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劫難》

《大劫難》

以往抗戰題材影片大都是男人戲,而此次《大劫難》打破了固定模式,選取了發生在東北地區的歷史事件,以關東女為愛復仇殺鬼子這一視角直面殘酷的戰爭。

基本信息

故事梗概

《大劫難》 《大劫難》
一九三一年,東北的 莊稼還沒收完,日本人就翻臉了;秋天裡還客客氣氣的日本人川島,轉過身兒的功夫就誰也不認了。連相處了十好幾年的朋友、小子爹都被他給嚇著了……從此,本該安寧的西台屯充滿了腥風血雨……
說來小子爹也不是凡人,也是當地 赫赫有名的大戶人家,方圓百里都是他家的土地。雖然沒有兒子延續家業,可老來得女也是高興不已,取名小子,並把她當成個男孩兒養。長工的兒子春陽,就是雇來專門陪她玩兒的。
春節快到了,小子的二姑、村裡有名的浪不丟二姑娘提前就張羅開了……沒想到,川島又派人到她家來催糧了……這一回 日本人是打著收糧的幌子,實則是為日本開荒團掃清障礙來了……他們血洗了西台屯,逼迫小子爹當漢奸……大批的日本人就這么住進了村子,開荒團就這么大模大樣地圈走了中國人的土地。躲進山裡的二姑娘發誓,這輩子啥都不幹了,非把日本人整走不可……

幕後花絮

《大劫難》 《大劫難》

 不再標新立異,真實的再現“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人的生活變化。這是“大劫難”原名“春滋味”給我的創作衝動,劇中人物的鮮明個性和沒有渲染地遞進情節很吸引我,比如女主角稍顯魯莽的正義感,男主角純厚中的機靈等等使這部片子有別於同列題材的片子。我理解的宏大和慘烈,不一定是人山人海的場面,更應該是精神和心靈的廝殺。我更願意從一個小視角看一個大主題,就這么一個小屯子,幾戶人家,甚至小到一個孩子的心靈在這場大劫難中的裂變過程。戰爭給中國人苦難,苦難讓中國人覺醒,普通的中國人是怎樣從被動挨打到主動抗擊外來侵略的艱辛歷程,這是一種震撼,這才是我想要一種戰慄地震撼。我還要說:地是咱們家的,幾千年了。日本人想占就占了?天底下就沒這個理。

劇情簡介

紀念抗戰勝利六十五周年重點國產影片《大劫難》在政協禮堂舉行全國首映式 紀念抗戰勝利六十五周年重點國產影片《大劫難》在政協禮堂舉行全國首映式

以往抗戰題材影片大都是男人戲,而此次《大劫難》打破了固定模式,選取了發生在東北地區的歷史事件,以關東女為愛復仇殺鬼子這一視角直面殘酷的戰爭。影片在悲憤的氣氛中帶有諸多幽默“包袱”,對此,導演肖風表示:“此種安排主要是希望觀眾不要沉浸在悲痛的氛圍裡面,在體會到戰爭殘酷的同時,能夠抽離出來思考現在。”同時,影片編劇程曉玲還透露,影片是根據真實的歷史事件改編的。導演肖風為尋找題材親自到東北查閱史料,並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同《唐山大地震》一樣,《大劫難》中也有兩位小演員,用質樸純真的演出打動人心,也成為影片出彩的重頭戲。影片的女主角劉邁雖不是職業演員,但她曾在肖風導演的四部作品中擔當主演,當天導演肖風還透露,劉邁愛好作曲,影片主題曲也出自劉邁之手。由於《大劫難》故事發生在東北,片中劉邁也說了一口流利的東北方言,而導演肖風卻透露,其實劉邁並非東北人。當天看片會上,肖風更是對女主角劉邁的演技大加讚賞稱:“劉邁出演過我四部影片的女主角,她此次在《大劫難》中的表演是發揮的最淋漓盡致的一次。
導演坦言需刪減 血腥鏡頭無緣公映版
為還原歷史真實,《大劫難》中不乏一些血腥鏡頭,如活生生剁掉人手、從雪地中找尋屍骸等。導演肖風坦言,考慮到觀眾接受度,在最終上映的版本里,這些畫面都會被剪掉。

幕後製作

顛覆抗戰電影視角,反思質樸生命

《大劫難》部分主創 《大劫難》部分主創

《大劫難》講述一個女人,一個村莊與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真實再現‘九一八’事變東北平民的生活變化。導演肖風表示,他選擇了女性抗日視角來講述這個故事,希望觀眾能有別樣的思考。
肖風說,以往抗戰題材影片大都是男人戲,《大劫難》打破了傳統模式,以“關東女性為愛復仇殺鬼子”為切入點,直面殘酷的戰爭。影片在悲憤的氣氛中帶有許多幽默和包袱。肖風表示:“此種安排主要是希望觀眾不要沉浸在悲痛的氛圍裡面,在體會到戰爭殘酷的同時,能夠抽離出來思考。”
編劇程曉玲透露,影片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為尋找題材她和肖風查閱史料,受到了巨大震撼。《大劫難》中的兩位小演員,用質樸的表演打動了觀眾。
還原歷史真實,刪減血腥鏡頭
為還原歷史真實,《大劫難》中不乏一些血腥鏡頭,如活生生剁掉人手、從雪地中找尋屍骸等。導演肖風坦言,考慮到觀眾接受度,在最終上映的版本里,這些畫面都會被剪掉。
《大劫難》主演劉邁是一位1987年出生的青年演員,2007年被導演肖風啟用主演電影《清水的故事》《海的故事》《喊過嶺的故事》,《大劫難》是劉邁主演的第四部影片,給觀眾展示了一個全新的人物形象,一個有些驕橫、有些哀怨的中國沒落貴族,一個抽著菸袋、扭著秧歌的東北女人,一個寧願做鬼也不放過日本強盜的烈性女壯士。

《大劫難》女主角、作曲、主題曲演唱劉邁 《大劫難》女主角、作曲、主題曲演唱劉邁

程青松建議改名《大劫難》
影片改編自程曉玲的小說《春滋味》,是根據真實人物的故事改編而成。在看完粗剪版本後,《青年電影手冊》主編程青松建議電影片名改為《大劫難》。這是是“大劫難”,也是蹂躪、踐踏和欺辱生命的惡的象徵,是一個符號。《大劫難》選取了發生在東北地區西台屯的真實歷史事件,程青松認為,從關東女為愛復仇殺鬼子這一獨特視角去直面殘酷的戰爭,“不是狹隘的復仇,而是體現了生命本身不屈的精神。”
據悉,華夏電影公司將在全國發行這部震撼人心的影片,《大劫難》將於2010年8月20日,抗日戰爭勝利65周年期間在全國各大影院上映,旨在對戰爭中付出慘烈犧牲的普通百姓寄予回憶和紀念。

電影評論

《大劫難》 《大劫難》

故事真正的源頭其實要延展到1917年,東北,一個叫川島的日本人,來到遼寧鞍山附近,在一個叫西台的村子收購當地農戶家的糧食,而且一收就是14年,因此,他和西台當地的大戶,有前清皇族血統的羅家人成了好朋友,與掌家的羅家老大更稱兄道弟,日子就這樣和和平平地過了14年,14年之後,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人占了西台,占了西台時,地里的莊稼還沒有收完,糧商川島突然穿上日本軍官的衣服翻臉不認人,帶著一群日本兵進了西台村,剁下了羅老大的手指、手掌和右臂,逼他繳更多的糧食,因為,這么多年,川島一直收購老羅家的糧食,太知道他家有多少糧食了,太知道這個村子的農民能種多少糧食,這個長期潛伏在東北的日本人已經把東北了解得一清二楚。
用他的話講:我們日本人的智慧是你們中國人望塵莫及的。

川島帶著荷槍實彈的日本開拓團,霸占了他們覬覦已久的肥沃土地,殺掉了敢於反抗但又不知如何反抗的西台村農民。
羅老大被剁去右臂之後不得已當了漢奷,羅家二姑娘,一個有血性但更沒智慧的浪不丟兒娘們兒,誤打誤撞地跟著一群江湖好漢上了山,最後也被日本人(是拿著槍的日本農民,開拓團,不是正經的日本軍隊)幹掉,炸得肢分體裂――後來,羅家的仇是由羅老大從小當兒子養大的女兒小子報的,小子從1932年6歲起就跟著紀老三上山打日本,漸漸長成大姑娘,一直熬到1945年日本投降,所有的人都死了,只剩下小子。
看《大劫難》,這不敢面對又不得不面對的殘忍,讓我覺得脖子後邊冒涼氣,還一股一股的。

那個在中國14年收購糧食的日本糧商,川島,會讓我想到現在那些正在試圖控制中國糧食產業的跨國托拉斯(這不,糧價又在猛漲),想到前陣子沸沸騰騰的轉基因作物風波,甚至想到我認識的那些在中國生活工作的日本人,中國通,他們對中國資源和財富的了解好像真的比我們中國人自己更清楚,而且中國人也一直欣賞他們的這種清楚,但九一八一來,可能就是這這些人會搖身一變,成了皇軍統治中國的得力幹將,拿出他們的武士刀,使出他們的武士道,因為之前,在中國做糧商或做別的事的時候,他們還有一重不可示人的身份,間諜。

《大劫難》講的是一個日本侵華和大屠殺的故事,但深刻之處在於,它告訴你日本侵華的能力來自這個國家、政府的多年精心計畫和良苦準備,它更告訴你,漢奷這兩個字的來歷和那么多中國人是如何當漢奷的,雖然電影裡當了漢奷的羅老大做了很多壞事,但他並不是我最恨的,我更恨的是那些在日本人把刺刀端上他們飯桌的時候,還有無數的中國人愚蠢得不相信這些日本人會殺人、搶地,像那個時時犯葛的羅家二姑娘――二姑娘是一人忒典型的中國人,個性上給一個字形容就夠了,彪,這其實是我地大物博的中國土地上無數中國人的寫照,沒見識,且窩裡橫,她讓我想到現在動不動就高談普世價值,動不動就普照人性光輝的那些中國人,他們能做是只是自說自話,這樣的自說自話,平時聽來倒挺耳順,可一旦九一八變天,這些人就從二姑娘變成了2B娘們兒。

如,現在,在黃海、東海、南海,美國人的炮艦在中國的家門口進進出出來來回回,他們會進來嗎?他們會進來嗎?《大劫難》里給出的回答是早知道他們會進中國當初拚死也把他們轟出去,這樣的回答真是愚蠢到極致,但這種回答在 中國真是亘古永恆的真理。1年前,我在鳳凰衛視一虎一席談做了一期關於南海危機的節目上(http://blog.ifeng.com/article/2996917.html),遇到幾個二姑娘這樣的中國人,還是年輕人,1年前的話還沒落地,今天我看到訊息說美國將在南海與越南搞聯合軍演,一種不祥襲上心頭,中國或者在去年那個時候,在我們還為南海危機糾結的時候,可能已經實質上失去了南海――當美國終於被絞入中越對於南海諸島爭奪的時候,中國還有把握收回嗎?
電影《大劫難》的故事發生在八九十年前,但電影裡那幫愚蠢、怯懦、2B的中國人卻一直活到現在,所以,歷史想重複《大劫難》事件,其實一點兒也不難。
現在,不是照樣有中國人仍然做著天下太平的白日夢嗎?不是照樣有中國人只知道對家裡人撒潑發癲,《大劫難》卻告訴他們,總有你們哭的那一天的。 和《大劫難》相比,陸川的《南京!南京!》,雖然花了那么多錢,也賺了那么多錢,卻顯得如此蒼白無力,他的電影講述的是所謂屠殺中國人的日本鬼子的人性,甚至讓人覺得――那個川島沒有死,甚至,《南京!南京!》就是川島或他的接班人們拍的,這部電影的作為,正像1917年到1931年14年間日本糧商川島某一年拎著小禮物到羅老大家收購餘糧時講的一番話:大哥,你種糧,我收糧,我們都是一家人。我去!

《大劫難》里有幾個鏡頭,在公映後會被刪剪掉(我很榮幸看到未刪剪版),如其中一個是川島為了讓羅老大就範,一根一根剁他的手指、手掌和手臂,中國的電影審查部門認為這段鏡頭太血腥,兒童不宜,我不明白的是,當是之時,日本人對中國老百姓做的事比這些要殘忍得多,而且在此之前,早已有比這個鏡頭更慘烈的畫面,如《拉貝日記》里堆積如山的南京老百姓的人頭、《南京!南京!》里的拉屍車,20年前我在《黑太陽七三一》里還看過無數的中國人斷肢被塞進七三一部隊的焚屍爐。難道,電影審查機關,也被川島先生控制了?如《大劫難》這樣不渲染故事,不點綴戲劇性的抗日電影,讓我看到更多的是真實兩個字,但我們現在的電影審查只知刻意閹割畫面上的殘酷和殘忍(何況這些當年都是切切實實發生的),而不覺中大大削弱了歷史的真實。《大劫難》的真實感,讓我覺出徹骨的恐懼,這恐懼絕不是來自有些殘忍的畫面,而是我的意識和意志被電影引發出恐懼,那種,哪一天,你打開家門,平時對你樂呵呵的國際友人,忽然執著刺刀、槍炮對著你問,糧食在哪裡?八路在哪裡?花姑娘在哪裡?

全國首映

2010年8月16日,紀念抗戰勝利六十五周年重點國產影片《大劫難》在政協禮堂舉行全國首映式,電影頻道美女主播瑤淼主持,電影局局長童剛、導演肖風、編劇程曉玲及主演劉邁出席首映式,《大劫難》是第五代導演肖風繼《現代鄉村三部曲》後的又一戰爭力作,華夏電影公司將製作200個拷貝,在全國發行這部震撼人心的影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