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所謂大同,兩個層次:
人類大同:人類在思想、科學認識、宗教信仰、經濟政治、道德水準上大同。人們之間沒有很大的文化、物質差異,人人能夠真正的人格平等,最貧窮的人沒有債務。
人與萬物大同:人與環境、萬物和諧相處,互相尊重。最終能天人合一。
所謂合眾,就是和合萬眾,合萬眾之德能而治天下之事務,謀天下之幸福,以道御之。
總之,大同合眾,就是大同而小異,求同而存異,求同而化異,求同而合異,和平共處,和諧共榮,共建共享。
大同合眾的境界,要經過先知先行者不懈的努力,聯合最廣泛的力量,用大同合眾的智慧、美德,完成大同合眾的神聖事業。
大同在古今中外,是人類生活的最高理想與境界。
大同合眾的相關文摘
蘇州大學晁福林先生《論先秦儒家理論視域中的“同”》一文,擇其精要如下:
“大同”這一觀念,雖然以孔子所講的“大同”之世最有名,但它並非孔子的發明。“大同”一語,可能在兩周之際即已出現。《尚書·洪範》篇謂:“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從,是之謂大同。”這裡講的是國君如何決疑之事。國君的重大決策,除了自己應當考慮清楚以外,還要跟卿士、庶人商量,還要用占卜和占筮的辦法詢問神意。如果這些方面的意見都完全一致,這就叫“大同”。這裡講的是結果,指諸方面的意見一致。偽孔傳謂:“人心和順,龜筮從之,是謂大同於吉。”這裡講的是過程。總之,“大同”的本質是意見的高度統一。《尚書》是儒家的重要經典,孔子對於這一“大同”的概念應當是很熟悉的。
“大同”這一提法,在戰國時期並不罕見,《呂氏春秋·有始》篇講陰陽家之說,以小喻大,謂“天地萬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謂大同”,高誘註:“以一人身喻天地萬物。《易》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故曰大同也。”這裡是說,天地萬物之理皆可以於一人之身上體現出來,即一人之身集中統一了天下萬物的所有規律與法則。這個“大同”,指的是高度的統一。關於這種統一的依據,《呂氏春秋·應同》篇有所發明。是篇提出,物類感召的現象不可勝數,“物之從同,不可為記”。最高級別的“同”,如同義、同力、同居、同名等,人類社會不同類別者達到的水平亦不一樣,即“帝者同氣,王者同義,霸者同力,勤者同居。”這更里表明,戰國時期的社會觀念中,“同”分為高低不等的層次,表示所達到的統一的水平不一樣。“大同”就是“同”的最高境界。
戰國時期的道家亦說到“大同”的觀念。《莊子·在宥》篇謂:“出入無旁,與日無始,頌論形軀,合乎大同,大同而無已。”莊子後學極力倡導人們應當達到“無己”的境界。人的思想有最充分的自由,能夠自由自在出入,不依傍於別人和外物,思想與時俱進,永不停滯,其容貌軀體合乎自然天地。這樣就達到了“大同”的境界。按,是說之大同,與道家所謂遙“玄同”,意思相近,皆指人與萬物混同為一。莊子後學此語可視為道家的“大同”觀。
要之,先秦儒家對於“同”的理解與陰陽家、道家並無多少區別。戰國諸家多曾提及“同”的概念,亦有採用“大同”之語者,但是以之說明一個時代者則僅見於孔子之語。最為著名的儒家“大同”理念見於《禮記·禮運》篇。是篇載孔子對於子游的大段言辭,其中提到上古時代的社會情況,最美好的時代稱之為“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皆有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幾乎是當代研究中國古史者人人耳熟能詳的。“大同”一詞,還是近代以人仁人志士為之奮鬥的美好時代的代稱。然而,“大同”的“同”字是什麼意思呢?鄭玄注謂:“同,猶和也,平也。”依照這個說法,“大同”,即猶“大和”。既然如此,何以不徑稱之為“大和”,而要拐一個彎子來說話呢?
所謂“大同”,意即“同”的極致。具體說來,孔子所講的“大同”有這樣兩方面的意思。一是在機遇面前平等,這個平等不是人人的地位都一樣而不分高下,而是人人都有合適的地位,這也就是“選賢與(舉)能”的目的所在。在這個原則面前,無論男女都有適合自己的歸宿(“男有分,女有歸”),就連矜寡孤獨之人也不例外。二是人人的道德品質都保持高度的統一,天下之人無不“為公”,而沒有私心(“不必藏於己”、“不必為己”),在道德水準方面,人人皆“為公”,而保持著一致。唐儒孔穎達解釋“大同”之義,以為那是一個人人都有高尚道德的時代,“是謂大同者,率土皆然,故曰大同”。其說甚得“大同”之義。說到底,“大同”就是完全的平等和高度的統一,這正是“同”的本義之所在。
總之,孔子首先採用了“大同”一詞,來命名遠古最美好的時代。關於理想時代的“大同”觀念,是先秦儒家理念中的重要部分,它所提到的“同”,雖不能能說與“和”截然無關緊要,但並非如前人所謂的平等、均等狀態。完全的平等和高度的統一,這才是先秦儒家理論視域中的“大同”之義。通過儒家對於“大同”境界的讚美,也可以看出先秦時期,早期儒家對於“同”的認可。
而合眾的境界,也由於基督教的影響力,人類從萬國林立到國際聯盟到聯合國,勢必走向真正的全球化、一體化,天下一家相親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