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清朝初年,在瀋陽古城東側建兩條橫向路(東西走向)和兩條縱向路(南北走向),東西南北4條路相交呈“井”字形。因東西走向的兩條路與古城大東門和小東門相通,故稱大東路和小東路;南北走向的兩條即稱為大什字街和小什字街,清朝遷都北京後在故宮四周也建有大、小什字街。
民間說法是大什字街“小”,小什字街“大”,有一定的緣由。據說最初“大”“小”是因為道路寬窄不同而命名的,然而街道的發展起了變化。到了20世紀80年代,大什字街還只是一條寬不過10多米的小道,而小什字街卻成了大東區僅有的3條南北道路中的一條。
現狀
如今,隨著年代的變遷,這條街早已從原來寬10米的小胡同變成了可以並排行4輛機動車的大馬路。隨著瀋陽城市的發展變化,大什字街、小什字街均顯現出各具特色。小什字街兩側是大東區黨政機關的駐地;大什字街發展成為商業街,如今,大什字街和小什字街都是瀋陽市大東區名副其實的政治經濟中心。
往來穿梭的車輛混雜著縱橫交錯的路口,繁華的街路令人難辨方向,大、小什字街便是這樣,帶著自己沉積了上百年的歷史故事,靜靜地潛伏於此地,繼續充當著一個記錄者的角色。
姐妹街路
小什字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