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大吳村的“大吳泥塑”是與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齊名的中國三大泥塑之一。2008年大吳泥塑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作為潮汕藝術精品亮相上海世博會。大吳村,位於潮汕平原中部,走進這個村子,感受到的是一派生機勃勃的農村的新氣象,寬敞筆直的水泥村道綠樹成蔭,廠房、民居井然有序。在這片土地上,千百年來就蘊育著一種獨特的鄉土藝術——泥塑.
歷史淵源
潮州大吳泥塑源遠流長,其歷史可溯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距今773年。
清代中葉至民國初為大吳泥塑發展的鼎盛時期。那時,泥塑作坊遍及全村,幾乎家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泥塑藝人有400餘人。全村形成一個泥塑製品的自由貿易市場,來大吳採購的商人絡繹不絕,泥塑製品近銷鄰縣近鄉,遠銷東南亞各國,泥塑生產成為該村的主要經濟支柱。大吳藝人還被邀請到國外去進行泥人製作表演,他們的作品在工藝展覽會上獲獎,得到珍藏,成為民族工藝的奇葩。
特色
“貼塑”是大吳人的藝術獨創,也是他們貢獻給泥塑藝術的“絕步”技法,是天津“泥人張”、“惠山泥人”乃至全國全世界都沒有的技法,這種“壓泥成片、拆片成衣”的功夫就是在清代的泥塑鼎盛時期,大吳村也只有少數人會做,如今會的人更是鳳毛麟角。
泥塑大師吳維清
今年53歲的廣東省潮州市浮洋鎮大吳村泥塑大師吳維清,從小隨父學藝,醉心於大吳傳統泥塑、貼塑藝術,成為大吳泥塑第25代傳承人。大吳傳統泥塑工藝源於南宋,盛於清末和民國初年,製作採用雕、塑、捏、貼、刻、印、彩等技法,作品以戲劇故事人物組合、人物頭像為主,形象生動逼真,據了解,“大吳泥塑”與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並稱為我國三大泥塑。據悉,去年大吳泥塑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學習大吳泥塑最少得五、六年,這五、六年里賺不到一分錢。而且學的過程容不得半點鬆懈,得不斷地學捏,失敗了就重新來過,這是需要相當大的耐心的,“而在年輕人中,最缺的就是耐心”。吳伯曾經帶過一個國小徒,不到一星期就拍拍屁股走人了。
在大吳,也有人走出了一條不同於傳統的道路。大吳的一家專門生產大型泥塑的小廠,每月利潤少則幾千元,多則幾萬元。因大型泥塑難以搬運和保存,廠方還引入了倒模技術。這條路比傳統的手工捏泥好得多,“固守傳統的東西很難發展,只有不斷創新,顧客需要什麼,我們便做什麼,才能走得更遠。”廠方負責人吳先生介紹道。
傳承
但要做到這樣,不但得有高超的技藝,還得有經濟實力。在當地,能塑造出高質量、適應現代生活需求的大型泥塑,也只有吳先生一人。
老藝人吳伯表示,這種工業化的生產無法表現大吳泥塑的精髓,而手工泥塑費時、費力,做學徒的5、6年裡沒有經濟效益卻制約著年輕人學習傳統技藝的積極性,大吳泥塑的傳承面臨著斷層的危機。大吳泥塑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希望各級政府能加大扶持力度,讓大吳泥塑更好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