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鄉[貴州錦屏縣下轄鄉]

大同鄉,隸屬於貴州省錦屏縣,全鄉轄15個行政村97個村民小組,48個自然村寨,3133戶,14281人。總面積117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積120256 畝,森林覆蓋率75% ,耕地面積5544 畝,是一個以侗族、苗族占大多數人口的少數民族鄉。亮江河橫穿境內,並建有八河、大同、畔江三座水電站,交通便利,水資源豐富。

境內地勢東高西低,地貌為低山丘陵河谷地帶,海拔最低400米,最高750米,大部分地區在400-650 米之間,屬亞熱帶溫暖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有著水熱同步,暖濕共節、光照相配等氣候特點,平均氣溫16.5 ℃,無霜期約314天,日照約1086小時,年降雨量在1200-1400 毫米左右,適合多種植物生長。

鄉鎮簡介

大同鄉 大同鄉

大同鄉位於錦屏縣東南部,距縣城7.5 公里,東與湖南省靖州縣大堡子鎮相接,南與銅鼓、鍾靈兩鄉 (鎮)交界,西與偶里鄉接壤,北與三江鎮毗鄰,黎-錦通縣油路(202 省道)窘境而過,全長17.5 公里。全鄉轄15 個行政村97 個村民小組, 48 個自然村寨,3133 戶,14281人。總面積117 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積120256 畝,森林覆蓋率75% ,耕地面積5544 畝,是一個以侗族、苗族占大多數人口的少數民族鄉。

境內地勢東高西低,地貌為低山丘陵河谷地帶,海拔最低400米,最高750米,大部分地區在400-650 米之間,屬亞熱帶溫暖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有著水熱同步,暖濕共節、光照相配等氣候特點,平均氣溫16.5 ℃,無霜期約314 天,日照約1086 小時,年降雨量在1200-1400 毫米左右,適合多種植物生長。亮江河橫穿境內,並建有八河、大同兩座水電站,交通便利,水資源豐富。

旅遊資源

· 基本概況

亮江河水系流域的兩條主幹全長共約110 公里,源於黎平縣境內,她流經該縣新化、敦寨、銅鼓、中林、大同、三江 7 個鄉鎮與清水江融合注入湖南洞庭湖。大同鄉擁有其主幹總長的19% 約20 公里的流域裡程,是整個水系流域中占有水資源最大、最豐富的鄉鎮。在20公里流域裡程中,建有錦屏縣目前最大的水利電力工程――八河電站,位於大同鄉境內亮江河上流地段。

· 中下游旅遊資源儲備狀況

· 在中游穩江村後龍坡開發有1050 畝香桔基地,規模壯觀,並結合旅遊實行多果品結合,生態林與經濟林結合,基地掛果成林後,將是人們休閒嘗果的好去處。招商引資240萬元的穩江半江電站正在興建之中,投資280 萬元的龍矮灘電站即將設計興建。加之錦――黎通縣油路傍河而上,交通十分便利,這裡是苗侗風情旅遊的中心地段,是冬可垂釣,夏可避暑休閒度假的最佳去處,是貴州東線黎平機場、隆里古城、三板溪電站旅遊線上的一個組成部分和南下湖廣的必經之地。水陸景點相得宜彰,是理想的生態旅遊勝地。

· 在下游,是鄉人民政府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根據小城鎮建設規劃思路及定位要求,開發以建生態園林為主旋律,在大同電站庫區形成以水產養殖業、水上遊樂業為自己的特色及個性,建成“城在綠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集旅遊、觀光、休閒、娛樂、度假、商貿教育、健康、金融、信息、服務為一體的新品位,將小城鎮建設作為產業帶動,引導大批農村人口向小城鎮轉移,擴大城鎮容量,使小城鎮建設該鄉經濟發展率先起步的支撐點和增長點。

水中月

距八河電站約2公里處,湖中有一小島,直徑約40米,小島上有草坪、小灌木,島中和邊緣各有一樹,島中大,兩端小,形如月中桂花樹,倒映水中,形成水中一美景。

螃蟹過江

江口大橋往下約300米處,湖中央約3 米直徑石頭,平斜頂,露出水面約50公分,形似一隻過江螃蟹朝著對面山溪爬去,構成水中一奇景。

八河平湖風光

該景區位於錦屏縣東南部大同鄉、銅鼓鎮轄區內,距縣城所在地15.5 公里,系亮江中游、江口至八河電站地段,長約 8 公里,(水庫庫區)屬三板溪群,地質地貌為低山丘陵河谷區,相對高度500 米左右,山林景色秀麗,水面寬80至160米,兩岸植被林木茂盛,多為天然次生闊葉林及部分針葉林、林竹,樹種繁多,山清水秀,湖水清澈透明,魚兒跳躍,波光鱗鱗,湖光映秀,美麗如畫,環境幽靜,是人們遊憩的好去處。

文化傳統

大同鄉有名的四月八唐皇歌節每年四月八在大同鄉章山村雙溪(俗稱十華里)舉行。章山村在大同鄉東南部,距鄉政府所在地5 公里,東面與大興村相接,南面與秀洞村、密洞村相鄰,西面與普西村接壤,北與興合村毗鄰,202 省道穿境而過。大同鄉及周邊鄉鎮的侗族屬於中國西部北侗,有其獨特的文化和民族風情。據說,在清朝光緒 23 年,侗族為了弘揚民族文化,在章山村雙溪創建了中國西部北侗第八大歌場――唐皇歌場,是中國北侗“三十三敲,四十八寨”之一。從此歌震四方,名氣八寨,省內外木材生意的商賈們免不了在此雲集,場面宏偉壯觀,令人流連忘返,天不黑人不散。

唱歌的地點最初是在雙溪與普西與普西的交界處高僧坳(現稱普西坳),場地小,人口非常擁擠,嚴重特約和影響人們的對歌。後來,“錦――榕”公路修通後,歌場地點改到雙溪的公路邊。按照習俗,一年有四次趕歌場的時間,即四月八和三月、六月、九月中逢成戊的第一天,因為這一天為祭土日,不動土,是人們休閒玩樂的一天。因此,一年共有四次。每到歌節到這裡唱歌的周邊省(湖南靖州)縣(天柱三門塘)的侗族中青年男女,他們用婉轉的歌喉表達對異性的愛慕之情,歌唱美好的生活。喜歡唱歌的中青年男女,清早起來就梳妝打扮一番,吃完早飯後就去唱歌,在去的路上,邊走邊用歌聲邀約唱歌對手(可單獨,也可三五成群,一般男女人數相互對應。)先到山坡上,路邊的草坪上進行唱歌逗樂玩耍,將歌喉進行比試比試。大約在中午 12 點左右,和約好的唱歌對手一起到歌對場對歌,人多的時候有 30 到 40 對中青年男女在對歌,相互學習,相互鼓勵,有的在用歌聲談古論今,比試誰的轉變快和掌握的知識淵博。無論你走到哪裡,到處聽得到歌聲,使人無限遐想,美好的明天就在眼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