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明弘治二年(1489年),孫姓在此建村。傳說村中曾有人在朝為官任大夫,故命村名大夫疃。另一說為清順治年間(1644-1662年)建村,因建村處有一石人,身著大夫服飾,遂取名大夫疃。 大夫疃位於小紀鎮東部,地處東經121°02′,北緯36°50′。南與閻家莊為鄰,北與西口村相連,西與南台水庫相望,東與下碾頭村為鄰,隸屬小紀鎮,距鎮政府駐地10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6.5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大豆、花生、蘋果、蔬菜、芋頭等。 2002年,全村220戶,570人,全村均為孫姓,漢族。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大夫疃國小,學生100多人。之後,學校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育質量穩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20多人。大夫疃秧歌是海陽大秧歌的主要流派之一,全市聞名。村重視科技教育,多次聘請專家來村講授果業管理技術。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度日。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2年,人均存款4000元,全村有各種運輸車40輛,機車50輛,電話100部,彩電100台,電冰櫃20台,洗衣機2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全是草房,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1987年,村統一規劃街道,房屋建設。到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5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3年,村購買16mm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投資5萬多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86年開始,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參軍的青年每人獎勵100元。1990年,村民自發的組織起來,從山上引下了山泉水,解決了多年吃水難的問題。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成立黨支部。在黨支部領導下,村里成立了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村民支前、發動民兵參軍參戰。1949年10月,村黨員身份公開。曾有孫貫三、孫明齋、孫殿國、孫殿升、孫殿甲、孫洪蘭、孫殿榮、孫丕江、孫殿本、孫永樂、孫雲香、孫永松、孫殿聰、孫寶龍擔任村黨支部書記。2002年,有黨小組3個,黨員34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委會。1968年,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擔任村主要行政負責人的有孫洪蘭、孫殿臣、孫殿東、孫殿信、孫殿榮、孫殿寶、孫殿本、孫雲峰、孫紹和、孫丕濤、孫殿甲、孫殿海、孫雲香、孫丕江、孫永松、孫寶龍、孫殿水、孫殿臣。1999年5月,孫殿水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2002年5月,孫殿臣當選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