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大地園林化”是1958年人民公社運動和“大躍進”高潮時期為改善我國環境面貌而提出的一個口號,並一度作為城市園林和大地綠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在“大地園林化”號召下,我國園林綠化建設在民眾造林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在城市公園的營造中繼承和發展了中國的造園傳統。但“大地園林化”未能擺脫此時一度出現的普遍狂熱性的影響;同時,雖然曾創造性地提出並實施“園林綠化結合生產”的方針,卻在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意識條件下使園林綠化事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因此,“大地園林化”長時間幾乎不再被人們提起。改革開放後,西方現代LA(LandscapeArchitecture)理念在繼20世紀初葉為國人所知後被再次引入,是中西文化在中國風景園林領域的又一次碰撞,“大地園林化”的意義也可望在與其交流、對話中獲得新的闡釋和新的生命力。
提出時間
“大地園林化”的提出是1956年3月,1958年12月10日,第一次以中央檔案的形式完整地發出了“大地園林化”的號召
目的
為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改善我國人居環境,毛澤東主席(1893—1976)發出了“綠化祖國”的號召,在全國推進主要基於鄉村大地的植樹造林運動——“特27-林業建設”4枚郵票之一便是“綠化祖國”。2年後,“園林化”的概念隨著“大躍進”(1958—1960年)熱潮應運而生,“綠化祖國”運動實際上成為“園林化”提出的前奏。
要求
毛澤東在1958年8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擴大會議上正式做出了“園林化”的要求:“要使我們祖國的山河全部綠化起來,要達到園林化,到處都很美麗,自然面貌得到改變。種樹要種好,要有一定的規格,不是種了就算了,株行距,各種樹種搭配要合適,到處像公園,做到這樣,就達到共產主義的要求。”於是,“園林化”成為“綠化”(主要指種樹)的更高目標,“綠化”成為“園林化”的基礎。值得注意的是,“綠化”是一定程度上受前蘇聯影響而引入的一個概念,此時對“園林”這一中國傳統術語的再運用,反映出中國在“大躍進”中謀求、探索自己民族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意識形態需要。1958年12月10日,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後簡稱《決議》),第一次以中央檔案的形式完整地發出了“大地園林化”的號召:“應當爭取在若干年內,根據地方條件,把現有種農作物的耕地面積逐步縮減到1/3左右,而以其餘的一部分土地實行輪休,種牧草、肥田草,另一部分土地植樹造林,挖湖蓄水,在平地、山上和水面都可以大種其萬紫千紅的觀賞植物,實行大地園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