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唾液腺是指經導管開口於口腔的外分泌腺的總稱,由其分泌物排入口腔混合成唾液而得名。根據唾液腺的大小和分布位置分為大唾液腺與小唾液腺。小唾液腺位於口腔黏膜的固有層、黏膜下層或肌層內,腺體小,如頰腺,齶腺。大唾液腺位於口腔周圍,腺體大,包括腮腺、下頜下腺和舌下腺三對。
生理學意義
位於口腔周圍,有腮腺、下頜下腺和舌下腺3對。人的3對大唾液腺皆為復管狀腺,腺體表面包有結締組織被膜,被膜結締組織伸入腺內,將腺分成許多葉和小葉。葉間或小葉間的結締組織內有腺的導管、血管和神經穿行。腺實質由腺末房和導管組成。腺末房是腺的分泌部,分泌物經導管排出腺門後,經總排泄管開口於口腔。正常一晝夜分泌唾液1500ml左右,絕大部分吞入胃中被重新吸收。其分泌的唾液具有濕潤口腔黏膜、清潔口腔、混合食團和消化食物的作用。
大唾液腺的組培解剖
大唾液腺均為副管泡狀腺,由反覆分支的導管與末端的腺泡構成腺的實質。腺體表面被覆薄層結締組織被摸,其深入腺體內,將實質分隔成許多小葉,血管、淋巴管和神經走行於小葉間的結締組織內。
腺泡
腺泡呈泡狀或管狀,由單層立方上皮或錐體形腺細胞組成,是腺體的分泌部。腺細胞與基膜之間有肌上皮,細胞呈扁平,有突起,胞質內含有肌動蛋白絲。肌上皮的收縮功能有助於腺泡分泌物的排出。根據腺細胞的形態和分泌物的性質,將腺泡分為漿液性腺泡、粘液性腺跑和混合性腺泡三種類型。
(1) 漿液性腺泡
由漿液性腺細胞圍成。HE染色的切片,胞質呈淺藍色,其基部胞質呈強嗜鹼性,電鏡下含大量的粗面內質網和核糖體,頂部胞質內有嗜酸性分泌顆粒。細胞核圓形,位於細胞基部。腺泡分泌物較稀薄,含唾液澱粉酶。
(2) 粘液性腺泡
由粘液性細胞圍成。HE染色的切片,胞質染色淺,核扁圓形,位於細胞底部。電子顯微鏡下頂部有粗大的粘原顆粒。腺泡分泌物粘稠,主要含糖蛋白與水結合呈的粘液。
(3) 混合性腺泡
由漿液性腺細胞與粘液性腺細胞共同組成。常見的形式是幾個漿液性腺細胞排成半月形,附著在粘液性腺泡的底部或末端,故稱半月。半月的分泌物經粘液性細胞間的小管釋放入腺泡腔內。
導管
導管反覆分支,末端與腺泡相連。它是腺體輸送分泌物的管道。根據導管的結構核分布部位分為以下幾段:
(1)閏管:直接與腺泡相連,管徑細,管壁為單層立方上皮或單層扁平上皮。
(2)紋狀管,又稱分泌管:與閏管相連線,管徑較粗,管壁由單層柱狀上皮圍成。細胞核圓形,位於細胞頂部。HE染色的標本,胞質嗜酸性,細胞基部有明顯的縱紋結構,電鏡下為質膜內褶核褶間縱行的線粒體。發達的縱紋結構,可以擴大細胞基部的表面積,便於與組織液進行水與電解質的轉運。紋狀管能主動吸收分泌物中的鈉離子並排出鉀離子,從而調節唾液的電解質含量與唾液量。
(3)小葉間導管與總導管:小葉間導管位於小葉間結締組織內,由紋狀管匯合而成,管徑較粗,管壁由單層柱狀上皮或假復層柱狀上皮圍成。小葉劍道館逐漸匯合,最終形成一條或幾條總導管開口於口腔,近開口處漸變成復層扁平上皮,與口腔黏膜上皮相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