等支持。整合農業、科技、扶貧等有關部門的項目資源,發揮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智力優勢,為大學生村官創業富民提供項目論證、技術指導和市場信息等服務。
鼓勵和扶持大學生村官創辦領辦農民合作、科技推廣、社會化服務等組織和實體。探索創新創業扶持模式,引導和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參與扶持大學生村官創業,以大學生村官創業帶動社會青年創業。鼓勵創業有成的大學生村官進入企業經營管理者、致富項目帶頭人、新社會組織負責人隊伍,逐步實現自主發展。
(4)引導另行擇業
建立擇優推介制度,引導服務期滿的大學生村官通過人力資源市場自主擇業,省市兩級應每年舉辦一次大學生村官專場招聘會。
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廣泛宣傳大學生村官優勢和潛力,引導國有企業、金融機構、非公有制企業、社會組織等面向大學生村官招聘工作人員。
在縣(市、區)、鄉鎮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中優先聘用大學生村官,逐步提高面向大學生村官招聘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比例。除實行職業資格準入和專業限制的崗位之外,縣(市、區)、鄉鎮事業單位從大學生村官中招聘工作人員一般應達到當年招聘計畫的一定比例。
服務期滿、考核稱職以上的大學生村官,經縣(市、區)組織人事部門推薦,可轉聘為街道社區工作人員、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指導員或其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崗位工作人員。
(5)支持繼續學習深造
鼓勵大學生村官繼續學習深造。服務期滿、考核稱職以上的大學生村官報考研究生,初試總分加10分,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其中報考人文社科類專業研究生的,初試總分加15分。
離崗大學生村官自主擇業前可免費託管人事檔案、免費參加一期職業培訓,3年內繼續享受大學生村官創業扶持、報考研究生加分等優惠政策。
創業舞台
不少大學畢業生進村之後,既是為農民服務的村官,又是引領農民致富的帶頭人。這些大學生村官的實踐證明,在帶民富的同時,自己同樣可以當上“老闆”,掙來可觀的收入。
2007年選聘到村任職的1011名大學生中,已有533名大學生村官通過領辦、合夥、入股等形式創辦各類實體368個,吸納創業資金3547.3萬元,提供就業崗位7000多個。在已擔任村黨組織書記或村委會主任的大學生村官中,不少人就是通過帶頭創業,帶領民眾致富,贏得了大家的認可。
分期分批組織大學生村官赴華西村培訓,各地通過舉辦創業論壇、創業講座等活動,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村官進行創業教育,各有關部門組織相關專家對大學生村官的創業計畫進行論證,幫助他們理清創業思路,激發他們的創業動力。宿遷、泰州等地將創業有成的基層幹部與大學生村官結成對子,引導大學生村官掌握創業技能。揚州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等高校與地方攜手共建“源頭工程”,通過聘請科技導師、設立指導服務站和社會實踐基地等形式,對大學生村官創業項目給予技術支撐。
省委組織部會同農林、科技、扶貧、團委等部門相繼出台了6個檔案,從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脫貧攻堅、信息服務等方面為大學生村官創業提供支持。各地在工商註冊、稅務登記、場地安排、用電用水、費稅減免等方面給予優惠扶持,切實降低創業門檻。積極推廣如皋、漣水等地設立大學生村官創業基金、優先發放貼息貸款等做法,統籌安排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加大信貸支持力度,為大學生村官創業項目爭取資金支持。
典型代表
女大學生村官姜亞楠:基層工作女性有優勢
畢業於蘇州科技學院、80後、蘇北贛榆縣經濟薄弱村的村主任助理、贛榆縣人大代表——上述四個“標籤”同時屬於這個叫姜亞楠的女大學生村官。
2007年7月,包括姜亞楠在內的江蘇省1011名大學生經過層層選拔,分別來到蘇北1011個經濟薄弱村走馬上任。姜亞楠的職務是連雲港市贛榆縣塔山鎮太平村的村主任助理。
對於出生於1986年、從小在縣城長大的姜亞楠來說,太平村的村民、村情、村務工作都是陌生的。她告訴記者:“剛到村里,真是不知道從何乾起,心理壓力大得很。通過和其他村幹部一起交流和學習,我了解到在農村工作不能還把自己當成‘大學生’‘城裡人’,這樣不可能知道村民在想什麼,又怎能做好農民的‘官’?”於是,在許多農民都想轉變身份成為城裡人的時候,姜亞楠卻努力在感情上把自己從“市民”變為“農民”。
高票當選贛榆縣人大代表,從贛榆縣57個大學生村官中脫穎而出,姜亞楠說這是自己沒想到的事情:“大家都在同樣的崗位上盡心盡力地工作著,我的當選其實就是我們這個群體的成功,我只不過是一名代表。”
經常和姜亞楠一起工作的太平村會計孫成倫說,太平村外出務工人員多,村里留守的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姜亞楠工作之餘還是村裡的“熱心媽媽”。她與幾名留守兒童結成了幫扶對子,每個周末去看望他們,了解他們學習和生活情況,順便輔導孩子功課。她還義務承擔了村里“農家書屋”管理員的工作。
專業能力加上性別優勢,姜亞楠覺得這是女大學生村官的優勢。“我的專業比較對口,學的是社會工作,專業課程中就有社會調查、社區管理、心理諮詢這些內容,使我在村務工作中掌握了比較先進的工作方法。”姜亞楠說。
“現在很多大學生,尤其是女大學生都希望畢業了能在城裡工作,認為基層工作很辛苦,不適合她們。我認為,其實女性在基層工作中有優勢。一般來說女性的親和力更好,富有同情心,更善於和人溝通。我們村裡的老人、婦女和兒童都比較願意和我聊天,談心。”
根據江蘇省的相關規定,大學生村官至少要服務基層三年。姜亞楠說,她服務農村和農民的路才剛剛開始。
面臨阻力
從大學生當村官的現狀來看,總的來說,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很多大學生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得到了農民的肯定,並且他們的自身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就現實而言,這一政策在實施過程中,阻力在所難免,總的說來,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制度不健全,造成大學生村官的“空降”
“大學生村官”還是一個新名詞,缺乏統一規範的機制和法規支持,他們還沒有形成一個社會階層。就目前農村體制來說,村民自治最根本的體現就在於村官是由村民選舉出來的,且多由村民擔任,村裡的任何決策都需要村民代表大會通過,換句話說,村民特別是村官掌握著村裡的人權、決策權等權力,而大學生擔任的多為村黨支部書記或村委會主任助理等職務,並不具有真正的實權,為不至於破壞村民自治,可能造成大學生村官的“空降”。雖然說大學生村官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仍然還有不少地方政府對此重視不夠,缺乏關懷和重視,再加上地區經濟落後,很難留得住人才。
(二)大學生自身的一些問題
為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工作,各地出台了不少優惠的政策,在推動階段,政府給以極大的承諾,諸如考研、考公務員等一系列的優惠政策,這就有可能在吸引大學生到村官擔任村官的同時,產生一種僅僅把擔任村官作為一種謀求好途的“跳板”的心理。另外,因為農村基層工作的複雜性,而當代大學生由於專業不對口、實踐經驗欠缺,再加上農村特別是中西部偏遠地區農村生活條件的艱苦等原因,可能使得大學生在角色的轉換與適應上出現困難,而所學的用不上更是一件令人頭痛的事情,這必然會降低大學生的積極性,感到無所事事。對於剛剛離開繁華都市的大學生,尤其是根本沒在農村生活過的大學生,農村條件的艱苦,理想和現實的巨大差距,再加上工作中的挫折,不少大學生自然而然就會產生離開農村的想法。
(三)傳統觀念的束縛,世俗眼光的影響不容忽視
這裡說講的傳統觀念及世俗的眼光主要是指:第一,廣大農村在渴望有知識、有文化、懂技術的大學生人才到來的同時,由於長期以來形成的地方保護主義,部分當地的負責人目光短淺、為了自身利益受損而害怕新型人才的進入甚至可能通過一些理由來裁撤大學生村官;第二,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多以親情和血緣關係為,村民在選舉過程中,多數情況下理性是不能戰勝感性的,從而來選擇真正能給他們帶來發展的人選;第三,就是在大多數人眼中,大學畢業生的出路是在城市裡找工作而不是農村,認為到農村工作的人不如城裡的優秀,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四)關於後期管理問題的擔心
目前,各地政府出台了各項優惠政策來吸引大學生,可是這些大學生村官工作期滿後,政府真正能在忽視原則的前提下做到承諾嗎?這一擔心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