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簡介
元朝末年農民起義軍天完紅巾軍統軍元帥明玉珍領兵西征,由三峽入巴, 占領重慶,並接著擊敗貴州、四川、雲南等地元朝官軍,基本上平定了巴、蜀、黔、滇等地。1363年,明玉珍稱帝,建都重慶,國號“大夏”。
1366年,明玉珍病逝,其子明升年幼繼位。1371年,明朝朱元璋派兵攻大夏國,夏兵不敵,明升投降,夏亡,重慶、四川、貴州、雲南等地歸明朝統治。
大夏國年表
大夏國(1362-1371)
太祖(明玉珍) 1362—1366 年號: 天統
歸義侯(明升) 1367—1371 年號: 開熙
歷史傳說
公元1362年,重慶出了一位“真命天子”。
他就是明玉珍(公元1331—1366年),湖北隨州人。元代末年,因政治腐敗,農民起義風起雲湧,他也拉起一股鄉兵,投靠紅巾軍統帥徐壽輝。明玉珍身長八尺,重瞳(眼球中有兩個眼仁),最初曾任弓箭隊的頭目,被流矢射傷右目,因而得了一“明眼子”的綽號,是一位“獨眼龍”。
後來他升為元帥,駐守湖北沔陽時,因為天災戰亂,民不聊生,便乘駐守重慶的元朝官吏內訌之機,率軍三千、槳斗船50隻,溯三峽而上,占領重慶,並逐步統轄了重慶及川、雲、貴三省部分地區。
此時,起義軍中的陳友諒殺害了徐壽輝,自稱漢帝。明玉珍聞知非常氣憤,說:“汝能為帝,我不能耶?”遂以重慶為國都,建立了大夏國,年號天統,這時是元至正二十二年。
大夏國朝廷設定六卿,在國都重慶城內大梁子的長安寺,就是當時六卿管理朝政的地方。又分四川為八道,設州縣官進行治理;明玉珍還廣設學校開科取士,吸收知識階層參與政權;改革稅制,免除徭役,嚴禁掠奪,一時頗受百姓歡迎擁戴,社會也日趨繁榮穩定,頗有開國明君的氣象。
明玉珍病逝後,傳位於其子明升。不久,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元大都,曾於洪武二年(1369年)遣使招降,被明升所拒。但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洪武四年,朱元璋派湯和、傅友德分水、陸兩路討伐,舟師直搗重慶,明升只得投降。
明升降明後,朱元璋將其全家遣往高麗,後來發展成為望族;上個世紀90年代,明玉珍的後裔曾從韓國來重慶尋根。從重慶朝天門乘舟而下,過南岸彈子石不遠處的觀音碚,江邊有一座大佛寺,是天統二年,明玉珍為了保佑此處行船安全,鎮壓河妖,命都察院鄒興在江岸石壁上開鑿釋迦牟尼佛像一尊,像高7.5米,肩寬2.5米,座寬3.3米,面江而立,莊嚴慈祥。佛像後為大佛寺,至今香火鼎盛。
如今,從長江下游來重慶,進入主城區後,首先見到的就是一座壯美如虹的大佛寺大橋,而南濱路也穿過大佛寺的背後,一直延伸到新辟的遊覽區“洋人街”,又是一番旖旎風光了。
重慶驚現皇陵
1984年至1986年,重慶市政府投資30餘萬元,在原址修建了一座200多平方米的仿古建築―――明玉珍睿陵陳列館,分前廳、展廊、墓室、庭院及地下五部分,展出有關文物資料。
1995年4月,韓國“明氏大宗會”參拜團,正式赴重慶“明玉珍皇帝陵”參拜祭祖,此後每年農曆二月初六到清明節期間,很多韓國人都要赴重慶睿陵祭祖。
明玉珍“睿陵”位於江北上橫街。元朝末年的亂世中,與朱元璋同時期的紅巾軍首領明玉珍進軍重慶,在重慶稱帝,國號大夏。
1982年3月底,堙沒數百年的明墓“睿陵”,在江北上橫街重慶織布廠施工現場被發現。東西長5.4米,南北寬3.5米,深2.2-3.3米的石坑墓內,有一礦質石墓碑。碑上左右兩側刻有盤龍,碑名“玄宮之碑”,共有碑文24行、1004字。在發掘過程中,除了明玉珍的棺槨之外,墓內還出土有金杯、銀錠、絲織品等若干件。
“睿陵”的發現是上世紀80年代中國史學界的大事件,澄清了史學界和古籍中一些眾說紛紜的記載。它為研究重慶地方史和元末農民戰爭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是重慶地區文物考古工作的一個重要收穫。
在申報材料中,重慶市專家評估認為,睿陵是重慶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重要的不可移動文物,重慶歷史上曾三次建立國都,大夏國創始人明玉珍的睿陵,是紅巾軍起義建立的大夏國政權的有力實證。同時,睿陵文物是研究中國宗教――明教的重要實證。
墓葬提供了明玉珍的生平入葬時間,大夏政權建立時間、地點及國家制度、與其他農民軍政權的關係等歷史情況。睿陵的發現,對研究元末城市社會發展和工業技術都有極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