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據《楊氏族譜》記載,大園楊氏一族系唐龍虎大將軍、威遠侯楊再思嫡派玄孫金紫光祿大夫楊光裕之後裔。《綏寧縣誌》載:“綏寧,古荒服也,唐時稱徽州,羈縻不已。”《宋史·諸蠻傳》亦載:“誠徽州,唐溪峒州,宋初,楊氏居之,號十峒首領,以其族姓,散掌州峒。”指的就是唐懿宗年間楊再思守沅州(今芷江),創建五溪十峒,眾尊其為十峒長吏。綏寧也由此被封建王朝列為“苗疆要區”。大園原名大榮棗子園,300多年前的大園山高林茂,人煙稀少,野獸兇猛。憊於徵戰的楊光裕在康熙年間遷居此地,以山為骨、水為脈,繁衍子孫,逐步形成了規模龐大、古老神奇、獨具特色的苗族民居建築群。
寨子風水
大園整個寨子倚山而建,伴水而築。山是青龍山,古松挺拔,生生不息;水是玉帶水,波光瀲灩,亘古長流。人居其中,與自然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和諧統一。
據熟知風水地理的先生講,大園是船形。厭惡血腥廝殺的楊氏族人聚居於此,他們開始將智慧用於構築生存起居的文化。他們所築屋宇綿亘,鱗次櫛比,錯落有致,渾然一體。他們或分房支而居,或按伯仲共檁,待分門立戶,居住擁擠,就往外築新居。房屋與房屋之間既有封火牆相隔,又有銅鼓石巷道相連,各家與各戶之間相對獨立,而又血脈相通。300多年來,族人團結一心,患難與共,風雨同舟,顯示出家族的融合,更顯示出以人為本的生存理念,展現了楊氏特色的世外桃源況味。寨里長壽的人頗多,最年長的李氏婆婆,已年屆94歲,仍耳聰目明,起居自理,四代同堂,其樂融融。80歲以上的老人全寨有20餘人。
沿著古老的銅鼓石路往前行走,赫然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座大樓門。屬寨子的主要樓門。木質結構,飛檐斗拱,粗獷寬敞。門檻經歲月磨蝕,深深地凹陷下去,門口青幽的大條石被磨得光潔透亮。沿門兩側呈“八”字形伸展開的牆垛用青磚砌成,牆垛上有彩色字畫,年久破損,內容變得神秘,但仍能感覺到她的厚重。樓門旁邊有土地屋,生人進去必先叩首揖拜土地菩薩。
寨子格局
大樓門內就是窨子屋。屋外圍全是青磚高牆,也稱封火牆,牆面爬滿年代久遠的斑駁苔蘚。牆四角築有鰲頭,挺拔威武,顯出陽剛之氣,酷似楊氏族人先輩英勇善戰的槍戟。牆內是木質結構的房屋。一座窨子屋是一個巨大的建築群。按由外到內的順序,依次是樓門、天井、正屋、廂房。樓門口鋪有青條石。進了樓門,是中門。遇有貴客,且是有相當身份的人,或是屋內主人做大壽,或白喜,才大開中門。中門內是天井,這是整個院落的中心。地面皆用銅鼓石卵石、片石鋪成,中間鑲有靈動的花鳥魚蟲圖案,千姿百態。天井是休憩、聚會、嬉玩的場所。天井四周是台階,全部鋪寬厚的青條石,側面同樣用青條石板鑲嵌。台階四角各有–個大石蟾蜍,每到雨季,屋四周的雨水便通過蟾蜍的嘴嘩啦啦流到天井裡,形成四水歸堂的格局。天井有往外排水的暗道。所以,即使雨天,屋內不積不潮,穿布鞋走動也不濕鞋底。登上台階,便達正屋。這是窨子屋的主樓。當中一間是堂屋。堂屋門當左“三三”(坤)右“≡”(乾)。堂屋門口懸掛四方天燈,四面有字,分別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楊”“四知堂”。翻開浸染歲月陳香的《楊氏家譜》,從筆墨間找出這樣一段文字──“(震)公為荊州刺史,公舉荊州茂材王密為昌邑令。公後遷東萊太守,道經昌邑,王密懷金十斤以遺公。公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人知者。’公曰:‘天知,地知,子知,吾知。何謂無人知’。密愧而出。”這位震公即東漢太尉楊震,他清白自守,拒絕饋贈的事跡,《後漢書·楊震傳》有記載。楊姓堂號很多,用以區分一家一房的名號,這些堂號有的表示地域關係,有的反映嗣繼變化,有的是祖宗功勳和業績的代名詞。大園楊氏族先祖楊再思系楊震後裔,掛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四知堂”的堂號,是為紀念一身正氣、清正廉潔的先輩楊震,也以其“四知”的事跡鞭策族人,並效法其清白家風。
中堂屋內供奉著神龕和列祖列宗牌位,金漆讓歲月浸洇,更為肅穆凝重。左右有對聯,左聯是“金爐不斷千年火”,右聯是“玉盞常明萬歲燈”。中堂是祭祖、婚嫁、議事、辦白喜的場所,中堂屋內地板用三合泥鋪成。即用石灰、黃泥、熟糯米,攪和勻透、搗平夯實。歷經百年歲的風霜,如今仍堅硬平整。中堂的門窗全部採用鏤空、浮雕工藝,飾之以花鳥,最多的是蝙蝠、仙鶴、喜鵲和梅花,象徵著“福”“壽”“喜”“祿”。
正屋兩邊是吊腳樓結構的廂房,昭穆相望,門窗圖案以松竹梅蘭居多,間以豐荷瘦菊,每間屋子也裝飾,架木梯通達上下。廂房底層放置農具什物,豢養禽獸。禽籠畜舍外板壁稀落地拓上白色掌印,掌印是姜太公的掌印,驅瘟神邪氣。
居住場所
居住場所有講究,長輩住正屋,晚輩住廂房。
這僅是一座窨子屋的大致構成。大園現有五十座窨子屋,其結構形式,驚人相似。走進大園,如同走進迷宮,巷道四通八達,沒有寨里人做嚮導,幽深的銅鼓石巷道讓你走不盡,氣派猶存的樓門讓你穿不透。樓門外的銅鼓石路的鋪建有名堂,裡面住了幾房人,用石塊做了標識,外人是無從知曉的。
你若走進了中堂屋,如發現神龕旁掛有牛角,那可是神靈之物,打獵時,祭拜梅山用的,外人不能隨便動它,否則無災便有禍。我有幸見過一次晚上祭拜梅山的盛典,其時,牛角號低鳴,鼓樂齊響,少女們穿著古老的苗家服飾,繞著旺盛的篝火,或齊聲歌頌,或大聲吆喝,翩翩起舞。獵手們將獸頭四爪供在祭盤裡,點燃香燭,面對大山虔誠頂禮膜拜,嘴裡念念有詞。白髮銀須的老人,在刀山火海中縱越穿梭,猿猴般敏捷。
寨子各種儀式
寨人對狗十分崇拜,每餐吃飯前打開飯鍋,再窮的人都要先給狗舀飯吃。傳說,苗家人沒有水稻,盡吃雜糧,稻種是狗從番國偷來。寨里兒童都戴狗頭帽。狗頭帽是外婆給剛生的外孫必不可少的禮物。葬俗也很怪異,古有八月不葬的習俗。還有就是死者的年庚與某些年份相剋者,屍體需存家中,用石灰堆埋著放在屋裡擺放著,經年不葬。等到好年時再下葬。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楊氏族人要舉行各種隆重的儀式,慶祝楊姓的“姑娘節”,又叫“烏飯節”(一種用樹葉染成黑色的糯米飯),並要將已出嫁的姑娘都接回娘家過節,吃烏飯,跳苗舞,吹木葉,對山歌,唱儺戲。四方八面的人如潮水般湧來,場面熱鬧非凡。
大圓古苗寨是電影《那山那人那狗》的拍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