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原名多鱗顏頜魚,屬鯉形目,鯉科,䰾亞科,白甲魚屬。俗稱:錢魚、梢白甲、赤鱗魚、石口魚。英文名:Largescaleshoveljawfish。分布在嘉陵江水系和漢水水系的中上游,淮河上游,渭河水系,伊河,洛河,海河上游的滹沱河和山東泰山。因其獨特的地理分布和對生態環境的適應性,被稱為活化石。多鱗鏟頜魚肉嫩味鮮,有滋補明目下乳之功效。
外形特徵
體長,稍側扁,背稍隆起,腹部圓。頭短,吻鈍,口下位,橫裂,口角伸至頭腹面的側緣。下頜邊緣具銳利角質;須2對,上頜須極細小,口角須也很短。背鰭無硬刺,外緣稍內凹。胸部鱗片較小,埋於皮下。體背黑褐色,腹部灰白。體側每個鱗片的基部具有新月形黑斑,背鰭和尾鰭灰黑色,其它各鰭灰黃色,外緣金黃色,背鰭和臀鰭都有一條桔紅色斑紋。
生活習性
棲息在河道為礫石底質,水清澈低溫,流速較大,海拔高程為300-1500米的河流中,常藉助河道中溶岩裂縫與溶洞的泉水發育,秋後入泉越冬。4月中旬出泉,出泉多集中於夜半三更,頭部朝內,尾部向外,集群而出,一般在8-10日內出完。雄性性成熟一般在3齡以上,雌性為4-5齡,懷卵量為0.6-1.2萬粒,生殖季節於5月下旬至7月下旬。以水生無脊椎動物及著生在礫石表層的藻類為食,取食時用下頜猛鏟,進而將體翻轉,把食物掰入口中。取食後的石塊,可見白斑點點。
價值
據《北京魚類志》記載,這種魚在北京僅產於拒馬河,當地俗稱“魚谷洞”。然而,比科學價值更廣為人知的,是它肉質細嫩,味美不腥,與春江鰣魚、青海裸鯉、大理裂腹魚和異華鯪魚並稱為中國五大名魚,而且還是治療心臟病藥物的主要成分。
上世紀80年代,多鱗鏟頜魚每年的捕撈產量均在1000公斤以上;近年來,由於水質環境和產卵場地受到破壞,野生數量越來越少,幾近罕見。“建保護區之前,我們已開展了專項行動,避免人為濫捕,截斷河流周邊的污染源。”房山區漁政部門負責人介紹說,經過整治,最近多鱗鏟頜魚又能在拒馬河內看到了,數量雖不多,但已彌足珍貴。
保護
瀕臨滅絕的魚類“活化石”,曾與“北京猿人”為伴,房山漁政部門已在拒馬河流域建成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區,實行禁捕、恢復生態、繁育瀕危物種。除去罕見的多鱗鏟頜魚,大鯢、東方薄鰍、黃線薄鰍等珍稀魚兒,都將回到它們原本的家園——拒馬河繁衍壯大。
眼下,在房山拒馬河61公里長的流域內,一個耗資473萬元的野生水生動物保護區正在建設。“中間35公里長的核心區全年禁捕,兩頭的緩衝區每年4到9月份禁捕。整個保護區內,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破壞水生野生動物的生息繁衍。”房山區漁政部門負責人說。